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鄭和下西洋帶來一對麒麟,朱棣心花怒放,畫像如今公開,笑煞世人

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一條訊息不脛而走:鄭公公回來了,帶來一種瑞獸、可謂活寶,皇上要親自前去迎接。

一時間,明朝首都北京萬人空巷,紛紛去德勝門觀看。

鄭公公是誰?他去了哪裡?帶回了什麼東西,皇上朱棣為什麼要親自去迎接?

鄭公公,明朝著名太監 ,他原來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

明洪武四年(1371年),馬三寶出生在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

馬三寶父親馬哈只,是雲南地方割據軍閥首領,也是元朝梁王手下的殘餘,誓死不投降明朝。

臥榻之旁不能讓他人酣睡,朱元璋顯然不能容忍這種行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大將藍玉率領的明政府軍大舉進攻雲南。馬哈只的武裝都是烏合之眾,哪裡是藍玉率領的虎狼之師的對手,根本不堪一擊,分分鐘就被打得四散奔逃,

當時馬和還是個10歲的孩子,被明軍統帥藍玉當做戰利品帶到了明朝當時的首都南京,按照慣例就地閹割去勢,成為一名小太監。

馬和聰明伶俐,但是在宮中卻默默無聞,如果不是遇見朱棣,他的一生註定將平平淡淡度過。

14歲那年,馬和與已經成為燕王的朱棣在宮中不期偶遇 ,一眼就被朱棣看上了。朱棣隨即向老爸提出請求,點名要馬和到自己那裡去服侍自己。

太祖朱元璋一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不就是個小太監嗎?父皇給你就是。”

不曾想,這個小太監日後會成為朱棣的左膀右臂,變成皇孫朱允炆的頭號剋星。

馬三寶來到燕王府,被當作重點培養物件,讓他成為智囊道衍和尚(姚廣孝)的弟子,跟著“妖僧”學本領,長知識。而馬和雖然不知道日後的燕王會成為一國之君,但是中國古人非常重義氣,馬和知道燕王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內心十分感激。

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自己一定要肝腦塗地,為燕王奮鬥終生,報答知遇之恩。

建文元年(1399年),報答的機會終於來了。

這一年,朱允炆登基,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在大臣的齊泰和黃子澄的鼓動下,開始了削藩行動,把矛頭對準自己的叔叔們——各位藩王。

朱棣早就對老爸朱元璋將皇位交給侄子非常不滿,因為這違背了老祖宗留下的傳位規矩。長兄朱標立為太子無可非議,因為人家是嫡長子,但是朱標沒有登基就死了,繼承人應該在朱元璋的皇子中選擇。

而朱元璋卻沒有在皇子中挑選接班人,直接跳過,讓皇孫朱允炆為儲君,這樣做顯然不合規矩。即使在朱標的兒子中挑選儲君,朱允炆也不是嫡長孫,應該選朱標正妻常氏所生的朱允熥。

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是後來轉正的,朱允炆的地位應當在朱允熥之後。

總之,沒讓朱棣當皇帝,他是一肚子氣。

如今見侄子削藩,將矛頭對準自己,他當然不幹,要賭一把,拼個魚死網破。於是,靖難之役爆發了。

靖難之役中,馬三寶果然表現突出,立下赫赫戰功,與“妖僧”道衍一起幫著朱棣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幫助他登上皇位。

朱棣當了皇帝,立即論功行賞,嘉獎馬和,提拔他為太監負責人,官至四品。

並賜鄭姓,從此馬和變成“鄭和”。

既然是太監,按照規矩就該呆在宮中,為什麼鄭和要到處亂跑?而朱棣還要出去迎接他?

原來,靖難之役朱棣取得勝利,打進南京,這時候宮中突然燃起大火,朱棣立下令官兵救火。

大火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一具燒焦了的殘骸,然而已經無法辨認身份。由於當時還沒有DNA技術,也無法得知死的人中有沒有朱允炆。

換言之,朱允炆是死是活無法確定。

當時朱棣為了穩定人心,指著其中一具殘骸哭著說:“傻侄子,叔叔我是來保護你的,你咋就這麼傻,自焚了呢?”

