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夷陵之戰時,倘若劉備當時帶著諸葛亮隨行,結局會不會大不一樣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剛剛稱帝的昭烈皇帝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報義弟關羽身亡之仇,毅然發傾國之兵,東進伐吳。

一時間,蜀國精銳盡起,數萬大軍水陸並進,來勢洶洶。

危急時刻,東吳孫權拜陸遜為大將軍,發兵抵禦。

雙方相持數月,最終東吳憑藉著一把大火,在夷陵猇亭一帶大破蜀軍。

這場三國時代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次戰役,同時也是奠定三國版圖的大戰,終於落下了序幕。

蜀國徹底失去了荊州戰略要地,主要勢力範圍只剩益州和漢中,當年諸葛亮“隆中對”中描述的跨擁荊益、復興漢室的戰略構思,自此淪為空想。

此戰讓劉備深以為恥,自覺無顏再回成都,隨後,他收攏殘兵敗將,駐蹕永安。

次年,劉備撒手歸西。

諸葛亮聽聞蜀國戰敗之後,不禁仰天長嘆:

法正若是活著,必然能阻止主公去攻打東吳。即便去打,夷陵之戰也必定不會陷入傾覆和危險的局面。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 ,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當年諸葛亮曾為法正不能隨軍,深以遺憾。然而,後世更多的人,卻對當年諸葛亮本人沒有隨軍伐吳,紛紛扼腕嘆息。

在許多人的眼裡,智慧如諸葛孔明先生的他,倘若此番跟隨劉備一起南下,歷史有很大可能會在這裡發生急轉彎。

那麼,當年諸葛亮如果真的跟著劉備南下的話,這場仗真的能打贏嗎?戰無必勝,贏雖然不一定會贏,不過,諸葛亮要是去了的話,大機率不會出現慘敗的情況!

我們先看看劉備在夷陵之戰犯下的錯誤:

因怒興兵,急於復仇。

將帥乏人,人才一般。

不聽勸諫,一意孤行。

再看看劉備當主帥的戰績,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屬於典型不會打仗的人。不開玩笑地說,劉備就傾向於一個常敗將軍,史書上“先主敗績”幾個字就出現頻率很高。

但就這麼一個常敗將軍,卻開創了三分天下的基業,無他,有臥龍耳!

諸葛亮何許人也,躬耕於南陽的一條“臥龍”,常自比於管仲樂毅,軍事造詣非常深。

首先,諸葛亮幾乎是天生就能帶兵打仗的,統帥能力很強,而且能攻能守,戰績不錯。

蜀國總計只有十萬大軍,而在諸葛亮數次出祁山的過程中,一般都只帶五萬人馬左右,魏軍西捶可是常年有超過十萬的防禦兵力,也就是說蜀軍的兵力每次都不到魏軍的一半。明明看起來蜀國軍隊是寡不敵眾,而且屬於攻方,但是諸葛亮偏偏跟開掛似的,每次都打出了以強凌弱的姿態,壓著魏軍打。

其實,魏軍也不是一味防守,每次也試著去進攻蜀軍,可是一對陣就吃虧,一攻堅就打不下來,還總是中諸葛村夫的詭計,連司馬懿這等一流統帥也屢次吃苦頭。打到後面沒有脾氣,直接龜縮。

其次,諸葛亮非常擅長於指導製造營壘。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軍撤退倉促,司馬懿得以看到諸葛亮留下的營盤及防禦工事後,曾感嘆道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

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要知道,陸遜取得夷陵之戰勝利的原因乃是利用劉備重兵頓挫之後,軍鋒銳氣消磨,不得已回營堅守,出現了七百里連營的重大缺陷,最終定計火燒連營,從而一舉擊敗劉備。

諸葛亮如果同去,那肯定能極好地利用地利,即使使用連營之法防守,營與營之間也肯定能實現犄角相錯,互相支援,防禦缺陷一定會被提前預算好。

這樣,陸遜火燒連營的計謀必定無法得到實施。畢竟在“天下奇才”諸葛亮指導之下建設的營壘,不至於出現太大的bug。

同時,諸葛亮特別擅長於打埋伏。在六出祁山中,曾射死張郃,計斬王雙。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陸遜想要乘勝追擊的話, 自然要先考慮一下,自己屬不屬於肉盾型選手。

當然以陸遜的性格,沒有萬全的話,自然不會隨意出擊,特別是遇到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那估計戰場上大家都會很小心,不會隨意浪戰。

