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朱元璋8次北伐,朱棣5次北征,為何明朝還發生“土木堡之變”!

導讀:這個原因其實是比較簡單回答的,有點崽賣爺田心不疼的意思。在這裡我們不說細節,也就是說當時明朝出擊的的戰略戰術等具體問題。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簡單的闡述以下土木堡之變出現的必然結果。因為大明國防政策的從永樂到仁宣兩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開放到收縮。僅僅十餘年的時間放任瓦剌野蠻生長兼併諸部都不理睬,終於釀成大禍。這就是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根本性原因。如果永樂大帝在世時,瓦剌也得有這個機會?

土木堡之變的成因比較複雜,雖然有部分明朝軍隊自己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在明朝基本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瓦剌已經強大到如此的地步。有心算無心,明軍敗的不冤。簡單看下永樂大帝和英宗時期蒙古、大明勢力對比圖就會發現瓦剌已經滅掉阿魯臺統一草原,明朝居然不聞不問還以為瓦剌是當時被永樂大帝打的抱頭鼠竄的部落呢?僅僅10餘年的時間就放任瓦剌做大,喪失了洪武、永樂兩朝數次北征帶來的戰略優勢。正應了那句話:好戰必亡,但是忘戰必危。

一門心思關起門來搞什麼仁宣盛世而忽視國防的結果就是土木堡之變中大明包含三大營的精銳軍隊和張輔等名將被一掃而空。英烈祠中每一個英靈都是對大明短視愚蠢外交政策的諷刺。瓦剌的也先曾經兵臨城下,要不是于謙的堅守大明可能有早夭之禍。

明成祖時期對蒙古兩部實行扶弱抑強的政策維持了草原平衡

成組靖難成功的哪一年,北元朝廷也走到了盡頭。1402年北元去帝號改為韃靼,蒙古由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當時大明國力蒸蒸日上,單純軍事壓力都讓兩部不敢亂動。當然也有以身試法的,無論是韃靼的阿魯臺還是瓦剌的馬哈木都先後打算挑戰大明的神經。結果是非常悲催的,被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事實證明,明成祖的宏觀上對兩部政策是成功的。

仁宣兩朝國防政策的轉變

永樂皇帝去世後,明朝短時間內發生了動盪。在短短兩三年內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先後登上皇位(別多想沒有政變,仁宗執政時間太短僅僅一年就去世了)。文官集團反對永樂朝哪種所謂“勞民傷財”的遠征。

明朝初期,外戰很多。所以誕生了一大批功臣宿將,洪武、永樂二帝利用龐大的武勳集團來平衡文官集團。文官對兩位大帝沒有絲毫辦法,所以當仁、宣宗繼位後極力遊說改變明朝的擴張的國防政策。交趾不要了,鄭和下西洋的海外探索逐漸停了。

這樣政策的改變誕生了兩個極其惡劣的影響:

第一、仁宣兩朝放任瓦剌做大統一蒙古

瓦剌的馬哈木去世後,繼任的脫歡和也先逐漸擴張。尤其是脫歡在擊殺生死大敵韃靼部的阿魯臺的時候,完成了事實上的統一蒙古。大明王朝居然下旨表彰賞賜,還把玉璽留給脫歡用。一點危機和全域性視野都沒有。此時瓦剌已經是個龐大統一的蒙古了。

《明史》記載:宣德九年,脫懽襲殺阿魯臺,遣使來告,且請獻玉璽。帝賜敕曰:“王殺阿魯臺,見王克復世仇,甚善。顧王言玉璽,傳世久近,殊不在此。王得之,王用之可也。”仍賜紵絲五十表裡。

第二、長時間的外戰的停止,明朝精銳軍隊沒有實戰的磨練逐漸廢弛

精銳的軍隊長時間的失去實戰的機會逐漸廢弛,不但是軍隊沒有軍功的支撐武勳集團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逐漸減少。

小結:

雙方實力此消彼長,以有心算無心終於導致土木堡的失敗。大明元氣大傷,對蒙古也變為防禦為主,一直貫穿於明朝的中後期可謂後患無窮。僅僅十餘年的疏忽,造成的巨大的隱患。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