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杭州靈隱寺1000年前的一副對聯,短短的14字,便點醒了無數人

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前期,

釋迦牟尼

於印度建立了佛教。

此後,這一宗教開始廣泛傳播於亞洲以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以及文化生活都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以我們國家為例,四大名著

《西遊記》

,便是講述唐玄奘西天求佛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之中,佛教經歷過鼎盛與衰亡,最終成功發展到今天。在我國各個地方,也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寺廟。

而只要去過杭州靈隱寺的人都知道,靈隱寺門前有一副來自1000多年前的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僅用短短14個字,便點醒了無數人。

靈隱寺

提及杭州靈隱寺,相信大家腦海之中的第一畫面便是1985年出品的電視劇活佛

《濟公》

之中的濟公形象。

事實上,當時的拍攝場景,的確就是在靈隱寺中實景拍攝的。

可靈隱寺究竟什麼時候興建?又為何取名為靈隱寺?很多人都並不清楚。

史料顯示,靈隱寺始建於

東晉咸和元年,即公元326年

,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而之所以會被稱之為靈隱,主要原因就在於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的僧人慧理和尚,在抵達杭州以後,遠遠看到一座山峰感慨:

“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

為此,慧理和尚求見

梁武帝

,這個地方如此山清水秀,理應建立一座寺廟供奉佛像。

得到梁武帝的允許和支援以後,靈隱寺由此建成,並一直延續至今。

整個寺廟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持,林木聳秀。

遠遠望去,深山古寺一片祥和,哪怕只是在山腳之下,也能想象山峰之上

雲煙萬狀

的盛景。

在梁武帝支援建造完成以後,五代吳越王錢繆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賜名靈隱新寺。而

宋寧宗嘉定年間

,靈隱寺被譽為江南禪宗

“五山”

之一。

到了清朝,不僅順治皇帝請求禪宗巨匠具德和尚主持靈隱,康熙皇帝南巡的時候也曾遊覽靈隱,並賜名

“雲林禪寺”。

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靈隱寺,主要就是在清末重建的基礎上不斷地修復再建。

整個寺廟佔地面積約

87000平方米

,景區總面積

2577000平方米

,絕對稱得上端莊大氣、人間仙境。

對聯

那麼靈隱寺門前的對聯,又給人怎樣的警示呢?

事實上,“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能半稱心”,對這兩句話我們可以分開來理解。

前一句人生哪能多如意,其實講的就是最現實的一生。

無論富貴或者貧窮,個人的一生勢必會經歷許許多多的坎坷。可重要的是,在經歷坎坷以後,我們依舊能夠堅強地擁抱生活。

人生在世,其實真的不用太過於強求。

有俗語曾提到

:“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人生在世,即便良田萬頃,也不過日食一升;廣廈千間,也只需夜眠七尺。如果太過過度的追求,最終的結果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豐子愷

先生曾說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只要理解了這一句話,相信無論現如今正處於怎樣的生活狀態之中,都一定會覺得知足常樂。

而後一句萬事只能半稱心,主意是為了勸告人們一定要懂得滿足,也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得簡單幸福快樂。

如果強行去追求某些不切實際的事物,最終的結果不一定就能夠讓人感到滿意。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如此

平淡

的對聯,或許更適合老年人,反而不適合正在拼搏的年輕人。

可事實上,這一開導性的對聯,同樣適用於在當今社會之中,遭受過不同挫折的年輕人。

在前進的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可這些挫折最終給人帶來的,必定會是成長。

萬事只能半稱心,並不是教人放棄,而是教人要學會接受這類挫折,並且不要選擇輕易的放棄。

只有真正接受這些挫折,直面自己的失誤或者失敗,才有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用一顆

坦然

的心看待自己曾經經歷的一切、看待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

不求所有事情都

順遂

自己的心意,只求在做出了足夠的努力以後,收穫足夠的回報。

在這個過程之中,走過路過的風景都很美,無論最終的結局如何,都將是人生最寶貴的

財富

如此,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