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秦國之所以崛起,首要原因真的是商鞅變法嗎?

說起春秋時期的北方強國,大家想到的無外乎就是秦國、晉國和齊國。

其中,秦國在陝西,晉國在山西,齊國在山東,周天子帶著一堆小國在河南。

這麼看來,最尷尬的省份,莫過於河北了。

河北被山西和山東夾著,卻沒有誕生過什麼超級強國。

在春秋時期,河北基本上屬於衛國和燕國。

但大家都知道,無論是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衛國都是一個可憐巴巴的小透明,人才出了不少,國力卻拿不出手。

燕國在春秋時期壓根兒就算不上強國,每次被少數民族胖揍,都得找齊國和晉國幫忙。

但生產力發展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隨著三家分晉,趙國開始向東發展,河北因此得到了充分的開發。

趙國東遷,受益的還有燕國。

戰國時期的燕國,擁有了戰國七雄之一的名頭,成為割據天下的一股重要勢力。

而河北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也開始了整合,一個強大的中山國誕生,被稱為戰國七雄之外的最強國。

趙國為什麼要東遷開發河北呢?

一種說法是秦國逐漸變強,逼迫趙國東遷。

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秦國真正擺脫地緣封印,開始逐鹿中原,是在商鞅變法之後。

而趙國東遷開發河北,是戰國開局的事,比商鞅變法早得多。

換言之,在趙國東遷的時候,秦國並不是一個大威脅,相鄰的魏國和韓國恐怕更能威脅趙國。

後來的事態發展,也佐證了我的這一看法。

趙國東遷之後,將國都定在了河北邯鄲,但魏國顯然不願意讓趙國獨享河北那麼大一塊蛋糕。

雙方圍繞著河北,乒鈴乓啷地打了好一陣子,魏國甚至還一度攻佔了邯鄲。

後來,還是在齊國的幫助下,趙國才算勉強擊退魏國,重新拿回了都城。

要是問一問那時候的趙國人,他們最痛恨的恐怕是魏國人,至於秦國,那是潛在的盟友,可以幫助趙國牽制魏國。

趙國為什麼打不過魏國呢?因為在魏國攻佔邯鄲的過程中,燕國和韓國也在旁邊趁機落井下石。

趙國以一敵三,當然就會落入下風。

但是等趙國在河北徹底站穩腳跟之後,發展速度就變得越來越快了,這時候,大家都沒了安全感。

齊國還好點,畢竟根基深厚,但魏國和韓國就不一樣了。

韓國最乾脆,他們直接把鄭國給滅了,然後遷都新鄭。

魏國向東爭不過趙國,於是想辦法向西發展,擺出一副不滅掉秦國誓不罷休的架勢。

但是秦國有個函谷關啊,打不過你,我可以縮回去搞防守。

當時的魏國確實很強,但即便是虎豹,也很難咬破烏龜殼,所以面對死守的秦國,魏國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

兜兜轉轉一圈之後,魏國發現,要想在競爭中不掉隊,還是得向東發展。

於是沒過多久,魏國也把都城遷到了河南開封。

請大家注意,魏國遷都的這一年是公元前364年,此時的商鞅還叫衛鞅,正在魏國大臣公叔痤手下幹活。

我們完全可以說,正是趙魏韓不約而同地向東發展,才使得秦國壓力驟減。

沒有了外部壓力,自然有精力關起門來整頓家務,而商鞅正是看準了這點,才選擇秦國成為自己的下一站。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秦國整天被魏國按在地上打,然後不得不縮排函谷關裡死守,商鞅又怎麼會選擇他們呢?

沒準商鞅今天剛選了秦國,魏國明天就攻破了函谷關,你說商鞅這是圖什麼呢?

真正能夠成就一番大業的人才,除了要對自己的專業足夠精通之外,還要了解“大勢”和“風口”。

商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很懂法律,但更懂得選擇老闆的時機。

以前的晉國以山西為主,而趙魏韓不約而同地東遷之後,發展重心就不斷地轉向了河北與河南,山西淪為邊境之地。

對此我只能說,老天爺都在幫秦國。

趙魏韓齊燕,這五大強國紛紛扎堆華北地區,不打個頭破血流,估計是不會有結果的。

楚國窩在南方過小日子,中西部出現了難得的權力真空。

秦國之所以能最終崛起,這個時間節點太關鍵了,而商鞅也僅僅是一個選對時機的人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