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本該趁曹操官渡之戰北伐!孫策的錯誤抉擇,決定東吳政權的上限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17

建安五年(200年)初,孫策西征凱旋歸來,他未作過多休整,而是繼續準備新的擴張行動。

從時機來看,孫策的選擇並沒有問題,這時袁曹雙方大戰一觸即發,是曹操後方最空虛的時候。於是孫策決定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進取中原。

從孫策掃平江東的過程中,他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義名分是多麼重要。

之前雖然已經及時和袁術撇清關係,但這些黑歷史一時半會不可能洗白,因此他才會處處碰壁。這也是孫策急於和曹操結盟以求得朝廷封賞的原因,誰讓人家掌握著皇帝呢?

如今他和曹操的關係已經逐漸破裂,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對他進行打壓是必然的事。與其到時候再陷入被動,不如主動一點,來個釜底抽薪,直接把皇帝搶過來。

而這就是孫策籌劃這次北伐戰爭的目的。

從江東北伐,大約有兩條路線,第一條是從濡須口北上,過合肥、壽春,進入淮河一線,第二條則是走東面的中瀆水。

一般來說,江東北伐大多是選擇第一條路線,拿下壽春後,就可以沿著潁水逆流而上,威逼許昌,這才是進取中原的最佳選擇。後來毌丘儉起兵後就是走的這條路線。

然而孫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不走尋常路,打算取廣陵,走中瀆水北上,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孫策在這裡犯了一個錯誤,他打算進攻廣陵,實際上就是咽不下之前為陳登所敗的那口氣,專門給弟弟孫權報仇來了。

反正從廣陵北上也並無不可,順便還能消滅一個死對頭,何樂而不為呢?

孫策到底只是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雖然之前在戰場上無往不利,不管是勇武還是謀略都是天下豪傑中的佼佼者,但終歸還是沒有懂得務實不務虛這個道理,這或許就是年輕人的侷限性,在所難免。

陳登在廣陵,雖然看似距離江東很近,但他實際上威脅很小,否則的話他就不會為了避開鋒芒把治所往北遷到那麼遠的射陽了,他並沒有渡江南侵的實力。

因此陳登打不打是無所謂的。

更重要的是,透過中瀆水北上,對於中原威脅不大,只對攻略齊地有用,這也是當初吳王夫差修建這條運河的目的所在。

就算打垮了陳登,接下來離中原還是遠得很,孫策為了個人情緒,做了這本末倒置的選擇,著實不算明智。

而合肥與壽春就不一樣了,這兩座城控制著從長江到淮水的重要水道,也就是說,想威脅中原,拿下壽春是大前提。為了實現突襲許昌的最終目標,壽春遠比廣陵重要。

機會只有一次,錯過就不會再有,孫策這個決定徹底為東吳政權劃定了一個上限,以後充其量也就是割據東南以自保了。自從孫策決意攻打廣陵開始,一切就已經註定了。

然而當時孫策還沒想明白這個問題,他將軍隊聚集在吳郡丹徒,在此籌備糧草,為接下來的渡江之戰做著準備。

孫策即將北上的訊息傳到許昌,曹操手下文武大臣紛紛驚慌失措。這也怪不得他們,孫策的勇名素有耳聞,戰績也是有目共睹,如今本來就形勢緊迫,又多了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怎麼能不心驚呢?

此時唯有郭嘉鎮定自若,他說:“孫策在江東殺戮了不少英雄豪傑,仇家自然少不了。而他這個人戒備心不強,縱使有百萬大軍也都是擺設,如果被刺客盯上,一個人就能幹掉他。我看他必定就是這個下場。”

郭嘉說得對不對呢?從結果看,確實一點不錯。但這也有些太神了,難道郭嘉是未卜先知嗎?

其實郭嘉不可能這麼厲害,即使他能準確地看出孫策的性格缺陷,也不可能把他的死法都算出來。

這番話應該就是對眾人進行心理安慰,孫策的威脅是客觀存在的,無法消除,既然如此乾脆給大夥打打氣,別被這件事分了心,先集中精力對付眼前最大的威脅袁紹再說。只不過後來他湊巧說對了,於是就被神化了。

郭嘉對於孫策的評價是很中肯的,他在繼承了父親孫堅的勇猛善戰以及人格魅力的同時,也繼承了他的一大缺點,那就是輕敵冒進。

當年孫堅就是因此斃命,而孫策卻仰仗著個人勇武,絲毫沒有從父親的悲劇中吸取教訓。

之前孫策帶著十三個人遭遇太史慈等兩人,明明手下都是韓當、黃蓋等名將,可以一擁而上制服太史慈,他卻非得和對方單挑,其實這完全沒必要。

對於孫策這種作風,張紘曾提出過批評,他認為:主帥是軍隊的根本,應該運籌帷幄,不應該脫離主力輕敵冒進,去對付那微不足道的敵人。可惜張紘這番金玉良言孫策並沒有聽進去。

