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仁宗問群臣:該立誰為太子?包拯:我沒兒子

皇帝無後

不知道為什麼,宋仁宗一直沒有兒子,他曾經有過的三個兒子,也都“全軍覆沒”了。

宋仁宗的三個兒子中,長子趙昉,出生即逝;次子趙昕,活到五歲,夭折了。

連續失去兩個兒子後,老三出生時,宋仁宗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取名叫趙曦,希望他像早上升起的太陽一樣,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結果,事與願違,這個孩子僅僅活了兩歲就不幸夭折了!

好在趙曦病逝時,宋仁宗才34歲,正值春秋鼎盛之時,還能再生。所以對於儲君的問題,大臣們沒有太擔心,皇帝本人也很有自信。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皆發現——事情不妙矣。

這麼多年了,皇帝一直生公主,卻沒有生過一個男孩子!

當時,為了能夠生出孩子,宋仁宗除了跟最心愛的張貴妃“夜夜笙歌”外,還另外準備了十個嬪妃,號稱“十閣”。

除了這些女人,宋仁宗也到處獵奇,為此,皇帝專門準備了數十個龍鳳繡抱肚,作為臨幸後的禮物。

除了雨露均霑、開枝散葉,宋仁宗也沒忘了“後續”工作。宋仁宗下令,命內侍省(負責宮廷事務的機構)修建一座潛龍宮,專等皇子降生。

雖然皇帝很虔誠,幹活也很積極,但上天就是這樣地不講道理。

史料記載,宋仁宗得了十幾個女兒,卻一個兒子沒見著。眼看那座潛龍宮成了一座多餘的宮殿,皇帝內心的酸楚感受可想而知。

皇帝心裡難受,大臣們心裡也不好受。如今,皇帝無後,這個國家沒有繼承人。一個公司要是沒有繼承人,大不了海選一個董事長。一個國家要是沒有繼承人,那還不天下大亂呀。萬一哪天皇帝駕崩了,這讓大臣們怎麼辦?

要知道,這句話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從“至和”時期(宋仁宗第八個年號,一共九個)起,皇帝不豫的次數就越來越多,身體也越來越差了。

咱們前面講過,所謂的“不豫”,就是“不亦遊也”——皇帝重病纏身,沒法上班了。

這個詞是皇帝專用的,就跟皇帝出生叫誕育,皇帝死了叫駕崩一樣,咱們尋常老百姓不能用,誰用誰就得死。

這裡多說一句,北宋的皇帝,除了亡國之君宋徽宗(他身體是真好),基本上都有毛病。太祖英年早逝,太宗死於箭傷,剩下的皇帝,有一個算一個,身體都不好,都出現過不豫的現象,還有好幾個都是短命鬼(如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

對於這種現象,史學家給出的原因是——房事不節制,生活奢靡;為了長生不老或其他目的,經常服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藥物。這種情況下,要是皇帝不出現不豫的現象,那才叫見了鬼。

當時,宋仁宗每次不豫都特別嚇人,不是昏迷不醒就是胡說八道,甚至陷入一種瘋癲的狀態。

宋仁宗最嚴重的一次不豫,發生在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

其實,如果從病症上看,皇帝的那次不豫,不是特別厲害;但是,如果從時間上看,皇帝的那次不豫,就極其嚴重了。

因為,皇帝不豫的時間,正好是在新年晚會時。當時,各國的使臣都在,這要是沒掩飾好,讓各國使臣看見了皇帝瘋癲的模樣,可就丟大人了!

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皇帝發病時,他正在紫宸殿宴請遼國使臣。當時,雙方按照賓主關係落座後,宰相文彥博手捧一杯酒,來到皇帝的金鑾寶座下,給皇帝祝壽:“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按照禮儀,皇帝應該讓文彥博平身,賞賜禮物,結果,皇帝啥也沒幹,只是呆呆地望著他,說了這麼一句無厘頭的話:“宰相,你今天不高興嗎?”

一聽這話,文彥博當時就蒙了,心想這都哪跟哪呀!皇帝怎麼冒出這麼一句話。

一臉疑惑的文彥博抬頭看了一眼皇帝,壞了,宋仁宗額頭冷汗直流,全身顫抖不已,眼睛白的多黑的少,皇帝這是生病了呀!