接著,朱棣以天子的規格埋葬了一具屍體。

安葬的是誰?

從各方面的材料來看,朱棣安葬的是建文帝的皇后馬氏,不是建文帝本人。她是光祿少卿馬全的女兒,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為皇太孫妃。

《明史》對她的下落有明確記載:“四年六月,城陷,(馬氏)崩於火。”

而且所有史料都沒有安葬馬氏的記載,這就很反常。這說明永樂帝很可能指馬為朱,“以天子儀仗”將其安葬以安定人心。

不管火中的屍體是誰,反正已經面目全非,就順勢指為建文帝的屍體,再用天子禮儀安葬,正好遮人耳目。

因為朱棣起兵是以“清君側、誅奸惡”的名義,矛頭是對準奸臣的,不是要推翻建文帝。現在建文帝想不開自焚了,朱棣依禮安葬他,天下臣民對他起兵的行為便無話可說。

只有這樣,朱棣稱帝才順理成章、名正言順,國不可一日無君嘛。但是朱棣自己心裡明白,朱允炆不可能那麼傻,放火的目的多半是為了魚目混珠,人只怕早就化裝逃跑了。

逃跑的目的,不光是為了求生,大機率還是為了捲土重來。這個推測讓朱棣如坐針氈。

朱允炆可能去哪了?有人說他到了爪哇國,在那裡當起了皇帝。朱棣一聽,心裡不踏實了。他想,如果朱允炆還說著,自己這燕王稱帝就失去了合法性,國無二君,自己不可能名正言順。

因此,朱允炆的生死就成為朱棣的一塊心病,必須要找到他,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於是他把鄭和叫到跟前對他說:“你要辛苦一趟,朕打算派你到爪哇國去,尋找我侄子。”

在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以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的一共28000人、200多艘船隻的大明遠洋船隊從福建一帶啟航,浩浩蕩蕩奔爪哇而去。

當然,朱棣對完宣佈的時候,絕對不會說船隊是為了去尋找朱允炆,那樣的話就是打臉自己,因為他已經宣佈侄子被燒死了。

朱棣對外是怎麼說的?

理由冠冕堂皇:不外乎是在永樂帝(朱棣)的英武領導下,三年初見成效,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到處鶯歌燕舞,更有長江流水。總之,形勢一片大好。

而沿海一帶城市內外貿經濟更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在此情況下,開通海上航線已經是當務之急,是朝廷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實只要仔細分析,就知道船隊的主要目的是軍事,而不是商業。我們不妨看看西方航海家航海的時候船隊規模,就能看出鄭和航海的主要目的。

哥倫布1492年第一次航行的時候,船員只有87人,船隊一共只有3艘船。

一年之後,哥倫布第二次航行的時候,船隊規模擴大,不過也只有17艘,人員也只有1500人,而且主要是宮廷官員和技師,士兵人數很少。

鄭和帶那麼多士兵出去,明擺著是為了軍事行動。

不過,也有人說,朱棣讓鄭和出去,是為了宣示國力,揚我國威。

到底是什麼目的,恐怕只有朱棣和鄭和最清楚。根據史料記載,鄭和一共去了7次西洋,永樂大帝親自出去迎接的那一次,是第5次。

永樂帝之所以要親自出去迎接,是因為鄭和給他帶來了一個稀世珍寶——麒麟。

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瑞獸,即我們現在說的吉祥獸。

《宋書》記載:“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

只要是麒麟出現,那就說明是處於盛世,皇帝英明,國富民強。

所以鄭和非常會揣摩皇帝的心思,知道如何讓皇帝開心,因此這次下西洋,專門帶回了兩隻麒麟。

永樂帝一聽,自然是高興得合不攏嘴。

大臣們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歌功頌德的機會,在朝堂上爭先恐後唱讚歌。

他們說,正因為我主英明,麒麟才會出現,這可是千年不遇的大事,說明我主是千年罕見的明君,堪比堯舜。

大臣還建議,要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迎接這個吉祥物的到來,在儀式上將麒麟展示出來,也讓北京百姓目睹這一盛況,為擁有永樂皇帝這樣的明君而深感自豪。

其實鄭和下西洋本身,就是一場壯舉。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航海活動,比西方偉大的航海家和探險家都早。

