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僅有10萬兵力的成吉思汗,為何膽敢攻打擁兵百萬的金國?

公元1211年,金朝人口五千多萬,軍隊100萬(參考《金史·卷四十六》),而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國人口僅有70萬,軍隊更是僅有15萬。從數字直觀對比來看,金朝人口是當時蒙古的40多倍,軍隊比蒙古多出10倍。

金朝和大蒙古強弱立判,金朝實力高出成吉思汗幾截,如果兩國開戰,金朝似乎是直接碾壓成吉思汗。

可就是在實力對比非常懸殊的情況下,成吉思汗竟然鐵了心帶著蒙古10萬鐵騎,在1211年攻打擁兵百萬的金朝,蒙金長達23年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但為何成吉思汗如此心大,膽敢攻打金朝呢?下面我們一探究竟。

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正式上尊號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

在此之前,蒙古各部落一直受到金朝的壓迫,不僅每年納貢,而且每三年就要受到金兵剿殺,叫做“減丁”,目的就是使蒙古各部落一直保持著虛弱的水平,他們也因此對金朝恨入骨髓,成為世仇。

當建立大蒙古國後,成吉思汗深知他金朝不會坐視他的強大,他也不會繼續接受金朝的壓迫,在未來形勢的發展上,他與金朝必有一戰。

對於成吉思汗來講,晚戰不如早戰,早戰不如主動戰,但金國畢竟是大國,成吉思汗也不敢貿然開戰。

早在1205年,成吉思汗尚未完全統一草原六部之前,就產生了滅金想法。而滅金必須確保自己內部的統一和大後方的穩定,而確保大後方穩定的關鍵就是斬斷金國在後方的臂膀。

西夏作為金國的臂膀,成為成吉思汗的眼中釘。成吉思汗不打無準備之仗,他在1205年,命四子拖雷率三萬人試探性侵入西夏北部地區,結果西夏虛弱不堪,直接洗劫了西夏緊鄰蒙古邊境的一些城鎮。

透過這次試探性攻擊,成吉思汗已經嗅到滅金的缺口,於是在1207年,趁西夏國內發生內槓,成吉思汗發動第二次徵夏之戰;在1209年,先向西征服了畏兀兒人,再回頭打西夏,挑起了第三次徵夏戰爭。

透過這三次徵夏之戰,迫使西夏稱臣納貢,並答應日後出兵與蒙古一起攻打金國。至此,成吉思汗順利剪除金朝的一個臂膀,解決了攻金的後顧之憂,而且擴充了攻打金國的實力。

同時,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徵夏之間,也就是公元1208年,金國國內發生了一件大事,金章宗去世,庸碌無能的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廢材。

成吉思汗曾經與金衛紹王有過接觸,知道這是一個無能之輩。

當衛紹王即位後,傳詔蒙古拜受,成吉思汗直接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的,沒想到竟是這種庸碌之輩!有什麼好拜的?”

其實,成吉思汗內心應該是竊喜的,一個庸才即位為皇帝,這意味著金朝內部腐朽不堪,更能增加滅金的勝算。

成吉思汗緊鑼密鼓的周密籌劃滅金事宜,在征服西夏和庸主即位兩件大事下,他還不斷招納並策反金朝內部官兵和部落,同時利用商人、使節等刺探金朝的情報,想辦法麻痺金軍。

曾經,金朝守邊將領納哈買住得知大蒙古國在漠北練兵備戰之時,他認為至關重要,急忙告知金主,可金主永濟卻認為他擾亂軍心,竟然囚禁入獄。

由此可見,金國對大蒙古國的輕視以及備戰的懈怠,也可以看出大蒙古國的情報和掩飾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終於,在經過長達5年的縝密準備後,成吉思汗於1211年正式發起蒙金之戰,並在野狐嶺與金軍主力展開決戰。

結果,大蒙古國10萬鐵騎大破金軍45萬主力部隊,殲滅金軍精銳,一舉扭轉大蒙古國和金國的巨大實力差異。

後經多次戰役,歷經成吉思汗、拖雷、三子窩闊臺汗,最終透過聯合南宋才併吞金朝,成為世界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滅國戰。

回頭來看,為什麼成吉思汗敢於攻打實力強大的金國?因為成吉思汗從戰略高度入手,並經過了五年的精心準備,併力求一擊必中,具體來看,其信心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蒙古國的統一、全國的上下一心以及同仇敵愾的10萬蒙古鐵騎,成為成吉思汗敢於攻打的定心丸。

二是提前定義敵人,超前謀劃,征服西夏,穩定大後方,剪除金朝的臂膀,這成為成吉思汗攻打金國的重要前提。

三是透過收買、策反等方式,使金朝產生對大蒙古國的輕視和懈怠,為成吉思汗練兵備戰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四是金朝內部腐朽不堪,客觀上為成吉思汗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強大的敵人都是從內部瓦解開始的,同樣對於金朝的墮落,正是為成吉思汗提供了難得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