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喬·拜登兩個兒子,一個是英年早逝的大兒子,另一個是. . . . . .

喬·拜登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英年早逝的大兒子博·拜登,另一個是目前“風頭正勁”的小兒子亨特·拜登。對於這兩個兒子,拜登都曾說過為他們“驕傲”的話,不過,語境不同,含義亦不同。一個是因優秀而“被驕傲”,而另一個則是因“坦誠”而“被動驕傲”。

長子博既是拜登的驕傲,也是拜登的痛。一場飛來的橫禍使3歲的博永遠失去了母親,而3歲的年齡已經能夠感受痛苦。不過,博顯然沒有因此而“長歪”。一路走來,不管是學業,事業還是做人,博都很“正”。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曾官至特拉華州總檢察長。可是,正當博準備在仕途上更進一步,計劃競選州長之時,卻因為罹患腦癌而不幸離世。

博的去世,顯然對拜登的打擊最大,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是能夠想象和理解的。而正因屢遭不幸卻沒有消沉,仍然矢志不渝的參與競選,也使拜登在總統競逐中贏得了不少“同情票”。對於長子博的優秀,拜登無疑是欣慰的。所以,不管是在博在世時還是去世後,拜登都曾不止一次的表達過“為博的優秀”而驕傲。然而,拜登為小兒子亨特的“驕傲”卻頗具諷刺意味,亦有幾分“無奈”和“尷尬”。

拜登的小兒子亨特一直都是個話題人物,按照美國媒體及美國網民的說法,與博相比,亨特顯然是個“坑爹”的存在。他吸毒,酗酒,嫖娼,不倫戀,而且捲入了“通烏門”事件,不僅令拜登“老臉無光”,而且使拜登的選情一度受到影響。然而,可能具有“雙重性格”且特立獨行的亨特,在拜登就任總統後可以說是“坑爹”繼續,又一次讓拜登處於了尷尬境地。

4月6日,亨特的新書《美好事物》就要出版上市了。多家美國媒體已經透過相關渠道提前目睹了書中的內容。亨特對坊間早已沸沸揚揚的有關於他的吸毒,酗酒,不倫戀等傳言可謂是“供認不諱”。

據《紐約時報》3月30日的報道,亨特在書中描述了早年痛失親人的悲傷,坦陳了自己的酗酒,吸毒歷史,以及與“如父般兄長”博的遺孀海莉之#間的那一段“驚世駭俗”的戀情。並且隱隱有為其行為“辯護”的意味。比如說,對於酗酒和吸毒,那是因為失去親人導致的“迷失”和“墮落”。而對於“叔嫂戀”,亨特給出了“雙方都迫切想找回失去的那份愛”的理由。言外之意就是,他們之所以有這份戀情,緣於“對博的愛”。估計這個“理由”只能說服他們自己而已。

拜登剛剛走馬上任不到三個月,其子亨特就自爆“黑歷史”,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無疑都是在給拜登“添堵”。然而,拜登卻非“常人”。當然,也許是基於政治因素而迎合美國人價值觀的原因,拜登卻將“尷尬”隱藏於“理解”之中,對於亨特的“自曝黑歷史”,拜登居然以“坦誠”這個理由為其“驕傲”。

對於亨特自曝酗酒,吸毒,不倫戀歷史的新書《美好事物》的出版,記者問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總統(拜登)是什麼態度?普薩基迴應:這是一部“有關於個人人生旅途”的書。總統夫婦說,他們對於兒子敢於公開談論成癮一事感到“驕傲”,對於那些陷入人生困境者是個“啟發”。在美國,這個“驕傲”的理由確實很冠冕堂皇和“高大上”。不過,拜登其言到底是無奈,掩飾和溺愛,甚至是虛偽,當也難以分辨。比如當年對小兒子與大兒媳戀情的迴應就很“美國化”。