皇帝生病了,理應宣太醫診治,但問題是,現在是宴會期間,各國使臣都在,宋遼剛剛修復了關係,這要是讓敵國看見皇帝有病,恐心生歹念、再造事端。為了不動聲色地解決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文彥博啥也沒說,就這麼偷偷摸摸地退下去了。

歷史上的這個文彥博,可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的四朝元老,出將入相五十年之久,他還是包拯的親家、司馬光的好友。

這樣一個常青樹級別的宰相,自然有兩把刷子,更何況,文彥博還是宋朝公認的最聰明的“兩個孩子”之一(宋朝有兩大公認的聰明孩子,一個是司馬光,成名作是砸缸;另一個就是文彥博,成名作是灌水取球),他自然能夠解決這道難題。

回到自己的座位後,文彥博想了一下,立刻站起身來,對著樂隊大喊道:“今天乃國家喜慶之日,你們沒吃飯嗎?聲音小得像蚊子,給我大聲點!”

宰相發話了,誰敢不從?樂隊立刻使勁演奏,鼓樂吹得震天響,各種樂器一起上。

文彥博聽了以後,還是不滿意,他繼續大罵道:“這麼點聲音,幹什麼吃的,給我再大聲點!”

這一下子,樂隊徹底瘋了,他們使出吃奶的力氣,玩命地演奏了。最終,一個細聲慢語的江南曲調,愣是演奏得像出征的軍鼓一般,文彥博這才滿意。

文彥博滿意了,其他大臣都蒙了:“什麼情況?宰相瘋了不成?這麼大的聲音,以為這是重金屬搖滾嗎?”

宋朝大臣蒙了,遼國使臣倒不以為然,人家本來就生活在草原之上,聽慣了各種金戈鐵馬的音樂,細聲細語的音樂他們還受不了呢。所以,對於這種喧雜的音樂,遼國使臣倒沒聽出什麼,還以為這是大宋王朝的一種禮儀呢。

其實,真正知道文彥博這麼幹的人,只有皇帝身邊的幾個太監和極少數的大臣,這些人清楚地知道,文彥博這樣幹,就是要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並提高嗓音,以掩蓋皇帝的胡言亂語。

當時,因為不豫,皇帝已經語無倫次、胡言亂語了數句話了,只因為這裡的樂聲太大,其他人沒有聽見,才成功掩蓋了過去。

後來,喝了一會兒酒後,文彥博見時間已經可以了,就讓太監攙扶皇帝回宮了。

皇帝退席了,契丹使者得問一下。文彥博趕緊解釋道:“各位,不好意思,我主昨天晚上飲酒過多,現在不勝酒力,暫時回宮了。咱們這個宴會繼續,由本大臣奉陪,代授國書。”

聽完文彥博的解釋後,契丹使者不明真相,就被對付過去了。文彥博完成了一切儀式,總算沒讓宋仁宗出醜。

史料記載,宋仁宗這一病,竟然整整病了一個月。直到二月初,宋仁宗才緩過勁兒來,重新上朝。

雖然皇帝能上朝了,但群臣都看出來,皇帝的精氣神差多了,寡言少語,有的時候甚至呆若木雞了。群臣有事稟告,宋仁宗也是能少說一句,就少說一句,能點頭同意,就絕不開口了。

看見皇帝如此表現後,群臣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看來東宮空虛一事,必須趕快解決了,萬一皇帝出事了,可就天下大亂了。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冊立太子

自古以來,冊立太子都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臣子要是沒有“金剛鑽”,趁早別攬這個瓷器活。

畢竟,冊立誰是皇位的繼承人,那是皇帝自己的事情,你個小小的臣子,竟然敢越俎代庖,建議下一任儲君,這是要滿門抄斬的節奏呀!

此外,後宮的水太深了,歷朝歷代,太子都是多股勢力殊死肉搏後的產物。一個普通的官員,在不知道這潭水多深的情況下,都避之不及,要不然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最終,宋仁宗這個皇帝的狀況也決定了,臣子不能輕易提立太子的事情。因為,雖然皇帝已到暮年,但皇帝自認為良好,他還認為自己能夠生育。這個時候,你提出繼承人的問題,不就是變相詛咒皇帝沒有後嗣嗎?到時候一個大不敬的罪名……

綜上所述,勸慰皇帝冊立太子這個任務,難度真不是一般高。

當時,為了讓皇帝冊立太子,一個叫範鎮的大臣上奏朝廷,希望皇帝在親戚中選擇一人立為太子,解決儲君的問題。

對於範鎮的請求,皇帝的表現就四個字——不搭理你。

本來就是。宋仁宗再仁慈,他也有自己的私心。這萬年的江山社稷,怎麼能夠傳給外人呢?侄子再親,也不如自己的親兒子。

就這樣,範鎮吃了一個閉門羹,灰溜溜地跑了。範鎮撤退後,司馬光則接過了他的衣缽,繼續上疏,請求冊立太子了。

不愧是耍筆桿子的人,司馬光的上書內容就委婉、高明得多。

司馬光的上書內容,自始至終就以一個“孝”字做文章,說天下百姓都講究這個“孝”字,庶民之孝是講究侍奉父母,天子之孝則是讓江山社稷永固。因此,皇帝只有冊立太子,才能表達自己的孝心……

