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王朝最後一位大將章邯,是怎麼被一步步被逼到投降項羽的!

項羽在鉅鹿敗章邯、捉王離之後,各諸侯軍將領在坐山觀虎鬥的時候早已驚出數身冷汗,都對項羽佩服得五體投地,戰事稍歇,他們便紛紛趕到楚營爭相拜見項羽。項羽孤軍深入、浴血奮戰的時候,他們悠閒地旁觀,如今勝券在握才假惺惺來獻媚,項羽那心裡的感覺可想而知,便讓他們在營外候著。

及至項羽同意他們進山,卻恰遇英布的蒲將軍挑著張角的人頭向項羽報捷,諸侯軍將領被楚軍的英雄豪邁徹底征服,惶恐中腿腳發軟,不由跪倒在項羽營前,用膝蓋走路,移進項羽帳內,匍匐在地,不敢抬頭仰視,戰戰兢兢地各報姓名屬國,請求加入下面的戰鬥,願聽調遣。項羽還在氣頭上,稍作敷衍說,諸位既然看得起蕆某,那先回營稍息,一有戰事,自當煩勞諸位。期間,項羽也沒給他們好臉色看,話語中間或有鄙夷奚落之意,諸將臉上也掛不住,一會兒紅一會兒白,也只好唯唯諾諾,各自歸營。

>隨後,趙王趙歇和丞相張耳也來感謝項羽的救援之恩。就在告別項羽之後,張耳順路到了陳餘軍營,責怪陳餘擁兵不救主,還讓張黶的陳澤二人僅領五千人挑戰秦軍數十萬軍隊,無疑送死。陳餘爭辯,說他二人執意如此,只好撥兵五千,不想全軍覆沒。張耳仍對此事懷疑,不斷嘮叨、追問,最後問得陳餘動了氣,說既然丞相怪罪如此,那你乾脆收去我的印綬吧。說完,就將印綬交給張耳。張耳沒有接,陳餘便氣憤地將印綬放在桌上。恰好他要上廁所,在他上廁所時,張耳手下勸他接受印綬,說天意如此。張耳被說動了,果然將印綬佩戴到自己的身上。等陳餘上完廁所回來,發現印綬已經佩戴在張耳身上了,氣得渾身直抖,隨即一言不發地出營,帶領數百手下,翻身上馬,絕塵而去了。從此,相忘於江湖經年。而張耳取得將軍印綬後,文武一肩挑,便將趙歇護送回信都安頓,自己帶領趙國兵馬跟隨項羽攻秦了。

此時,項羽的楚軍加上各諸侯軍,兵力約有三四十萬,這時候的項羽就不是當年的項羽了,手下精兵眾多,軍中威望如日中天,項羽想趁熱打鐵,進攻章邯,以報殺叔之仇。范增卻勸項羽暫緩進攻,不必太性急,如今已經截斷秦軍糧道,大可待他糧少兵慌之時下手,那樣則穩操勝券。項羽覺得有理,便在漳河南面紮營,與位於棘原的章邯秦軍對壘。章邯畏懼,加強戒備,據壘固守。

章邯既不敢戰,又不敢撤,兩難之時,只能派人快馬加鞭將情況報告京城的二世胡亥。趙高當權,內外一把抓,聽說章邯有奏報,他對章邯頗為忌憚,便攔截下來,不送二世,讓二世矇在鼓裡。後來二世不知從哪得到訊息,向趙高問起章邯軍的情況,趙高便捏造事實,說章邯手握重兵而對付不了幾股盜賊,是縱盜玩寇的行為,建議頒詔向章邯嚴格問責。二世一個深宮裡的糊塗蟲,凡事趙高說一不二,就依其言。

章邯接到二世的詔書後,這個氣啊,人家前線浴血奮戰,朝廷還疑神疑鬼胡亂問罪,簡直是前面捱打、後面受氣呀。不過,章邯怕項羽,但他更怕胡亥、趙高,前有白起、蒙恬、李斯的前車之鑑,他不得不防啊。於是,他接詔書後,又派長史司馬欣火速進京,面見二世,向他當面說明情況。然而,司馬欣進京後,卻怎麼也無法見到二世,何解?原來,忌憚章邯的趙高故意不讓司馬欣見到二世,凡來朝見,趙高就使人推脫,藉此使章邯的軍情不達上聞,訊息封鎖得鐵桶一般。司馬欣一等數日,老不得皇帝召見,後來一打聽,原來是趙高使詐,司馬欣驚懼,擔心受牽連,趕快逃出了京城,奔回棘原。章邯一聽到司馬欣回報,更是如同跌到冰窖裡,渾身上下冷透了。

在二世屢屢派人問責、章邯憂愁之際,忽一天收到陳餘一信,陳餘信曰:“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抗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裡,竟斬陽周。何也?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郤。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長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是啊,白起攻城無數,竟被賜死,蒙恬開地千里,橫屍陽周,如今朝廷已來數度問責,你章邯的頭顱不過暫時寄存在脖子上而已,不如與諸侯軍合縱連盟,共同反秦,以免遭其禍。

陳餘的信,深深打動了章邯,他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後,最後決定向項羽求和,隨即派出候官始成,到項羽營中求和。項羽一聽始成來意,立刻拍案而起,怒罵道:“章邯乃我殺叔仇人,此仇未報,我將來何顏見地下的叔父?叫章邯來送死,可免全軍將士之命。”始成被項羽的霸氣嚇傻了,趕快回報章邯,章邯求和不成,更加惶懼。

章邯無奈之時,又聽報告蒲將軍率楚軍殺將過來,只得派偏將出去迎擊。不到半天,偏將敗退,章邯只能親自披掛上陣,迎戰蒲將軍所率楚軍,戰到一二時辰,難分勝負。正在此時,忽然楚軍後面飛塵揚起,殺聲震天,原來項羽親自前來增援了。秦軍一孟驚呼,慌忙退卻,章邯壓不住陣,也只得退卻,楚軍追了一段,才鳴金收兵。章邯逃回大營,才鬆了一口氣。

和不成,戰又敗,章邯真是進退無據,憂懼更深。這時,都尉董翳向章邯進言,勸他投降楚軍。章邯說,項羽記著殺叔之仇,終是不肯納降的。董翳建議派司馬欣前去,準成。章邯召來司馬欣,一番說詞後,司馬欣同意接受此項任務,他擬好降書,前往楚營而去。誰知司馬欣此去楚營,項羽竟然一說便通,不念舊仇,同意納降。原來,司馬欣曾任櫟陽獄掾,當年項梁犯事,司馬欣曾予以搭救,與項家叔侄有些交情,加上范增從旁勸導,不要以一私仇影響滅秦大事,因此他一去便成了。所以,辦事還是要關係,陌生人辦事,即使是投降這樣的事,那都不一定能辦成!於是,章邯終於實現了投降這一夢寐以求的“理想”。然而,章邯為何手握二十幾萬軍隊而投降起義軍,這是頗令人費解的。章邯作為秦末秦朝的頂樑柱級的大將,他的指向直接影響著朝廷的命運,章邯不降,秦朝不一定會亡,至少不會那麼早滅亡。但是,要使一個章邯這樣威震天下而又肯定愛惜羽毛的大將投降,只可能是被逼至絕路了,才會選擇如此的下策,那麼可以想像,胡亥和趙高給章邯的壓力有多大,其威脅恐怕比投降還讓他更屈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