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齊國稱霸的關鍵,其實就在於四個字,尊王攘夷。

簡單來說,就是當時齊桓公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可以名正言順地扛起周天子的大旗,合法擴張。

因為有了合法擴張權,再加上齊國在擴張的時候,自己又不吃獨食,注意團結群眾,分蛋糕的時候也沒忘了自己的小弟。所以,小弟們得到了好處之後,自然就更願意追隨齊國一起搞事情。就這樣,齊國的陣營力量暴增,瞬間壓倒了同時代其他所有的陣營。

如此一來,齊國自然就順利稱霸了。

當然,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可沒那麼容易。想要更好地理解,齊桓公到底是怎麼稱霸的,我們還得從齊桓公登基之前開始說起。

作為山東地區的大國,齊國的老祖宗,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很多人都知道,姜子牙扶保周武王,滅了商朝,所以後來才被封到了齊國。但同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君臣關係之外,姜子牙其實還是周武王的老丈人。

姜子牙的女兒,後來嫁給了周武王,成了周朝的初代皇后。而姜子牙的幾個外孫,一個後來繼承了周天子的寶座,這就是周成王。另一個後來被封到了山西,這就是春秋時期那個晉國的初代國君。

因為這種特殊關係,導致齊國的國君雖然不姓姬,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卻都和周王室保持了非常緊密的關係。而且,周王室能夠徹底擊敗和同化東夷,也是因為在東邊有齊國這麼一個國家的鼎力支援。所以在西周的大部分時間裡,齊國一直都是周王室的死忠粉。

但是,到了西周後期的時候,因為一些很複雜的原因,導致當時的齊國,和周王室產生了一些矛盾。而接下來,周王室這邊在位的周夷王,也是個狠人,直接就把當時的齊國國君給煮了。

因為這件事,導致齊國和周王室的關係,在西周末期迅速惡化。

當然,如果從周王室的角度來說,齊國在這件事上還真不冤。因為當時周王室持續衰落,齊國作為東方的頭號大國,已經隱隱對周王室在東邊的統治產生了威脅。所以周夷王這麼做,其實也有殺雞儆猴的意思。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自此之後,周王室開始在臺面之下,對齊國施加了一些不能明說的影響,導致齊國在接下來的一百年時間裡,一直處於被壓制的狀態,而且內部還發生過內亂。

直到百年之後,到了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之後。這個時候的周王室,自身力量暴跌,再也沒辦法壓制那些諸侯國。此後,齊國就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一樣,開始瘋狂發育。

當時齊國這邊,是齊莊公在位,也就是齊桓公他爺爺。齊莊公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葩,因為他待機能力超長!

齊莊公在位整整六十四年的時間,要知道,後來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也就只在位六十一年而已。如果齊莊公不是諸侯,而是算皇帝的話,那他能排到康熙前面!

更有意思的是,齊莊公在位六十四年之後,他兒子齊僖公,又在位33年。父子二人的在位時間,加在一起,已經接近一個世紀了。而且父子二人交班的過程當中,也沒有什麼變故。

也就是說,在西周和東周交替的這近百年的歷史當中,齊國長時間處於內部問題的狀態。而當時的中原各國,則是因為周王室的衰落,逐漸開始混戰。在這個亂局當中,齊國長時間穩定,兩代國君又都算是比較英明的。如此一來,齊國想不強大,都不可能了。

到了齊僖公在位後期,齊國已經徹底崛起,甚至被後世稱之為‘春秋小霸’。所謂小霸,就是指當時齊國不光自身國力很強,而且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弟,可以拉幾個國家舉行會盟。但是整體影響力,又沒達到可以影響整個天下局勢的程度。

當時的齊國,基本就處於這種狀態。雖然還沒達到後來那種動輒影響天下的地步,但至少在山東這一塊,齊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了。

