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七旬攝影師跑遍湖南800多個古村,為老人免費拍照3000多張

戴著銀飾的苗族老太太、舞臺上唱著儺戲的老演員、坐在家門口張望遠方的老奶奶……湖南攝影師譚建華的鏡頭裡裝滿了帶著“泥土味”的瞬間。從2006年開始,他揹著沉甸甸的揹包,跑遍湖南800多個古村落,拍攝了近10萬張寫真,記錄下湖南各地古村落建築,在拍攝途中,譚建華髮現,古村裡不少老人一輩子都鮮少有照片,有老人說,想拍張照片給子孫留個念想。於是,每到一個古村,他會請村長把80歲以上的老人請來拍照,回到城裡後,他再自費到照相館沖洗出來給老人寄去。這十多年裡,他前後寄出了三千多張照片。

“世界上最深刻的歲月,一是雕刻在臉上,一是雕刻在建築裡。”8月16日,在長沙圖書館二樓展廳,譚建華在自己的攝影展區內,向記者介紹起自己15年來記錄古村落和老人影像的故事。

有老人捧著照片笑了一個上午

8月16日,長沙圖書館二樓展廳,譚建華正跟參觀展覽的市民講解著每張照片的故事,“這張照片是在湘西老家寨拍的,村裡一位百歲老人帶上她出嫁時的銀飾品,我給她拍了這張照片。”“這是江永縣蘭溪最具特色的勾蘭瑤聚落。”指向一張照片,譚建華就滔滔不絕起來。他清晰地記得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具體到哪個村落,哪戶人家,連拍攝當時的天氣和環境,都記得清清楚楚。

曾經,他拍攝了一位居住在吉首市平朗村苗寨的八旬老人,回到長沙後,他洗了一張很大的照片,寄到了老人家中。不久老人的兒子給他打來電話,“我母親捧著那張照片,笑了一個上午,嘴巴都笑的合不攏。”還有一位家住婁底漣源楊家灘的老人,譚建華從她96歲起,每年都會到訪當地,給她拍攝一張照片,一直拍到了老人的百歲,百歲宴那天,老人的家人專門把他請來,在宴會現場,又拍了一張人像照。

拍照途中,譚建華也時常感受到鄉村人質樸的情感,一位家住懷化中方縣古樓坪村的老人,拍完照後,熱情的給他塞了10個餈粑,還有平江黃泥灣的一對八旬老夫婦,把譚建華拍照的照片掛著堂屋做紀念。說著這些與鄉村老人的往來,譚建華的語氣裡滿是深情。

“透過記錄,我更加讀懂了那些留守村莊的老人。”譚建華告訴記者,一些老人之所以堅守故土,有著對鄉土的執念,也有對家園的熱愛。

古村落有遠去的歌謠,

“我的腳步要快些,再快些”

在譚建華看來,這些古村美的不僅是山水,還有鄉人特有的人文風貌。在永順列夕鄉,一位漢劇團的老團長開啟塵封了二十多年裝滿戲服的大木箱,穿起當年的演出服讓譚建華拍攝;在邵陽市遂寧縣,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冬天會拿著很長的煙桿子,圍坐在火爐旁抽著旱菸。“這是一種很奇妙的場景,但是現在老人都漸漸不在了。”言語間,譚建華感慨道,“我的腳步要快些,再快些,記錄下這些逐漸遠去的東西。”

“我是生長在鄉村裡的孩子。”譚建華出身於郴州安仁縣,鄉村老房子裡的馬頭牆、翹角飛簷,狹窄的巷子。。。。。都是他記憶深處的風景。

從2006年開始,譚建華開始走訪湖南各地的鄉村,記錄大山深處的古建築。最初,尋找這些古村落時十分艱難,它們大多坐落在偏僻的地區。一開始譚建華只能坐公交車或者摩托車。困了就在樹林裡支個帳篷,或者向村民們借個草墊子,或者打地鋪,餓了就吃一包泡麵。

“湖湘建築有一種詩意棲居的美感。”在譚建華的鏡頭裡,湖南古村落展現著不同形態的美感,在岳陽張谷英村,譚建華記錄下這裡特有的“百步三橋”和“畔溪走廊”,“張谷英村是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古建築群的歷史文化遺產,排列有序,井井相連。”而在湘西,因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影響下,這裡的古村山寨大多依山而建,既有“幹欄式”的吊腳樓,又有“土屋”,“窨子屋”。

行走在展廳裡,記者看到,除了人像攝影,展覽裡還有古村、壁畫、石刻、拓片、書法等多個部分,生動展現了瀟湘古村的自然風光、建築特色、鄉土民俗、歷史人文。古村篇章裡,規模宏大的張谷英村、綴在自然山水之間的勾藍瑤寨、白雪覆蓋著的涼燈村……村村寨寨,各具其美;還有古村落中的生活場景和民俗節日,讓觀者被那些逐漸遠去的鄉村圖景和其中湧動著的情感打動。

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影片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