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歷史故事——田氏奪權

吳王夫差攻打陳國時,楚昭王突然死了,楚軍退出了援助。於是,吳軍不費吹灰之力,連克數城,把陳國值錢的東西,都一車車拖回吳國去了。這次他們只搶奪了戰利品,而不是想滅掉陳國。南方大國楚國的楚昭王死了,北方大國齊國的齊景公也死了。其他的晉、魯、宋、鄭等等,也都是國中內亂,俱不振作,唯獨只有吳國強悍,威震天下。夫差仗著吳國的兵力,遂有蠶食山東之志,諸侯無不畏懼。

山東各國之中,齊國最大。卻說齊景公在位五十多年,已經七十幾歲了,他有六個兒子,最大的是公子陽生,最小的是公子荼,號為安孺子。齊景公一直不肯立太子,他想等安孺子長大一點後再立他。齊景公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作為君主,他不願放棄其中的任何一個,與此相應,他的身邊就必有不同的兩批大臣,一批是治國之臣,一批是樂身之臣,齊景公也和歷史上許多君主一樣,運用如此的治國用人之道。齊景公在位58年,國內治安相對穩定,然因無有嫡子,身後諸子展開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齊景公(約前550年―前490年),姜姓,呂氏,名杵臼,他是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春秋時期齊國君主。崔杼和慶封是春秋時候齊國的大夫,兩人聯合弒齊莊公,共立齊靈公的幼子杵臼為君,就是齊景公。崔杼自立為右相,慶封為左相。景公年幼,崔杼專橫,獨攬朝政大權,威震齊國。慶封心懷嫉妒,想殺崔杼(zhù)以代相位。於是慶封便召集全家甲士,命令家臣盧蒲蔽帶領前往,抄殺崔氏妻妾兒子全家,所有車馬服器,也都搜取無遺,又燒燬門戶房屋,然後帶崔成與崔疆的首級,來見崔杼。崔杼見兩個兒子的頭顱,知被慶封所害,家破人亡,悲痛至極,自縊而死。公元前545年,慶封逃到吳,吳王給他高厚的俸祿,使他如同在齊國時一樣的富有。公元前538年,楚率諸侯聯軍伐吳,慶封全族,被楚人全部誅戮。齊景公後有相國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丘據等人輔佐。

安孺子只有幾歲,齊景公實在等不到,在他一命嗚呼之前,命國氏、高氏趕跑其他公子,立小兒子安孺子為君。所以,安孺子登基後,國氏、高氏二人為左右相,秉持國政。田乞是媯(guī)姓,田氏,名乞,亦稱田釐(lí)子或田僖子,春秋末期齊國大臣。齊景公時,他以大斗借出,小鬥收進的方法籠絡民心。田氏宗族日益強大,晏嬰曾勸諫齊景公,齊景公不聽,晏嬰對晉國大臣叔向說齊國政權終將歸於田氏。齊景公死後,其子太子荼繼位,是為齊晏孺子。田乞不滿齊晏孺子繼位,與鮑牧攻殺國、高二相,迎立公子陽生為君,是為齊悼公。齊悼公繼位後,田乞擔任國相,專擅齊國朝政。田乞踏上政壇後,也繼續沿用父親這種廣施恩德的手段,“大斗出,小鬥入”,所以“民歸田氏如流水”。田乞對國氏、高氏二相非常謙順,每次上朝的時候,田乞就早早起來,親自駕著車,去接他們,所以國、高二相都很信賴田乞。

一天上朝的時候,田乞私下對國、高二相說:“齊景公去世前立了安孺子為君,大夫們都不贊同,不得已才勉強答應,現在您們兩老擔任相國,大夫們人人自危,想策劃動亂,可千萬要小心啊。”國、高二相聽了心驚,準備剷除一些不對味的異己。田乞又反過來欺騙那些大夫們說:“高氏太可怕了,他正在醞釀一個陰謀,想把你們一網打盡!現在趁他還未發難之前,大家要搶先動手!”那些大夫聽從了田乞的話。六月的時候,田乞、鮑牧(鮑叔牙後裔)率領齊國的眾大夫們,帶兵發動叛亂,攻打高氏、國氏,一戰即勝,高、國見大勢已去,只得逃走。田乞乘勝追擊,國氏慌不擇路,逃到莒國去了,田乞便在返回的途中殺死了高氏。至此,鮑牧為右相,田乞為左相,二人控制了國政。

一天,田乞邀請諸大夫都來他家吃飯,大夥欣然而來。鮑牧在別處已喝的半醉,所以最後一個到場。田乞見人都到齊了,然後說道:“我最近得了一件寶物,想請大家看看。不知大家想不想看?”大夥都說想看。於是,兩個大力士抬著一個巨大的皮袋,從後面走到了堂前。田乞親自將大皮袋解開,只見裡面是個人,把腦袋伸了出來,眾人見了大吃一驚,原來卻是齊景公的大兒子公子陽生。田乞扶著陽生出來,對諸大夫們說:“安孺子年幼,不適合當國君,我是奉鮑相國之命,改立大公子為國君……”

話還沒說完,鮑牧帶著酒意,瞪大兩個眼睛叫道:“你不要誣賴我!我可從沒和你合謀過,你欺我喝醉了嗎?”田乞不等他說完,就強拉著他下拜。諸大夫不得已,也只好都跟著他倆下拜。公子陽生就這樣當上了齊國新君,是為齊悼公。齊悼公一上臺,就把他弟弟安孺子遷到宮外,殺之。殺了安孺子後,齊悼公懷疑鮑牧原本並不想立自己為君,就詢問田乞,田乞說,鮑牧的確不想立你,此人不除,國家是不會安寧的。於是,齊悼公找了個理由,把鮑牧也殺之。國人見齊悼公一上臺就濫殺無辜,都怨恨他。而田乞則獨霸了齊國的相位,掌控了齊國的大權,從這之後,田氏家族真正成為了齊國的第一豪族。田乞用詐術巧取豪奪,在許多封建統治者看來,是大逆不道的,甚至是卑劣的,但他們確是那個時代奪權最快速最成功的大家族。因為他們連續幾代人廣施恩惠於民眾,早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所以晏嬰在生前曾這樣評價過:“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