而齊桓公的故事,就是在他爺爺和他父親的基礎之上,逐漸展開的。

齊僖公作為齊國的國君,孩子肯定是不止一個。不過,史書上有記載的,只有五個,兩男三女。或許齊僖公也有別的孩子,但那些孩子在歷史上基本毫無影響,所以我們就不考慮他們了,只算這五個孩子。

這五個孩子當中,三個兒子分別是老大姜諸兒,老二姜糾,老三姜小白。老三這個名字,和今天某個白酒品牌有點像,似乎有點搞笑。不過這個名字略微搞笑的老三,正是後來的齊桓公。

至於那兩個女兒,大閨女叫宣姜,二閨女叫文姜。

從這個關係當中,我們也能看出來:正常情況下,作為老三的姜小白,其實根本就沒機會接班。因為當時施行嫡長子繼承製,姜小白既不是嫡子,也不是大兒子。所以正常來說,在他父親去世之後,除非他兩個哥哥都死了,而且還都絕後了,之後才有可能輪到他。

但命運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後來,齊僖公去世之後,作為老大的姜諸兒,順利接班上位,這就是齊襄公。不過,齊襄公上位之後,很快就搞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私生活方面,也不知道這位齊襄公咋想的,竟然和自己同父異母的親妹妹,也就是那個二閨女文姜,看對了眼,然後兄妹二人開始搞事情。當時文姜已經嫁人了,而且她老公還是魯國的國君。可是就算這樣,齊襄公依然不肯罷休。後來為了搞事情,還直接把他妹夫勒死了。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能差到這個程度,也真的是極品了。

而在國家方面,這樣的齊襄公,自然也管不好國家。所以,齊襄公在位十多年之後,終於搞得國內民怨沸騰,高層貴族也有很多人對他十分不滿。最終,一個叫公孫無知的人,聯合其他大臣發動了政變,幹掉了齊襄公,然後自己上位做了國君。再之後,公孫無知又被其他大臣幹掉。

正是因為這樣複雜的原因,齊襄公被殺之後,他雖然有兒子,但是他兒子卻無法繼承國家。而且,為了躲避公孫無知的追殺,還得逃離齊國。等到公孫無知被殺之後,齊國的大臣們因為太過反感齊襄公,也不願意讓齊襄公的兒子回來接班。

所以,這個時候就有人提出,乾脆讓齊襄公的弟弟接班得了。

齊襄公的兩個弟弟,老二姜糾,老三姜小白,此時都不在國內。之前齊襄公在國內倒行逆施的時候,這哥倆知道,如果繼續留在國內的話,難免不會遭了毒手,所以就提前跑了。老大去了魯國,老三去了莒國。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兄弟倆幾乎是同時得到了訊息,然後同時火速回國,想要去繼承王位。在這個過程當中,老二一邊自己火速趕路,一邊派自己麾下的得力干將管仲,去截殺老三。截殺過程當中,管仲射了一箭,射中了老三姜小白,以為自己幹掉了老三,所以就回去覆命了。

但誰都沒想到的是,老三姜小白,還真是福大命大,只是被射中了腰帶。這場刺殺之後,老三火速趕回國內,搶在自己二哥之前回國,繼承了國家。而老二則是因為管仲的刺殺,誤以為老三已死,所以接下來就走得慢了一點,最終錯過了繼承權。

就這樣,老三姜小白,終於艱難的即位了,然後開始以齊桓公的身份,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齊桓公登基之後,首先要做的,自然是穩定國內,順便解決一下他的二哥。在他的壓迫之下,魯國被迫殺了老二。至於那個管仲,倒是活了下來。因為齊桓公登基之前,身邊有個人叫鮑叔牙,這個人不但是齊桓公的死忠粉,而且還和管仲是好朋友。

所以,就在齊桓公下令要殺管仲的時候,鮑叔牙站了出來,堅定阻止了齊桓公。當然,鮑叔牙阻止齊桓公的理由,不是他和管仲有多深的交情,而是說管仲有才。

這點倒是不假,管仲確實有才。

出於對鮑叔牙的信任,齊桓公最終還是赦免了管仲,並且決定要用他。也正是因為齊桓公的這一念之差,讓整個齊國的歷史,變得截然不同!