即使蜀軍出現交鋒失利,被吳軍佔了上風后敗退,陸遜也無法狂追猛打,因為諸葛亮已經留了後手,所以蜀軍也不會出現一下子就崩潰的局面。

也就是諸葛亮說的,

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即便還是會失敗,但是既不會傾,也不會危。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諸葛亮的心理素質非常好。即算是馬謖失街亭,制高點和樞紐要地失守,全域性呈現土崩瓦解的危險,他也能全師而退。

劉備在火燒連營之後,聚兵於馬鞍山,然而這場聚重兵防守的戰鬥最終卻以慘敗告終,戰場防禦支點的失去,使得蜀軍瞬間土崩瓦解。

沒有缺糧,也不是兵力不足,大本營居然輕易被攻破,足以說明劉備在處於劣勢時統御部隊進行防守的能力不夠,他明顯缺乏安撫人心的能力,沒有做好充分的戰場動員力度,最關鍵的是,在馬鞍山之敗後他完全亂了方寸,部隊居然被打散了。

諸葛亮要是在,他凝聚人心的力量肯定能更好,即算失敗,他也能把敗軍帶好,選好正確的行軍路線,徐徐撤退。

諸葛亮綿密的性格會盡力彌補劉備急於復仇的浮躁心理帶來的軍心躁動,急於立功,善於政工工作的他肯定能營造一個穩定的軍隊氛圍。甚至會採納黃權的建議,水軍先駐留江州,作為後援部隊,適時而動,成為決戰時刻的一支生力軍。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屬於珠聯璧合。

諸葛亮被稱為賢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個典型的正人君子。戰略上強大,但是他做人做事太光明正大,具體策略上往往有點畏首畏尾,因為他確實不夠陰損,也因此他看人還不夠準。

但是,劉備是一個非常合格的老大,他能夠籠絡各色人等,最重要的是,劉備看人用人的眼光還是非常毒辣的。能夠彌補諸葛亮的不足。跟隨著諸葛亮學習的門生馬謖在夷陵之戰中就不可能得到重用。

加上劉備率領的可是一隻先打贏劉璋,前不久又大敗曹操的百戰之師,雖然沒有名將,但是宿將如馮習張南傅彤等等還是不少,這支軍隊有了諸葛亮這個大腦後絕對非常強大。

但是,你要說諸葛亮加劉備就一定能夠打贏陸遜嗎?未必,要知道陸遜可是吳國自周瑜之後最厲害的統帥,他堪稱一個戰場機動防禦大師。

特別善於利用地形,心理素質極好,而且善於揣摩敵軍將領的心思,尤其耐得住寂寞,往往消磨敵軍鬥志,然後相機尋找破綻。

作為一代儒將,陸遜雖然還年輕,但他的謀略已經十分老到,在夷陵之戰中陸遜果斷命令吳軍讓出幾百裡山地給劉備,拉長蜀國補給線。同時,他堅守營寨不出,避開劉備大軍初來犯境時的銳氣。

而且,他得到了吳主孫權的絕對信任,雖然資歷不夠,但是卻能忍辱負重,盡力化解大軍內部統兵大將的求戰心理,最大程度上團結吳軍,這樣一個對手不會那麼輕易被擊敗的。最關鍵的是,東吳孫權在幹掉關羽後做了各項政治軍事準備,甚至遷都鄂州,而鄂州離夷陵主戰場相對於千里之遙的成都當然近得多,一旦戰場出現任何狀況,孫權隨時都能率領主力增援,堪稱陸遜前線軍團的巨大後盾。

反觀蜀軍,雖然是一隻曾從荊州遠征過西蜀劉璋的部隊,近期戰績更是輝煌。劉備出征的時候也帶上了臥龍,但出川口之後大本營相隔千里,怎麼看都是孤軍深入。

不過即使懸師遠征,畢竟荊州屬於劉備故地,還不至於很不熟悉。但是糧道太長,一字長蛇陣弱點明顯,肯定需要分兵駐守,可以被吳軍攻擊的破綻實在不少,這是諸葛亮也很難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劉備如果帶上諸葛亮對戰陸遜,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有小勝敗,不會有大的輸贏。

極有可能的結果是,蜀國憑藉著百戰之師,先期小勝,後面形成相持,而後吳國提出議和。

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如同諸葛亮歷年北伐的結果一樣,蜀漢無功而返,劉備雖然沒有慘敗,但是也無法奈何陸遜大軍。

最終昭烈皇帝還是隻能望洋興嘆,最終退回成都。然後在諸葛亮盡力斡旋的努力之下,吳蜀形成彼此罷兵並互不侵犯的和議,雖然在劉備有生之年無法再次聯盟,卻也達成了聯合攻魏的默契。

隨即,極有可能開啟一段先主兵出祁山的全新篇章。三國時代,或許又會出現一段不一樣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