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這三大妙計,帝王之師張良沒想到,卻直接幫助劉邦奪得天下

在多數世人的眼中,劉邦是一個“無賴形象”,卻透過識人善任,聽取並採取正確的計謀,慢慢由弱變強,戰勝強大的項羽,建立起輝煌的漢朝,張良、蕭何和韓信功不可沒。

儘管張良作為傑出的謀臣,能夠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更是被後世推崇為帝王之師。決定楚漢戰爭走向的三大妙計,張良卻沒想到。

這三大妙計到底是由誰提出來,又對劉邦奪取天下有什麼幫助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大妙計:明其為賊,敵乃可服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從關中東進洛陽,在新城(今河南伊川縣附近)被一個老者攔住車馬,獻上一計。

這名老者是新城三老(鄉官名)董公遮。他指出師出要有名,否則難以打贏,明確指出對方為賊寇,敵人才能誠服歸降。

秦國滅亡後,天下共同擁戴義帝,而項羽放逐並殺死義帝。漢王應該為義帝發喪,號召各路諸侯,討伐項羽。

劉邦聽完後,如夢初醒,立刻採納董公遮建議,親自為義帝隆重發喪,三軍將士穿著白色喪服,通告諸侯共同攻打弒殺義帝的罪魁禍首項羽。

董公遮的妙計,使劉邦立刻化身為正義之師,佔據了整個楚漢戰爭的道義制高點,成為隨何策反九江王黥布、酈食其招降齊國的基本要義。

第二大妙計:守正出奇,戰略合圍

劉邦採用董公遮妙計後,劫持五路諸侯,趁著項羽深陷齊國戰爭之際,攻破彭城。但正在得意之時,項羽率領三萬精兵,大破56萬聯軍,逼迫劉邦狼狽逃到滎陽。

公元前204年,項羽將劉邦圍困滎陽。在危機關頭,劉邦的大將紀信假扮漢王,欺騙楚軍,使劉邦得以帶了幾十名騎兵逃跑

劉邦重回關中,收拾殘兵想繼續東進。此時,袁生(未留下名字)向劉邦獻上第二條妙計。他說楚漢兩軍在滎陽相持幾年,漢軍總是處於困境。

建議大王從武關出發,引誘項羽向南移動,而我軍只要深溝高壘,牽制項羽主力,讓滎陽士兵暫時休整,並命令韓信帶兵北上平定趙地,聯合燕、齊兩國,迂迴包圍項羽。

這樣項羽防備的地方多了,兵力分散,我軍就能以逸待勞,擊敗楚軍。劉邦採用後,從武關出發,駐紮宛縣、葉縣之間,成功吸引並拖住了項羽主力。

袁生的妙計,使雙方攻守之勢發生了變化,為韓信平定北方創造了戰略機遇,讓劉邦真正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合圍。

第三大妙計:正面牽制,後方侵擾

劉邦在宛縣堅守營壘,不肯與項羽交戰,派彭越在率軍騷擾項羽後方,迫使項羽回軍征戰。趁項羽回軍,劉邦率軍北上收復成皋、滎陽。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作為戰神級的項羽,只要與劉邦交戰,就會大勝。當項羽擊敗彭越後,直奔滎陽、成皋,再次迫使劉邦狼狽逃跑。

劉邦帶領滕公夏侯嬰,馳入韓信軍營,奪取兵權後,再次引兵南下,想與項羽一決高下。在這危難之時,郎中鄭忠獻上第三個妙計,勸說劉邦繼續高壘深溝,不和項羽交戰。

劉邦聽從,並派出劉賈帶兵2萬,深入項羽後方,與彭越共同開展游擊戰,屢屢截斷項羽的糧道,使項羽疲於奔命。

鄭忠的妙計,直接擾亂項羽的糧道和後方,逐漸打破楚漢相持的平衡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勝利的天平愈加偏向劉邦。

結論

名不正則言不順。為義帝發喪,使劉邦成為正義之師,激發天下人叛楚歸漢;武關出兵,使劉邦守正出奇,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深溝高壘,使劉邦避其鋒芒,獲得非對稱戰略優勢,最終讓項羽疲於奔命。

這三大妙計對劉邦取得楚漢爭霸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儘管張良號稱帝王之師,也並沒有想到這些大謀略。

參考資料:《史記。漢高祖本紀》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