紘諫曰:“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繫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三國志吳書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若只是親臨前線也就罷了,至少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雖然危險但畢竟也算是盡職盡責,然而孫策卻變本加厲,又添了一個打獵的愛好。

打獵本來沒什麼,自古以來熱愛遊獵的君王不計其數,但是這個愛好配合孫策“輕脫”的性格,問題就嚴重了。

一般的君王出去遊獵,那必然是帶著大隊人馬前呼後擁。但孫策對安保工作卻相當忽視,總是一個人就跑沒影了,這就讓危險性大大增加。

對孫策這種行為,虞翻看到了其中的隱患,也曾勸諫過,無奈孫策還是沒有放在心上,他的大意之舉最終導致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裡說句題外話,其實孫權也有這個毛病,要不是運氣好,說不定已經喂老虎了,可他還是樂此不疲。

當然,就算孫策之後沒有遇襲身亡,他其實也很難打下許昌。

原因很簡單,因為孫策直到四月份還沒完成渡江北伐的準備,等他準備好出兵怎麼也得五月份了。

然而進軍許昌的路上並不是只有陳登一個敵人,拿下廣陵後,還得面對下邳、彭城兩座重鎮才能進入中原,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官渡之戰在十月份就分出勝負了,留給孫策的時間並不多,在五個月的時間裡孤軍深入直搗曹操的心臟,這應該不太可能做到。

因此孫策遇刺一事,並不會改變歷史的發展程序。

孫策對於自身安全的重視不夠,終於釀成了大禍。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在丹徒城中整軍備戰的孫策倍感煩悶,為了調整心緒,開拓思路,他決定出城去打獵,順便散散心。

初夏的江東綠意盎然,風光秀麗,望著遠處遼闊的江面,孫策心情大好,於是騎著他的寶馬往來馳騁,不一會就把衛兵甩開了。然而孫策不知道的是,在這醉人的美景中殺機已然浮現,三個潛伏在此的刺客已經等他很久了。

那麼這些刺客究竟是什麼人呢?這還得從三年前孫策初定江東時說起。

當時吳郡太守許貢被朱治所敗,此人是個野心家,他不甘心領地被奪走,於是打算暗中給孫策製造點麻煩。

他給許昌方面寫了一封密信,建議朝廷把孫策召到許昌做官,以免在外面成為朝廷之患。

其實許貢不可能憑這點小伎倆就把孫策趕走,別說入朝做官是孫策肯定不會答應的,朝廷本身也不太可能提這個事。

曹操對孫策一直採取安撫的態度,後來發生矛盾也是迫不得已,他怎麼會在自身難保的時候故意激怒孫策呢?因此許貢註定是白忙一場。而更倒黴的是,他這封信還沒送出去就被孫策截獲了。

孫策拿著信質問許貢,許貢還死不承認,孫策大怒,最後將其處死。

許貢這個人陰險狡詐,不是什麼善類,不過這樣一個人,卻也有心腹死士願意為他盡忠。他們潛伏在民間,暗中等待復仇的機會。

這一天,孫策在丹徒城外落單,許貢的三個門客準備給他致命一擊。

孫策見此三人,頗感陌生,問道:“你等是何人?”

三人回答:“我等是韓當將軍部下,在此獵鹿。”

孫策頓時感覺有異,怒道:“韓當地部下我都認識,從沒見過你們!”說罷彎弓搭箭,當即射死一人。

其餘二人大驚,如今偷襲不成,只能硬拼了,他們舉弓還擊,正中孫策面頰。

正在這時孫策的衛兵趕來了,將這兩名刺客斬殺,這才將受傷的孫策送回去搶救。

有一種觀點認為,刺客就是郭嘉派的,否則他不可能把孫策的結局猜得這麼準。

其實我覺得這應該不太可能,因為這三個人明確記載就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而許貢尚未和許昌方面取得聯絡就被殺了,因此雙方應該並沒有交集。郭嘉和孫策遇刺一事應該是沒什麼直接聯絡的。

孫策的大意給了潛藏在暗中的敵人機會,這次他終於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這一箭傷得極重,很快孫策就陷入彌留之中了。

迴光返照之際,孫策對自己短暫的一生進行了反思,他終於意識到單憑武力只能打下江東,卻不能統治江東,之前肆意誅戮英豪之舉也是大為不妥,想要在這裡站穩腳跟,合作比殺戮更重要。

另一方面,在自己時日無多的情況下,進取中原的夢想已然成為鏡花水月,無論袁曹兩家究竟鹿死誰手,江東都無法從中獲益了。

現在江東的發展策略只能被迫轉向,擴張的腳步要停下來,轉而以維持內部穩定為主。

孫氏父子兩代人歷盡艱辛打下的這份基業,絕不能斷送。

而就在孫策用最後的精力為江東政權的將來進行籌劃的時候,他的生命也進入了最後的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