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四大古橋之中,有一座至今屹立不倒,這座橋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大宋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分強盛的朝代。儘管北宋末年積貧積弱,但難以否認的是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後世人亦是認為其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程度遠超過盛唐。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可見宋朝確實中國古代極為繁盛的時期,中國的四大古橋之中,有一座便是由宋朝建立的,是中國的第一座跨海大橋,至今屹立不倒。

這座橋樑建造在今天的福建泉州,名為洛陽橋,已經有了近千年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座橋的故事,看看它為何能夠屹立千年不倒?

洛陽橋初建的時候全橋長有834米,寬達7米,有500個石雕護欄、28只石獅子、9座石塔,46個橋墩,47個橋孔。

這些都都是由花崗岩而築成的,鋪設橋面的石板長10米,寬1米,重達10000公斤。被人們稱讚為“福建橋樑中的狀元”,與趙州橋、盧溝橋、潮州廣濟橋一同稱為古代四大名橋。

除了洛陽橋這個名字外,它又為稱“萬安橋”。這個名字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這就要提到一個渡口了,當時福建有一個渡口稱為“萬安渡”,而橋也因此被人稱為“萬安橋”。

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

說到這裡,就要來說一說當時的宋朝為何會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建造一座石橋,工匠們是採取了什麼樣的方法讓這座橋延續千年的呢?

宋朝時修建洛陽橋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洛陽橋處在泉州城東北洛陽的江口,是福建與廣東北上的重要通道,也是廈門與福州往來的必經之地,可以說是東南沿海的通衢之地。

我們都知道,在修橋之前,人們要經過這裡就只能靠渡船往來江上。然而渡船的風險不可以說不大,尤其是春夏季節時,雨水上漲,海水漲潮,因搭渡翻船而葬在這裡的人,難以計數。

為了百姓們的安全而建造一座石橋,是理所當然的,再者,福建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當時的泉州是北宋最重要的海港之一,這裡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正所謂經濟的發展需要交通的發達因此為了適應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的需求,泉州知府蔡襄便號召了當地的商民,成功集資1400萬兩白銀興建了這座跨海大橋。

嘉祐四年,即是公元1059年竣工,歷時將近4年,開創了中國在海港建設石橋的先河,意義非凡。

在洛陽橋建造的過程中,因在海上建造,工匠們遇到了不少的困難,最後還發明瞭用一種動物來加固橋樑的方法。這種動物是什麼呢?

其實,洛陽橋在建築上有有許多創新。諸如它採用了“筏型橋基”,即是在沿橋樑中線的河底下,用許多大石條做成橋墩。

但是因為這裡水深流急,石條一拋下去之後就會被大水沖走。為了把水底那些堆積在一起的石條凝聚在一起,讓它不被大水沖塌,工匠們們反覆試驗,可以說是想盡了心思,才尋找到了一個好辦法。

他們想到了一種海底有一種長有貝殼的軟體動物,這種動物名叫牡蠣。

因為牡蠣有兩個殼,一個殼是附在岩礁上或是附在另一個牡蠣上,互相交結在一起,一個殼則是蓋著自己的軟體。

而且再加上牡蠣繁殖能力極強,而且無孔不入,一旦與石頭交成一片後,就算是用鐵鏟,也沒辦法鏟不下來。因此工匠們利用了這個特性,在橋基上種牡蠣。

果然沒幾年,種植的牡蠣就把零散的石條、石頭都連成了一個整體,這才使得洛陽橋基歷時900餘年也不垮、不散。可以說是建築史上的一大創造。

當時洛陽橋建造完成之後,泉州知府蔡襄還專門書寫一篇《萬安橋記》,全文僅153字,碑文極其簡潔。

碑文曰: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於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來訖功。累趾於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

簡潔的記述了建橋的起始和完成時間、意義、資金來源,以及其主要的工匠,當時郡民們歡樂的情況。

參考資料:《萬安橋記》、《泉州府志》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