準確來說,是讓整個中國的歷史,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管仲被抓回來之後,齊桓公在第一時間和他有了一番長談。在這番長談之後,齊桓公終於知道,鮑叔牙並沒有騙自己。

就這樣,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正式開始了。

接下來,齊桓公先是任命管仲為大夫,後來又直接任命他為齊國的相國。而管仲掌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進行經濟改革

所謂的經濟改革,簡單來說,就是搞錢。一個國家有了錢之後,才有能力去發展很多事情。不過,管仲搞錢和後世那些理財小能手不一樣。人家是直接建立一套搞錢的系統。而且,這套系統還是可持續的!

在管仲的改革之下,齊國將製鹽和冶鐵這兩個行業,全部收歸國有。在春秋時期,這兩個行業絕對是關係到國計民生,而且可以獲得暴利的行業。除此之外,管仲還用國家的手段,對糧食價格進行調控。根據土地產出的糧食數量,徵收不同的田稅,多產多收,少產少收。

在林業和漁業方面,管仲也制定了相關的管理辦法,大體上就是阻止有人涸澤而漁,儘量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可以持續捕撈和砍伐。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貨幣管理方面,管仲也有著遠超時代的智慧。在管仲的安排下,齊國設立了專門鑄造貨幣的機構,把鑄幣權完全收歸國有。稍微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一旦政府有了完整的貨幣發行權,那接下來,想要團結國內的經濟力量,對其他國家打貨幣戰爭,就易如反掌了!

總之,管仲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之後,齊國瞬間就有錢了,而且以後還可以持續搞錢。有了錢,國家自然就有能力擴充軍隊,進行工商業的產業升級,對內進行制度改革,對外擴張……這些道理,可不光是對今天有效,對春秋時期的齊國來說,也是同樣適用的。

不過,搞到了錢之後,接下來,管仲和齊桓公在齊國未來的發展問題上,卻產生了一點小分歧。

齊桓公認為,既然國家有了錢,那接下來,自然就該整頓軍備,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然後不斷對外擴張,開疆拓土。

而管仲卻認為,目前齊國暫時不應該對外發動戰爭,而是應該‘內修德政’。

聽到內修德政這四個字,很多人可能第一反應,會覺得管仲有些迂腐。但實際上,這恰恰體現出了管仲的智慧。

因為在當時那個時代,周王室雖然已經衰落了,而且也徹底喪失了對諸侯國的控制權。但天下共主的位置,卻依然還是被大家承認的。如果齊國貿然對其他國家,發起大規模的兼併戰爭,很容易會引來眾怒。

這個時候,周王室再出來振臂一呼,號召大家一起去進攻齊國,齊國估計就被徹底滅了。就算周王室不出手,幾個諸侯國聯合之後,也夠齊國喝一壺的。

如果按齊桓公當時的思路來,接下來齊國面對的局面,大致就是如此。

而管仲的思路,則是更為高階!管仲首先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為什麼我們要壯大,就非得兼併其他國家呢?為什麼不能直接收其他國家做小弟,然後回頭帶著小弟組成一個聯盟,自己做聯盟的大哥。

如此一來,在這個聯盟當中,齊國就是當之無愧的大哥。大哥說打誰,小弟就得打誰。打輸了大家一起分攤,打贏了大哥吃肉,小弟最多隻能喝點湯。這不比齊國直接自己去打仗,要更划算嗎?

