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沒有弄懂孫策之死,對江東士族與孫氏矛盾的認知就還需深入

曹操的謀士郭嘉曾經對孫策有過一番評價: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很多人認為,郭嘉的這番評價是後人為了抬高郭嘉的能力而編造出來的。若非如此,郭嘉豈非神人?竟然能夠預測出孫策的死亡。

都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是個很困難的事,其實不難。

“前知五百年”,事情都在書上寫著呢,一看便知;“後知五百載”,事情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是可以推匯出來的。因而,郭嘉判斷孫策之死並非瞎猜,而是有根據的。

試想,一個出身不高且沒有任何根基的“暴發戶”,想要在士族林立的江東地區站穩腳跟,難度可想而知。

當以孫策為代表的孫氏家族搶了江東士族的“乳酪”後,江東士族的反對必定是劇烈的。同樣,孫氏集團帶給他們的傷害也是巨大的。

在孫氏家族的打壓下,江東士族一分為二,強硬的一派被消滅;妥協的一派得以保留。

沒有人會心甘情願地退出歷史舞臺。既然明面上的軍事鬥爭不能消滅孫策,那就來“暗”的。

公元200年5月5日,孫策遇刺身亡,年方26歲。

可令人奇怪的是,孫策死後,一向和孫策對著幹的江東士族卻偃旗息鼓,開始配合孫權了。

出身所限,讓孫堅、孫策父子受盡屈辱

和曹操、劉備一樣,孫堅的出身也不高,別看他自稱是孫武之後。

曹操自稱是漢朝丞相曹參之後,可要細論起來,可靠程度或許還要低於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

大家都是明白人,反正出身都不高,就不要互相揭短了。不然,誰的面子上都不好看。

相對曹操的宦官之後,劉備的小手工業者出身,孫堅的家庭出身則是“瓜農”。

要不是家裡出了孫堅這麼一個“好勇鬥狠”之人,或許孫氏家族永無出頭之日。

按照孫氏自己的說法,孫氏家族在吳地“世代為官”。

如果孫氏說的是真話,那孫氏在江東即使不是大家士族,那也應該是寒門士族,總不至於一點根基也沒有。

可現實是,孫氏在開拓江東的時候步履維艱,以至於孫策“盡誅豪右”。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孫氏家族在江東地區根本得不到士族任何一點支援,否則,孫策何至於下此狠手?

可能有人會說了,孫堅的岳父家不是士族嗎?吳氏家族為何也不支援孫策呢?

孫策繡像 圖片來自網路

說來話長。起碼在孫堅未死的時候,吳氏家族對孫堅是好感欠奉的。這是因為,孫策的母親吳太夫人實質上是被孫堅搶親的。

《三國志·吳夫人傳》記載:

“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吳氏親戚嫌堅輕狡,將拒焉,堅甚以慚恨。夫人謂親戚曰:‘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許為婚,生四男一女。”

吳太夫人話說得很清楚,“何愛一女以取禍乎?”也就是說,如果吳氏不把女兒嫁給孫堅,孫堅就能對吳氏家族採取瘋狂的報復。這種人品和道德又豈會讓江東士族支援?

好在孫堅比較爭氣,憑藉著打擊“黃巾起義”和西北立下的戰功當上了長沙太守。

不過,一個兩千石的官職並沒有讓孫堅得到他期望得到的重視。

過去在底層,士族對庶民的輕視,孫堅體會得還不深。

做了大官後,孫堅滿以為能夠和士族平起平坐了,可沒料想,他的處境更加艱難。上級的輕視、同僚的刁難,讓孫堅飽受屈辱。

一怒之下,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叡、南陽太守張諮,捅了一個大“馬蜂窩”。

王叡出身琅玡王氏,張諮出身潁川張氏,都是漢末的大家士族。殺了這二人,不出意外的話,等待孫堅的要麼是罷官,要麼是被進剿。

在這危急時刻,孫堅做出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選擇:投奔袁術。

袁氏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在漢末屬於一等一計程車族,投靠袁術,就意味著孫堅的所作所為有人給“背書”了。