義大利的哥倫布第一次航行是1492年,葡萄牙的麥哲倫第一次航海是1519年。

而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十一日),比哥倫布早了八十多年。因此說,鄭和下西洋行動也是人類在地理大發現之前,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航海運動。

只不過有點遺憾的是,西方的航海揭開了西方國家殖民的序幕,改變了歷史程序,而鄭和的航海,收效顯然無法與之相比。

不管怎麼說,鄭和遠航越過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途徑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了東非、紅海等地區,堪稱人類歷史上一次壯舉,增進了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也讓自己名垂史冊。

鄭和龐大的船隊出現在沿途國家的時候,讓他們大吃一驚,在他們看來,鄭和一行就像從天而降的神兵神將一樣。

在生產力和科技還很落後的15世紀,有一支規模如此龐大的船隊,乘風破浪地出現在他們面前,而且來自遙遠的國度,簡直不可思議。這讓他們不得不對鄭和他們頂禮膜拜,對大明的國力表示讚歎,對這個龐大的帝國非常向往,產生了與其建交的念頭。

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對鄭和一行的到來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非常慷慨地把他們最珍貴的東西拿出來與明朝交換,鄭和也毫不吝嗇地回贈貴重物品。

不過對於明朝政府來說,這種禮尚往來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有點像面子工程,如果此行是目的真的是開展外交,應該好好籌劃,獲取更大的效益。

如果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對朱棣個人來說還有點值得,勞民傷財也在所不惜。

不管怎麼說,此行證明建文帝沒有在外建國,這就夠了,目的已經達到。而鄭和為了錦上添花,在沿途國家蒐集奇珍異寶,包括那一對麒麟,倒也是意外之喜了。

這兩隻“麒麟”是葛剌國(今孟加拉)新國王賽弗丁進貢的,船隊裡的人誰也沒有見過。鄭和靈機一動,就把它們當作“麒麟”帶回去,打算獻給皇上,讓他老人家更開心。

永樂帝聽說鄭和帶來了吉祥物麒麟,果然心花怒放,舉行儀式迎接。

對於麒麟這種國寶,皇帝非常重視,派專人護理和飼養,還在重大節日進行展出,讓大臣們參觀。

可是令人詫異的是,不久之後,皇上不再提麒麟的事。

其實鄭和帶來的“瑞獸”跟傳說中的麒麟相比,除了都有四條腿,其它地方根本沒有相似之處,誰都知道那不是傳說中的麒麟,但是大家都不敢說透,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樣。

“麒麟”第一次到中國來,水土不服,而飼養的人也不知道它的習性,也不知道該如何妥善照顧,以至於不久便紛紛壽終正寢了。

死都死了,還提個什麼勁。

世界上真有麒麟嗎?答案是否定的。

麒麟和龍一樣,是我們祖先杜撰出來的一種虛擬動物,世界上是沒有這種動物的。

那麼,鄭和獻給永樂皇帝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們不妨看看後世公開的明廷麒麟畫像,不看不知道,一看就發笑。原來鄭和帶回來的根本就什麼麒麟,而是如今動物園中最常見的長頸鹿!

既然如此,為什麼當時沒有人敢於質疑呢?

首先是鄭和指鹿為麒,皇上也肯定了,如果哪個大臣不識時務說這不是麒麟,等於打臉鄭和,掃皇帝的興。

那樣這個大臣的下場肯定會比較悲慘,會不會殺頭不好說,做官的前途肯定是沒了。

其次當時長頸鹿第一次出現在中國,誰都沒有見過,鄭和說是麒麟,那就是了。既然說“麒麟”是吉祥物,在宮中死了,絕對乃不吉之兆,不能聲張,偷偷掩埋就是,傳揚出去,社會影響必然十分惡劣。

“麒麟”的出現,是因為皇帝聖明,現在麒麟死了,那意味著什麼?

其實鄭和帶來的“麒麟”與傳說中的麒麟沒有半分相似之處,差距十萬八千里,無論是鄭和、永樂帝還是大臣、百姓,都知道它不是麒麟,但是誰都不願意說透而已,大家你騙騙我、我騙騙你,拍照畫像樂呵樂呵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