而且,時間長了之後,齊國這個帶頭大哥,也可以在聯盟內部,不斷同化其他小弟。甚至對於有些國家,都不用出動軍隊,直接打貨幣戰爭或者貿易戰爭,就能讓這個國家屈服,甚至直接吞併其他國家。相比之下,單純靠軍隊去吞併其他國家,實在是效率很低的方式。

當然,想要做帶頭大哥,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齊國自身的國力得足夠強大。不管是軍事還是經濟,都必須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其次,在道德上得讓其他國家信服,得有一個讓其他國家追隨你的理由。

為了讓其他國家在道德上信服齊國,齊國既需要自身做的公平正義,讓大家信服。同時還得扛起一杆大旗,讓大家都覺得聚到這杆大旗之下,對自身有好處。

而管仲找到的這杆大旗,名字叫做‘尊王攘夷’。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在沒實際做過之前,任何理論上的東西,大家都覺得很飄。所以,齊桓公當時雖然覺得管仲說的有道理,但也不認為自己錯了。他覺得,自己選擇直接開戰的做法,或許更適合齊國。

所以,接下來,齊桓公直接以齊國國君的名義,強行壓倒一切。就在齊桓公正式登基的第二年,齊桓公正式下令,讓齊國對宋國開戰。結果,當時齊國整體國力,雖然在宋國之上,但是開戰之後,其他很多國家,都本著‘唇亡齒寒’的心思,一起來幫宋國對付齊國。

最終,不出所料,齊國戰敗了。

這次戰敗之後,齊桓公終於開始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管仲的提議。然後,他最終發現,管仲是對的。

所以,從這之後,齊國就開始以管仲的思想,作為齊國的發展戰略了。

接下來的幾年裡,管仲一邊幫齊桓公對內進行改革,一邊對外進行外交伐謀,爭取更多國家的支援。

先說對內改革。

在對內改革方面,除了之前說的那套經濟改革組合拳之外,管仲還重新對齊國的體制進行了系統劃分。經過管仲的劃分之後,齊國劃分成了21個鄉,鄉下面又有層層建制,最小直接以家庭為單位。如此係統的劃分,直接把齊國整個國家都給理清了。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而這套劃分制度,同樣也和軍事體系掛鉤。21個鄉,六個鄉專門從事生產和商業,其他15個鄉,沒事的時候生產,有事的時候打仗。如此一來,齊國內部的生產和戰爭系統,就變得特別高效,而且變得特別團結。因為在這套系統之下,國家利益和每個家庭的利益都息息相關,大家自然願意為國家出力了。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改革過程當中,管仲基本上沒遇到什麼阻力。

準確來說,倒也不是管仲沒遇到阻力,而是因為當時齊國內部的阻力,要遠小於管仲這邊的力量。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的很多改革,在進行期間,勢必要動傳統既得利益者的蛋糕。管仲當時自然也動了齊國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比如說將鹽鐵收歸國營,不允許他們涸澤而漁,過度開採資源。這些事情,都讓那些傳統奴隸主很惱火。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但同時,管仲的改革,卻帶給了他們更多的利益。

這個利益,叫做田稅。

在管仲的改革當中,有一項叫做‘差額徵地稅’,也就是根據不同的土地產量,徵收不同的地稅。這項改革的實際,其實是默認了土地私有化。要知道,在春秋時期,土地基本上還處於公有制的狀態。而管仲的這項改革,則是讓那些擁有大量土地的奴隸主,得到了最大的實惠。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如此一來,他們等於是被管仲打了巴掌之後,又給了一個甜棗。這樣一來,他們自然不會太過反對管仲。再加上齊桓公絕對信任管仲,齊國政府高層,基本上也都是管仲挑選出來的人才。雖然也有人反對管仲,但他們不掌權,聲音自然也就小了很多,最終更是無法阻止管仲的改革了。

除此之外,管仲這期間,還在理論上搞定了‘尊王攘夷’這杆大旗。

想要讓諸侯們信服,可不是齊國喊兩句‘尊王攘夷’的口號就可以的。首先,管仲得先從理論上,搞定齊國扛這杆大旗的‘合法性’。為了搞定這個事情,管仲提出了一個問題,叫做‘華夷之辯’。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簡單來說,既然你要尊王攘夷,那請問誰是王誰是夷呢?王很簡單,自然就是周王室。但是夷的劃分,卻不太容易。如果單純按照血緣關係來劃分,姬家子孫封國就叫華夏,非姬家子孫就叫蠻夷,那齊國自己就是蠻夷,因為齊國的初代國君是姜子牙,不是姬家子孫。