而且,袁術此時正躲避董卓之亂逃離了洛陽,孫堅殺了張諮之後,漢朝正好空出了一個南陽太守的位置,袁術順理成章地就上位了。

而孫堅呢?則藉著這股“東風”,不僅洗刷了殺害地方大員的罪名,又加入了袁術士族集團,成為了袁術手下大將,協助袁術建立了橫跨江淮的軍事集團。

可是好景不長,公元192年,孫堅戰死。

大業未成,留下一堆孤兒寡母,原本能夠大放異彩的孫堅意外地隕落了。

作為長子,年方17歲的孫策接了父親的班。

公元193年,守孝結束的孫策找到了袁術,想要回父親的幾千兵馬舊部,可卻遭到了袁術的推諉。

袁術這麼做的原因倒不是“過河拆橋”,而是他發現孫策和他的父親孫堅不一樣。

孫堅屬於能伸不能屈的人,而孫策則是能屈能伸,這種品質可是幹大事者應具備的條件。

袁術擔心孫策在得到了孫堅的幾千兵馬舊部後自立,因此心有不甘。

於是,袁術就以孫策舅父吳景擔任丹陽太守為藉口,把孫策派到了丹陽募兵。因為丹陽在後漢三國時期是天下出精兵的地方,曹操、劉備都曾經在丹陽募兵。

袁術把孫策派到丹陽的目的是讓孫策去和陶謙硬拼,能夠戰勝陶謙,江淮軍事集團面臨的北部壓力可以解除,進而向北發展;戰敗了,那就讓他自生自滅吧。

可孫策就憑藉著舅父吳景給招募的幾百丹陽兵打開了局面,甚至把為患多年的山賊祖郎都給打跑了。

這下子袁術不能再推諉了。當孫策帶著他那幾百丹陽兵來見袁術的時候,袁術只得把孫堅的舊部還給了孫策,但也只給了千餘人。理由是,孫策僅是一名小小的懷義校尉,率領千餘兵馬已經是夠多了的,再多就超標了。

其實,這都是袁術玩弄的“套路”,這個懷義校尉就是袁術給孫策申請的。如果袁術真的想要把孫堅舊部都還給孫策,他可以給孫策申請一個較高的職位。

當然,袁術給孫策畫出的願景還是很美好的。他許諾,只要孫策能夠打下九江,就任命孫策為九江太守;能夠打下廬江,就任命孫策為廬江太守,可一件事也沒有落到實處。

終於,孫策認清了袁術的真面目,對袁術失望透頂,自立創業的思想開始萌發。

袁術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騙孫策,究其原因,還是孫氏的社會地位不高所致。

在袁術這些世家大族眼裡,孫堅和孫策這種武夫只能利用,是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的。

孫權繡像 圖片來自網路

孫策的創業之路步履維艱

公元194年,孫策以救護舅父吳景為名,率部脫離了袁術,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進入江東後,孫策遇到了和曹操、劉備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士族的抗拒。

士族抗拒曹操,是因為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抗拒劉備,是因為劉備小手工業者的身份和曾經混過社團的經歷;抗拒孫策,是因為孫氏“瓜農”的出身和“輕狡”的名聲。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使得江東士族對孫策充滿了警惕。

孫策團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其一,是孫堅舊部。這其中包括了孫堅舊將,如程普(右北平人)、黃蓋(零陵人)、韓當(遼西令支人,今河北遷安一帶)等人;其二、是孫堅的親屬和幕僚。