當然了,不管司馬光說得多麼地天花亂墜,皇帝還是那四個字——不搭理你。

司馬光退卻後,歐陽修等人也先後上疏,請求冊立太子。結果,宋仁宗都擋了回去。

經過了這麼幾輪試探後,群臣都退縮了,畢竟立太子事關重大,很容易惹禍上身。即使是歐陽修這樣的“鋼鐵戰士”,也選擇徘徊觀望了。

當時,要想打破這個困局,也只能是不怕死的官員諫言了。

包拯,就是那個不怕死的官員。

《宋史》記載,包拯面見宋仁宗後,直言不諱道:“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何也?”

聽了包拯的話後,宋仁宗立刻陰著臉,看著他。

看著皇帝那張想殺人的臉,包拯臨危不懼,繼續問道:“夫萬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根本也。根本不立,禍孰大焉!”

這一下子,皇帝忍不了了,道:“卿欲誰立?”

但凡是一個明白事理的大臣,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要是一個膽子小的大臣,就憑這麼一句話,估計就能嚇尿了。然而,包拯豈能被嚇唬住,他繼續諫言,並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臣不才備位,乞預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老臣不才,蒙陛下的提拔,才能坐上這個位置。今天,老臣之所以乞求皇帝冊立太子,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別無所求。皇帝問老臣想立誰當太子,不就是在懷疑老臣嗎?說來不怕皇帝恥笑,老臣都快七十了,至今還沒有兒子(有一個私生子,但包拯還不知道),我立誰當太子,跟我的後人沒有什麼關係。老臣的這一片忠心,還望陛下明察。”

一聽這話,宋仁宗笑了,心想包拯這個人,跟自己真是同病相憐呀。他滿頭白髮了,至今也沒有一個兒子。而且,自己才五十多歲,還有機會,但包拯已經六十多了,一點機會也沒有了,他比我還……

最終,在包拯的勸慰下,宋仁宗高興地說:“徐當議之。”也就是說:這件事情,我會慢慢考慮的。

就這樣,在與群臣的商量中,第二年,也就是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宋仁宗終於頒佈了詔書,“帝悉召宗室入宮,諭以立皇子之意” 。

至此,儲君之事圓滿結束。

可惜的是,在這一年的五月,包拯病逝了,他沒有看見冊立太子的這一幕。

史料記載,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處理政務時突然病倒了,雖然宋仁宗下令全力搶救,但仍沒有挽回這位老臣的性命。

包拯生病僅僅十餘天就與世長辭了,享年64歲。

至此,宋朝著名的一位大臣,生命就此落幕。

包拯病逝的訊息傳到皇宮後,宋仁宗大驚,他立刻下令放假一天,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來包府弔唁,加封包拯禮部尚書,並追賜他“孝肅”諡號。從此以後,百姓便稱包拯為“包孝肅公”了。

包拯去世的訊息傳到民間後,更是天下震驚,全城哀悼,史稱: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到。

有些人活著,但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還活著。包拯的一生,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對包拯的一生,做一個蓋棺論定吧:綜觀包拯的一生,雖然他幹過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也幹過糗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身上那些諸如忠孝兩全、愛民愛國、反貪倡廉、剛正不阿、鐵面無私、執法如山、以民為本、寬民利國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些精神,也必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中規中矩的話結束了,再來點“叛逆”的評語吧——得虧包拯生活的時代,是號稱文人天堂的宋朝。要不然,以他那個愛告狀的習慣和那個敢噴皇帝口水的壯舉,早就被千刀萬剮無數回了。不得不說,生活在宋朝的文人們,真是滋潤。宋朝,不愧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最重視文人的時代。只有宋朝,才能成就包拯這樣的千古名臣;而包拯這樣的千古名臣,也會讓宋朝更加璀璨輝煌,讓人無限嚮往。

“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裡……”此言不虛。

然而,大家想過沒有,根據相對論——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麼相應地,也該是部分人的地獄。

那些入地獄的人,就是宋朝的武人們。

如果可以選擇,但凡武人,都不會選擇活在宋朝。因為,宋朝是一個最最鄙視武人的時代,是“武人的地獄”。

在這個地獄生活,武人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