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一統王朝除了劉邦和李淵,還有誰的廟號叫高祖?為何不用太祖?

先指出一個常見的錯誤:劉邦的廟號不是“高祖”,而是太祖。劉邦的稱呼應該叫“漢太祖”或者“漢高帝”,也可以連在一起用,稱為“太祖高皇帝”,這個“高”是他的諡號,而不是廟號。

通常認為, “太祖”是開國皇帝的廟號,地位最尊貴,而“高祖”有點山寨的味道,從宋朝開始就再也沒人願意用了。

其實這是個誤解, “太祖”與“高祖”原本沒有高低之分,它只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潮流而已。

什麼叫廟號?又為什麼需要廟號呢?

祭祀祖先是古人最重要的社會活動,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天子最重要的兩件工作就是祭祀和征伐(唯祀與戎)。

天子在世時被稱為“王”或者“皇帝”,去世之後呢?後人怎麼稱呼他呢?總不能直呼其名吧?於是便有了特定稱謂——廟號,並將這個稱謂寫在牌位上,以供後人祭祀。

所以,廟號本質上跟人名沒啥區別,就是一種稱謂,只不過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而已。

既然是稱謂,勢必就要形成規則,以示莊重,於是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定。

一、 “祖”與“宗”的含義

所有的廟號一律稱“祖”或者“宗”。祖,即共同不變的先輩,子孫後代永世都要祭祀;宗,是指派系、分支,數代之後“親疏而棄祀”。

也就是說,一個王朝祭祀的物件是分類的,第一類是“祖”,王朝持續多久就要祭祀多久。另一類是“宗”,一般過了三代就可以不再祭祀他。

這一點不難理解,如今老百姓祭祀也一般只祭祀三代先祖,否則膝蓋不夠用。

西漢時期,經過百年的理論研究和爭吵,最後形成“毀廟制度”,即數代之後,某些先皇的祭廟就要被拆除,他們的牌位被遷徙到太廟,不在享受獨立祭祀的待遇。

二、 “祖”和“宗”的命名

既然享受獨立祭祀的名額有限, “祖”又是永世必須祭祀的,這就意味著“祖”的數量必須嚴格限制。

一般情況下,只有開國君主才可以被叫做“祖”,其餘的一律被稱作“宗”。

有兩個例外。

其一,開國皇帝追封的先祖。他們雖然也被追封為帝,也獲得了廟號,但他們卻不能享受永世祭祀的待遇。

其二,某些王朝“祖”氾濫成災。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出了三個“祖”,齊、梁、陳各有兩位“祖”,明朝也有兩位“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清朝則有三位“祖”(太祖努爾哈赤、世祖福臨、聖祖玄燁)。

三、 “太祖”與“高祖”的糾纏

前面我們講過,廟號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並不像諡號那樣,有嚴格的“諡法”,因此“太祖”和“高祖”並不存在高低之分。

一般情況下,這兩個廟號都被用於開國之君,太祖也常常被用於追封的先祖。

二者的差別在於,太祖這個廟號像個“百年商標”,大多數的朝代都會用到,而高祖這個廟號用起來太隨意,而且存在時間太短,給人一種“山寨”的感覺。

第一個使用“高祖”這個廟號的是“商高祖子亥”,兩漢沒有“高祖”這個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司馬遷寫《史記》是搞錯了。

第二個使用“高祖”廟號的是魏文帝曹丕,第三個是被追封的司馬懿。

從魏晉開始, “高祖”進入氾濫時期,且沒有章法。有時候太祖比高祖輩分高,有時候太祖比高祖輩分低。

比如司馬懿是“高祖”,兒子司馬昭是“太祖”;劉裕是高祖,兒子劉義隆是太祖。蕭順之是太祖,兒子蕭衍是高祖;李虎是太祖,兒子李淵是高祖。

五代十國之後, “高祖”這個廟號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陳友諒用過),算上陳友諒這類草頭王,以及少數民族政權,加起來一共25人。其中大一統王朝,只有隋文帝楊堅,和唐太武帝李淵兩個人,用了“高祖”廟號。

而使用了“太祖”廟號的君王,一共有49位,幾乎是“高祖”的雙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