這些人江東士族不擔心。因為這批人中,要麼是北方人,要麼是“寒族”,對江東士族形成不了衝擊。

可另一批人則不同,他們是以張昭(徐州彭城人)、張竑(徐州廣陵人)、秦松(徐州廣陵人)、陳端(徐州廣陵人)和周瑜(廬江人)為代表的淮泗士族。

江東六郡計程車族以“顧陸朱張”為代表,他們對孫氏既知根知底,又滿懷仇恨,讓他們接納孫策,可謂難上加難。

首先,孫氏出身“瓜農”,在先天上就與士族有著階級地位上的“鴻溝”。孫氏雖然號稱家族“世代在吳地為官”,但實際上僅在孫堅時期擔任過屬於編外性質的“吏員”。

這還是因為天下大亂,江東士族害怕孫堅趁勢而起,採取的羈糜之策。不然,孫堅恐怕連這個編外的“吏員”也當不上。

其次,江東士族對漢朝是擁護的,而孫氏從孫堅開始就一直與漢朝的“亂臣賊子”袁術勾結在一起。

雖然此時袁術反意未露,但明眼人都清楚袁術想要做什麼。

孫氏父子是袁術的得力將領,如果歡迎孫策,是否就意味著投靠袁術?要知道的是,孫策剛進江東的時候,可是打著袁術的旗號來的。

這件事其實是孫策做錯了。孫策的想法是,打著袁術的旗號到江東,會讓江東士族不至於反對他。可恰恰相反,由於袁術的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他的旗號不僅沒起到正面作用,反而讓江東士族警惕起來了。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孫策過早的打出自立的旗號,恐怕不等他在江東站穩腳跟,袁術就會先把他給消滅了。

“顧陸朱張”四大家中,陸家與孫氏的矛盾很大。

袁術曾經向擔任廬江太守的陸氏族人陸康借糧,卻遭到拒絕。氣憤之下的袁術派孫策攻打廬江。

而孫策呢?也因為之前拜見陸康的時候未獲接見,對陸康心懷不滿。為此,孫策攻打廬江的時候,把陸氏宗族百餘口人折騰死了一半。這讓“顧陸朱張”四大家對孫策在害怕之餘又增加了怨恨。

而且,淮泗士族加入孫氏陣營更讓江東士族警惕。

資源是有限的,已經被“顧陸朱張”四大家和其他大小士族瓜分的差不多了。現在又增加了淮泗士族,原有的秩序勢必會被打破,資源勢必要進行重新分配。

“顧陸朱張”四大家族與大小士族們能幹嗎?自然是不能幹了。

圖片來自網路

孫策征服江東遇到的三大困難

公元194年到200年,孫策先後打垮了劉繇、王朗、許貢、嚴白虎、袁胤、劉勳等一批士族和地方豪強,基本上穩定了江東局面。史書上對孫策這一段歷史的描述是“盡誅豪右”。

孫策征服江東的過程中遇到了三大困難。

一、士族和地方豪強的不配合

包括“顧陸朱張”四大家在內的江東士族的不配合在孫策剛進入江東的時候就已經顯現。

這些大家士族利用漢末亂世和“黃巾起義”給社會造成的動盪,收攏了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作為“部曲”。

所謂部曲,實際上就是“私兵”。一個擁有大量“私兵”的世家大族的能力可想而知。

孫策進入江東以來,把那些反對自己的,且自己有能力清理掉計程車族已經基本清理乾淨了,剩下的僅有“顧陸朱張”四大家了。

可孫策是不敢輕易動四大家的。貿然向四大家發難,很有可能會釀成兩敗俱傷的解決,讓雄踞北方的曹操和佔據荊州的劉表撿了便宜。

為此,孫策採取了三個辦法:

其一、聯姻

封建社會中,聯姻是解決矛盾的一個很重要的辦法。如陸遜就娶了孫策的長女為妻,這一對翁婿年齡相差不過8歲。孫策的次女則被嫁給了顧雍的兒子顧邵,江東士族的兩個代表家族瞬間變成了孫氏的親家。

其二、保留“私兵”

允許江東士族保留“私兵”,但有戰時出戰的義務。

一般來說,“私兵”應該是將領私人衛隊的角色。而東吳的“私兵”不同,他們在名義上是東吳的部隊,但卻不由孫氏來養活,而是由世家大族來養活。

每逢遇到戰事,點到哪家出征,哪家就需要派出數量不等的“私兵”參戰。這也算得上是東吳軍制的一大特色。

其三、扶植淮泗士族

扶植淮泗士族,讓他們進入東吳的決策層,逐步壓縮江東士族在的話語權。這其中以張昭、周瑜的作用尤為重要。

作為孫策的重要謀士,張昭起到的作用就是“穩定豪強”;作為孫策倚重的軍事將領,周瑜起到的作用就是建立水師,在江東地界,水師才是核心力量。

孫策臨終前說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山越的叛服不常

應該說,東吳的民族政策搞得很不好,離諸葛亮的水平差得很遠。

孫策對付山越的辦法除了進剿還是進剿,完全沒有諸葛亮那種化為己用的手段。因此,終東吳之世,也沒能解決山越問題。

雖然孫權後來也向諸葛亮學習,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從整體來說,孫氏得到的好處不多。這些山越人基本上被世家大族瓜分,變成了他們的“私兵”。

