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公元前205年的冬天,項羽圍困滎陽,並將劉邦的漢軍糧道截斷,劉邦被困在滎陽城中束手無策,為了削弱項羽的實力,劉邦召集身邊的謀士為此出謀劃策,其中酈食其提出了一個策略得到了劉邦的認可。

酈食其的辦法就是讓劉邦學習商湯和周武王“復立六國之後”,以此讓六國的臣民對劉邦感恩戴德,到時候劉邦就可以稱霸天下,而項羽也不得不臣服於劉邦。

酈食其的這個策略聽起來是很完美的,而且是有先例的,商湯當年滅了夏桀,將夏的後裔封在了杞國,周武王滅商之後也將商的後裔封在了宋國,這都收穫了滿滿的人心。這些劉邦是知道的,因此,聽完酈食其的獻計後,劉邦當即表示:“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太好了!現在,立刻,馬上去刻制印璽,然後先生就帶著它們去出使各國吧。

不過酈食其的這個辦法最後並沒有被執行,因為張良阻止了劉邦,說來也是巧,就在劉邦吩咐下去刻制印璽而酈食其還沒有出行的時候,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

劉邦迫不及待就將這件大事告訴了張良,並問張良這件事是否可行,面對劉邦殷切的目光,張良卻大呼不可行,他對劉邦表示,如果真的這樣做了,那麼“陛下事去矣!”意思就是統一天下的大業會毀於一旦,這算得上是亡國之計。

劉邦嚇了一跳,難道真的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嗎?張良說出了不可如此的八條理由,條條讓劉邦無法反對。我們在這裡舉出其中的幾條說明,比如第一條,商湯封夏之後和周武王封商之後是因為他們有實力控制他們,而劉邦無法無法決定項羽的命運;

比如再有一條,周武王下令廢棄戰車,改為乘車,以示偃武修文,而劉邦現在不可能偃武修文;還有在東方六國中,楚國最為強悍,如果復立他們之後,其他的諸侯國很可能會屈從於楚國,而劉邦從中得不到任何好處,等等。

張良用筷子比劃著為劉邦分析出了八個不可以復立六國之後的原因,劉邦聽後驚出一身冷汗,他將吃進嘴裡的飯吐了出來,大罵酈食其:“豎儒,幾敗而公事!”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實際上我們看這件事,酈食其獻上的這一計就是不合時宜的,當時楚漢之爭正酣,劉邦在項羽那裡常常吃敗仗,此次更是被圍困在滎陽,這樣的局勢下,酈食其提出復立六國之後完全就是不可行的。況且這件事也不能和商湯、周武王比較。

當初商湯分封夏之後和周武王分封商之後,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他們已經滅掉了前朝,夏桀被滅了,商紂被滅了,為了不使他們絕祀,為了最大程度收買人心,商湯和周武王才有了這一舉動,可以說這對於商湯和周武王的好處是非常大的。

但劉邦復立六國之後算什麼呢?用司馬光的話來說就是:“割己之有而以資敵,設虛名而受實禍也。”這對劉邦不僅沒有半分好處,反而只有壞處。

劉邦把自己奪下來的土地拿出來分封給六國之後,真的能得到六國臣民的支援嗎?根本不可能,不僅不可能,反而會削弱劉邦自己的實力,要知道分封六國之後不能只是說說而已,你得真的割點肉來安撫六國臣民,而正與項羽鬥得你死我活的劉邦能拿出什麼東西來呢?土地?錢財?仁德?偃武修文的決心?這都不是一個還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的人能做到的事情。

況且六國之後真的復立了,那麼他們就可以舉起大旗加入到亂局中去,而亂局中,弱者向來依附於強者,那時候的劉邦和項羽做一個比較,大家會選擇依附於誰呢?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看,劉邦在這個時候復立六國之後,不僅起不到收買人心的作用,反而會為項羽做嫁衣,因此在張良看來,這件事是絕不能做的。

實際上,在酈食其之前,陳涉起兵的時候,張耳和陳餘就建議陳涉復立六國,那個時候這一計是可行的,因為當時的六國深恨秦朝的統治,陳涉這一舉動,自然會收買人心,而且就算是分封給他們土地,那本來也不是陳涉打下來的,所以對於陳涉來說,復立六國之後利大於弊,而對於與項羽爭鋒的劉邦來說,就完全不能實行這一計。

不能用這樣的計策,那劉邦如何破局呢?劉邦後來又問計於陳平,陳平的計策是離間項羽和亞父、鍾離昧、龍且等人的關係,項羽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勸諫還多疑。劉邦給了陳平四萬斤黃金,讓陳平行離間之計,效果是可喜的。

在陳平的忙活下,項羽對鍾離昧等人產生了懷疑,後來更是氣走了亞父,導致亞父在半路上疽發身亡,等項羽成了孤家寡人。陳平又找到了軍中和劉邦外形有些相似的紀信,讓他假扮劉邦的模樣。

於是在公元前204年的五月的一天夜裡,陳平讓滎陽城中的兩千多名女子從東門放出,等到楚軍對他們進行包圍的時候,陳平又讓紀信換上劉邦的衣服,乘坐劉邦的馬車出了東門,揚言要降楚。

項羽聞訊趕來,而各個城門的守衛也鬆懈下來,都來看劉邦的投降,這正是劉邦出城的最佳時機,他換上紀信的衣服,帶著十幾個人從西門悄悄出城離開,等項羽發現上當的時候已經追不上劉邦了,劉邦因此成功脫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