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河南沁陽:太平天國北伐軍圍攻懷慶府指揮部舊址

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軍大將、天官副丞相林風翔,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奉天王之命,率兵北伐,準備直搗清廷老巢——北京。大軍行至汴梁(開封),由於汴梁早有準備,於是兵分兩路,一路,率隊東去,一路揮師西來。途經中牟、鄭州、滎陽、汜水、鞏縣至洛河入黃河口處,搶船渡河,駐紮於溫縣黃河灘柳林中,五月二十六日攻入溫縣城,接著又進攻懷慶府城。雖經在籍鄉宦李棠階率眾攔截,無奈太平軍兵強將勇,馬步兵連綿數十里,聲勢浩大,於六月初三將懷慶府城包圍,指揮部設在水北關湯帝廟。

懷慶府乃豫西北軍事重鎮,素稱殷實之鄉,又盛產火藥,太平軍志在必得。知府餘炳燾、知縣裘寶鏞聞訊,趕忙修繕城垣,架實火炮,加強城防,城內居民惶惶不安,紛紛逃出城外。為穩定人心,官府將五龍口閘板提起,決廣濟、利仁等河,河水齊下,將城圍住,人心稍定。忽聞大兵驟至,知府餘炳燾嚇得不敢上城,知縣裘寶鏞因家眷早已避兵於九道堰,藉口出城探察敵情,企圖逃跑,被人勸阻未能脫走,才不得不硬著頭皮支撐。當時,城內嚴重缺糧,加之瘟疫流行,死亡甚多。太平軍將五龍口閘板上好,並開渠挖河將水導去,隨架設雲梯,突擊工程,破城指日可待。這時,清廷先後派來勝保、託明阿、善祿、凌阿數路援軍。面對清軍內外夾攻之時,太平軍一面分兵拒援兵於數十里外,一面在城外築木石為臺。臺高於城牆,名曰木城。大的有兩畝左右,小的一畝左右,計泰山廟至東關火神廟4座,南關至周莊4座,東關北頭至孤鬼壇左、社稷壇右(今水南關南頭)4座,共12座。每座木城環以木板,護以土堆,深溝高壘,既便於攻城,又可憑險禦敵。由於城內守兵負隅頑抗,太平軍便改變戰術,從遠處挖地道直達城下,內建火藥,以竹竿暗通藥線,謂之地雷,先後將城牆炸塌3處,都被守城人及時用磚石、雜物堵復。太平軍前後圍城57天,因受清兵內外牽制,恐曠日持久,遭敵夾擊,遂於農歷七月二十八主動撤圍,揮師西進攻佔濟源,經王屋、邵源入山西境內。太平軍西去時,為防止清軍追擊,在營內懸羊於鼓上,羊蹄彈動鼓響,鼓聲不絕,待清軍次日發覺,太平軍已不知去向,懷慶之圍始解。

太平軍指揮部舊址,古為湯帝廟。始建於元、明、清,歷代整修。該座古建築群,坐北朝南,呈傳統的軸對稱式佈局。原有牌樓、戲樓、山門、石坊、鐘鼓樓、孫真殿、火神殿、兩配殿、四廂宇、捲棚、湯帝殿、三清大殿等建築。太平軍撤圍後,大部分被清軍破壞,解放後內設學校,部分建築改為校舍。現僅存四廂宇、捲棚和湯帝殿。湯帝殿前為捲棚。捲棚前有長方形月臺。湯帝殿、捲棚均面闊三間,清代硬山式建築。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簷下為斗拱,拱眼壁用琉璃脊筒填補,上飾為花卉、人物、故事等,別具一格。大殿為林風祥的臥室,捲棚為林風祥、李開芳、吉文元的議事廳和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