就以陸氏為例,曾經一次就吸納了萬餘山越人,大家族的實力越發強勁。

三、太平道的影響力

和士族的矛盾是資源分配問題;和山越的矛盾是漢族人和蠻夷之間的生存權問題;和太平道之間的矛盾則是話語權的問題。這個問題尤為重要。

太平道在江東地區的話事人是被稱為“仙人”的于吉。

嚴格來說,于吉在太平道中的地位還要超過張角。據說,張角用來煽動“黃巾起義”的《太平青領書》就是于吉寫的。

在江東地區,于吉的聲望很高,究竟高到了什麼程度呢?

據《三國志》記載:

“孫策嘗於郡城門樓上,大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畫之,名為仙人鏵,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

“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旦于吉在江東地區重新掀起風浪,孫策手下將會有三分之二的人棄主而去。這天下是給自己打的還是給於吉打的?

這種人能留著嗎?當然不能。

歷史記載,孫策大怒:

“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

孫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弱點,他也想好好說話,可是在利益面前,有誰肯與把自己的把部分讓給別人呢?

圖片來自網路

孫策之死和孫權的上位

孫策不是不想和江東士族妥協,並且在佔據江東六郡之後也嘗試著這麼做。畢竟,逆取而順守嘛!

什麼叫做“順守”?其實就是“分餅”。能否“順守”的關鍵在於把“餅”分的讓大家都滿意,這可是個技術活。

很顯然,孫策只具備把“餅”搶來的能力,卻不具備把‘餅”分好的能力。

而江東士族呢?也不是非要和孫氏拼個你死我活。但孫策不死,他們一來,沒有和孫氏能夠坐下來,平心靜氣“分餅”的心態;二來,對孫策“分餅”的能力持懷疑態度。

因此,孫策一定要死。

對孫策來說,直到他臨終前的一刻,才算是明白了這其中的道道。

臨終前,孫策把孫權叫到身前: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意思是說,論“搶餅”,你不如我;可要論“分餅”,我不如你啊!換句話說,就是孫權比較合適與江東士族們打交道。

他之所以把位置傳給孫權,而沒有傳給與自己性格相近的三弟孫翊就是出於這種考慮。

果然,孫翊在20歲那年就被刺殺了。

但不管怎麼說,孫權的上位改變了孫策一貫實行的壓服策略,改為妥協,贏得了世家大族的一致好評。

大家士族自然也“投桃報李”,緊密團結在以孫權為核心的東吳周圍。

但這並不意味著孫權對世家大族放心。

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何在前期虛懷若谷,善於納諫的孫權在後期表現得猜忌多疑,動輒誅殺大臣,並把東吳的兩任丞相顧雍和陸遜逼得生不如死呢?

難道當了皇帝就變壞了?

並非如此!這是因為,江東士族們的力量已經大到了可以顛覆東吳的地步了。再不壓制,東吳恐怕就不姓孫了。

那麼,孫權就不害怕江東士族會奮起反抗嗎?這倒也不會。

兩個原因讓孫權充滿了底氣:

一是,張昭仍在。

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無論孫權如何壓制顧雍和陸遜,卻始終對照張昭畢恭畢敬,哪怕張昭對其無禮。這是因為,張昭是淮泗士族的代表,並且在孫氏開發江東地區的時候起到了“穩定豪強”的作用。

尊敬張昭,就是向淮泗士族示好。

二是,作為能夠制衡江東士族的淮泗士族已經成長起來了,他們才是孫權能夠依靠的力量。而由於歷史的原因,淮泗士族在江東屬於“外來戶”,與庶族出身的孫氏家族擁有共同的利益訴求,自然成為了盟友,而和江東士族自然就成為了對頭。

在淮泗士族沒有成長起來之前,孫權只得與江東士族妥協。可當淮泗士族成長起來之後,孫權還有必要與江東士族虛與委蛇嗎?

孫權像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