如果按照炎黃子孫的血緣關係來劃分,那不好意思,很多所謂的蠻夷,其實也都和中原民族通婚,他們其實也是炎黃子孫。

所以,管仲最終給出的劃分方法,是根據‘禮儀’。願意接受我們的中原禮儀,然後不和我們打仗,老老實實過日子,臣服於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人。而如果天天想著侵略我們,天天老想佔領我們的土地,消滅我們的文明,那就是我們的敵人。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管仲當時搞定這個理論,或許只是單純想幫齊桓公強國。但誰都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理論提出之後,會對後世的中國產生多大影響。後來,包括孔子在內的無數聰明人,繼續在這個理論上擴充套件,逐漸建造了一整套的完整理論體系,確定了‘華夏’這個概念。

管仲的這些改革,當然不是他掌權之後,就馬上做出來的,而是前後長達十多年的時間。不過,就在他開始執行這套組合拳之後,很快,齊國的國力就上來了,然後也有了對外收小弟的能力。

就在齊桓公登基的第三年,也就是齊國敗給宋國之後的第二年。管仲提出,齊國可以征伐譚國。譚國當然也是炎黃子孫,他們的先祖,是黃帝的長子,少昊。但是按照管仲提出的劃分理論,譚國當時不尊禮法,所以齊國從法理上可以討伐譚國。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譚國比較弱小,而且在齊國豎起理論大旗之後,好像也沒有哪個國家,會再為譚國出頭。

所以,開戰之後,齊國幾乎輕而易舉地滅了譚國,沒有受到任何阻力。

這場滅國之戰,讓齊桓公徹底嚐到了甜頭。此後的四年時間裡,齊國繼續利用‘尊王攘夷’這杆大旗,拉攏了魯、宋、陳、蔡、鄭、衛等幾個國家。並且再次以不尊禮法為理由,滅了遂國。

就這樣,到了公元前679年,也就是齊桓公登基七年之後。一個囊括近十個國家的聯盟,初步成型了。這個聯盟中的很多國家,後來在大家眼裡,都是所謂的‘小國’。但實際上,在齊桓公那個時代,這個聯盟內部的人口數量,至少佔整個中原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而在這個聯盟內部,齊國是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只要理由充分,當時齊桓公就能調動整個聯盟的力量,去對付自己的敵人。

也正是到了這個時候,齊國終於成了真正的霸主。

此後,齊國又逐漸拉來了許國、滑國、滕國等國家,當時幾乎整個中原核心地區的國家,都被齊桓公收到聯盟當中。但同時,對於一些大國的加入,齊桓公卻很慎重。比如說山西地區的晉國,陝西的秦國,以及南邊的楚國。這些國家,就算想來參加聯盟,齊國都不太願意。

因為這些國家,實在是太強了。一旦他們加入,齊國在聯盟內部的帶頭大哥的地位,可能就不保了。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成為霸主之後,接下來齊國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當時的齊國,甚至不需要再動用武力,單純用貿易戰和金融戰的方式,就能滅了一些小國。

比如說當時有一個衡山國,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信陽。這個國家特別會製造兵器,戰鬥力還是挺強的。如果齊國想要靠武力滅了衡山國,雖然能做到,但是自身也有損失。

所以接下來,管仲就開始動用貿易戰的手段了。管仲先是出高價,收購衡山國製造的武器,導致衡山國的百姓,再也不去種地,沒了糧食。一年之後,管仲再出高價收購各國糧食,大舉抬高糧價,並且對衡山國進行貿易封鎖,讓衡山國買不到糧食。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就這樣,短短兩年的時間,一個武力強大的衡山國,就被管仲徹底玩殘了。等到齊國大軍抵達的時候,衡山國因為缺糧,基本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

