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故事|孔子博物館——觸控“東方先哲”千年文脈

每年9月28日,位於山東曲阜的孔廟內都會舉行祭孔大典,紀念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北距孔廟4公里,一座融合了孔廟大成殿和漢唐建築風格的現代建築與“三孔”世界遺產遙相呼應。這就是作為“三孔”文化遺產重要延伸,展示至聖先師孔子生平、思想以及孔氏後裔生活的孔子博物館。

孔子博物館外巨大的孔子塑像。 受訪者供圖

儒家文化的新地標

青銅器“商周十供”、戰國時期黃玉馬、《孔子杏壇講學圖》、明代蟒袍、記錄400多年曆史的孔府檔案……孔子博物館珍藏著具有鮮明中國傳統家族特色、極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不僅是孔子後裔“詩禮傳家”家風的集中體現,也是孔氏家族沉浮、中國歷史滄桑的見證,更是孔子和儒學對中國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見證,構成中國文物史上的獨特珍寶。

講解員正在給遊客講解孔子博物館藏品。 受訪者供圖

孔子博物館位於曲阜城中軸線的南端,一條大成路貫通博物館與孔府、孔廟、孔林,在空間規劃上體現了“三孔”與孔子博物館的內在聯絡。古今文化一脈相承,跨越時空交匯一處。

博物館由兩院院士吳良鏞擔綱設計。在孔子博物館開館賀信中,吳良鏞曾說道,孔子博物館的規劃建設不僅是“三孔”世界遺產的自然延伸,也是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孔子故事、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恢宏而簡潔是建築的語言,進入巨大體量的仿古建築,肅穆、莊重之感撲面而來。走進序廳,巨大孔子像浮現在乳白色書牆上,在燈光變化下時隱時現。特種亞克力材質的書牆展示了《論語》《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等諸多闡釋孔子思想的代表作。

“我們希望能有所創新和突破,使用了這種半透明、乳白色,猶如白玉石般質感的書牆,來展示儒家文化的厚重和歷史。”展陳主要負責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互動媒體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張烈說。

觸控千年文脈

孔子博物館內,一幅明代的《孔子講學圖》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賞。在畫幅的上部,孔子端坐在松杏之下,面前一弟子拱立聆聽,左邊三弟子侍立。在畫幅的下部,十六位弟子沿山路而上,他們紛紛向孔子設教的地方走去,表現出孔子“弟子彌眾”這一景象。

孔子博物館內孔府檔案展區。  受訪者供圖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創辦私學大力普及知識、刪述六經保留智慧火種,形成了一整套對後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教育方法與理念,他的思想注入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介紹。

三聖像展出圖。 受訪者供圖

孔子博物館藏品中,不乏後人表達對孔子思想尊崇的珍品。一幅明代《三聖圖》絹本水墨,圖中繪有孔子、顏子、曾子三位聖賢,畫作看似平平無奇,但細看便能發現它的奧妙:畫上三人的衣紋是由蠅頭小楷書成的半部《論語》。可謂獨具匠心,極具觀賞價值。

反映孔子一生行跡的明代彩繪《孔子聖蹟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反映人物事蹟較全、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彩繪連環圖畫。“它主要取材於《史記·孔子世家》,亦兼採《孔子家語》《論語》和《孟子》等,構圖精練,內容豐富,情節完整。不僅反映了孔子的偉大思想,而且能使世人知曉至聖先師的善德懿行、人文內涵,也表達了人們對孔子的崇仰之意。”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說。

孔子博物館服飾修復師正在修復明代服飾。 新華社記者 張昕怡 攝

孔府服飾則與孔府生活息息相關。一襲蔥綠地妝花紗蟒裙靜靜陳列在展櫃中,紅、綠、金為主調的裙面炫彩奪目。“明代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是集大成者。孔子博物館珍藏大量明代孔府服飾,設計精美、做工講究,凝聚著幾千年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體現著衣冠載道、尊孔崇儒、彰顯禮樂的文化內涵。”郭思克說。

穿越時空對話先哲

“80後”的張巖巖是孔子博物館的一名紙質文物修復師。蒸餾水、各型別號的刷子、噴壺……工作臺上有序擺放多種工具,穿著特製工作服的張巖巖,端坐在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張巖巖及同事正在修復孔子博物館收藏的紙質文物。 新華社記者 張昕怡 攝

孔子博物館收藏大量孔府檔案、器皿、衣物等珍貴文物,文物保護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責之一。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們已經完成了9021卷孔府檔案的整理工作。”博物館檔案修復部門負責人於豔龍說,孔府檔案數量龐大,大多記錄宅中生活日常,檔案可細分為祀典、刑訟、林廟管理、朝廷政治等12個門類,最大限度還原了當時社會生活以及法治律令的狀況,對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您在生活中是怎樣與他人相處的?”“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我們可以踐行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行施加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館內常設的“大哉孔子”展覽中,模仿微信介面設計的“夫子問答”互動是博物館裡人氣最旺的場所之一。正值週末,一群小學生正聚集在螢幕前,手指輕觸就能和先賢對話,處事立人之理被融入輕鬆的一問一答中。

遊客正在使用孔子博物館互動裝置。 新華社記者 張昕怡 攝

走進“互動廳·對話聖蹟圖”,長達30多米的數字屏版《孔子聖蹟圖》活靈活現。楊金泉說,在孔子博物館,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互動融合,從治學弘道到教書育人,從人生哲學到治國理政,聲光電影間,觀眾就能觸控到東方先哲思想的博大精深,與延續千年的儒家文化同頻共振。

孔子博物館定期舉辦的社教活動。 受訪者供圖

增加互動性方面,孔子博物館另一大“殺手鐧”是豐富的社教活動。“孔子的智慧”“翰墨飄香傳統拓印技藝”,並策劃推出“孔子博物館過大年”“端午遇見‘遺產日’”等傳統節日系列社教活動,廣受遊客好評。

孔子博物館社教部負責人楊孝瑜說,未來孔子博物館將進一步完善研學活動,豐富、擴充內容,同時依託新技術,加強與學校、社群之間的合作,擴大覆蓋面,讓更多受眾接收到“孔子發來的訊息”。

總策劃:趙丹平

監製:閔捷

統籌:衛鐵民 劉愷

記者:張昕怡、孫曉輝

影片記者:張武嶽

編輯:閔捷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山東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