從公元前679年,齊桓公第一次正式稱霸開始,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裡,齊國的主要任務,就是帶著聯盟滅國。一邊強化自己的影響力,加緊對聯盟內國家的滲透。一邊帶著整個聯盟,去消滅那些齊國勢力範圍內不聽話的國家。

就這樣,到了十多年之後,齊國在中原地區,已經徹底無敵了。所以,這個時候的齊國,就需要找到新的敵人,以此來讓聯盟有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當時齊國找到的敵人,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南方的楚國,另一個是北方的山戎和狄人。雖然在戰國時期,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在春秋時代,因為中原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的原因,楚國大多還被中原各國視作蠻夷。

至於說山戎和狄人,同樣也是如此。山戎就是一群生活在燕山地區的漁獵民族,和後來的契丹、女真差不多。只不過,後來的契丹和女真,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大興安嶺。而山戎,則是生活在今天北京旁邊的燕山。而狄人,則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逐漸南下。到了齊桓公時代,他們已經深入到河北省中部了。

對於這幾個敵人,當時齊國決定,先打山戎和狄人,然後再打南方的楚國。因為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南方的楚國要更強一些。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所以接下來,齊桓公應燕國的求救,率領聯盟軍隊北上,幫燕國進攻山戎。這一戰當中,齊桓公直接一口氣打到了今天河北唐山地區,已經快要打到東北了。此戰之後,山戎被重創,燕國也被齊國徹底扶持起來,成為北方的一座橋頭堡,可以阻擋山戎和狄人的南下。

這裡多說一句,在齊桓公撤兵的時候,齊桓公曾經把自己打下來的大片土地,都送給了燕國。甚至還因為燕國國君深入齊國五十里,把齊國的五十里土地也送給了燕國。很多人說,齊桓公很蠢,這其實是不瞭解歷史的說法。

實際上,當時齊桓公的這個做法,非常明智。一是因為他給燕國的那些地盤,距離齊國太遠。如果齊國直接佔領,以後還需要直接面對山戎和狄人的襲擊,會徹底拖垮齊國。反倒是把地盤都給了燕國,扶持燕國壯大,以後齊國在北方就徹底沒有威脅,可以南下對付楚國了。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二來,當時齊桓公給燕國的這些地盤,裡面其實基本沒多少人。在當時那個時代,和地盤相比,人口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解決了山戎之後,接下來齊桓公又扶持衛國,擋住狄人的進攻。北方的敵人被擋住之後,齊國又把主力調往南方,阻擋楚國北上。當時楚國進攻徐國,齊國就帶領聯盟支援徐國,擋住了楚國北上的步伐。

與此同時,當時正好趕上週王室的老天子去世,齊桓公就帶著大家,一起擁立新的天子。如此一來,連周天子都是齊桓公擁立。齊國的聲勢,自然也就達到極致了。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總之,到了齊桓公即位三十年之後,齊國在北方擋住了狄人和山戎;在中原地區組建了聯盟,自己做帶頭大哥;率領聯盟在南方擋住了楚國,阻止楚國北上;擁立了新的周天子;同時還把秦國和晉國之類的大國,排除在聯盟之外,壓制他們的發展。

此時的齊國,放眼天下,其實已經堪稱無敵了。

這就是齊桓公稱霸的歷史。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齊國在內部人才培養方面,做的不太好,後來出現了人才斷檔。尤其是管仲死後,齊桓公又開始寵信奸佞,這就導致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相互混戰。這場混戰,導致齊國國力大跌,瞬間就丟掉了霸主之位。而秦國、晉國、楚國,則是奮起直追,逐漸成為了接下來的霸主。

一口氣看懂齊國稱霸!春秋時代諸侯亂戰,為何齊桓公能首先稱霸?

如果當時齊國沒有內亂,或者齊桓公沒有在繼承人這個問題上犯錯,那齊國後來的成就,說不定還能更高。整個春秋時代,說不定都是齊國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