1972年12月18日,在聖誕節即將來臨之際,拜登的老婆內莉亞開車帶著三個孩子去購買聖誕節禮物。不幸的是,一場飛來橫禍奪走了拜登夫人內莉亞及年僅1歲的女兒內奧米的生命。所幸的是,長子博和幼子亨特倖免於難。當亨特在車禍中甦醒過來時,當時也不過3歲的兄長博正對著亨特喊:我愛你!我愛你!顯然,博在給亨特安慰和鼓勵,其中自然蘊含了兄對弟的那份“愛與守護”。然而,在博2015年5月30日去世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有了亨特與其嫂海莉搞在一起的傳聞。

如果說僅僅是傳聞也就罷了,關鍵是亨特和海莉的“不倫戀”還公開化了。對此,亨特要求其父拜登給予祝福,而拜登居然照辦了。拜登的祝福是:“在經歷失去親人的悲傷後,亨特和海莉能找到彼此,一同重拾生活,我們感到很幸運。”結合這次對亨特出書自我揭短的那份“坦誠”的驕傲,拜登對亨特到底是“溺愛”,還是基於政治目的的“虛偽”,其實很難分辨,只能用“美國化的價值觀”來解讀。即,人倫道德問題往往還會被冠以“高大上”的理由。

在書中,亨特一方面將酗酒,吸毒等不良惡習緣於童年的不幸。而另一方面卻又說不能完全歸咎於童年的悲慘,坦陳亦有“迷失”和“墮落”的因素。而這種“雙重人格”下的思維模式卻能被冠以“坦誠”而被“驕傲”。這隻能說明美國的道德觀確實“很另類”。而對於與其嫂之間的“不倫戀”,卻能夠被拜登和亨特這對父子以“找回失去的那份愛”輕描淡寫的“化解”。不得不說,很使人“無言以對”。

其實,坦誠與驕傲並沒有內在的必然聯絡。偶爾迷失者的“坦誠”可以看作是洗心革面的起點。但是,屢教不改者的“坦誠”就難免有不知羞愧的嫌疑。而亨特的經歷就頗似後者。亨特在書中“坦陳”,他從8歲就開始酗酒。而拜登雖然也曾想方設法幫助其戒酒,但每每到關鍵時刻就會選擇對亨特的原諒。原諒的理由自然是亨特自幼喪母的不幸童年。因此,亨特在書中感謝他的父親始終沒有拋棄他。其實,拜登對亨特的“溺愛”,難免也有毀了亨特之嫌。

父母原諒不肖子孫乃人之常情,這本無可厚非。不過,原諒並不等同於的“放縱”。如果說因為心疼亨特的童年不幸而選擇放縱的話,那長子博為什麼又是另一種人生態度?要知道,博也僅僅只比亨特大一歲而已。拜登的兩個兒子有著幼年失去母親的慘痛經歷,而英王室的威廉和哈里王子也在未成年時失去了母親戴安娜。年長弟弟一歲的博顯然行得很正,而年長哈里兩歲的威廉也同樣比哈里更靠譜。遭遇和經歷類似的他們,老大都能中規中矩,而“老二”去都變成了“端碗砸鍋”的典型。因此,人們對此比較後,得出一個結論,即不幸和傷痛並不是自己“長歪”的理由。歸根到底一點,還是自己的私德修養不夠。

作為長子的博和威廉,若論對悲傷的感觸,他們顯然比各自的弟弟更深。然而,他們顯然又都有一份強烈的責任感,而恰恰是這份責任感使他們會顧全大局,少些自我。相反,做為老二的亨特和哈里則多了幾分自私。所以,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開啟了“坑爹”模式。哈里縱容妻子梅根的任性,將英王室至於了煙熏火燎之中。而亨特更是將拜登置於了了風口浪尖上。亨特和哈里則同樣不約而同的將“幼年的不幸”視為了“坑爹”的因果關係,實則是在掩飾自己的荒唐行為。

亨特不僅酗酒,而且吸毒乃至製毒。亨特在書中爆料,他曾以各種方式逃避藥檢,比如“花錢買尿”來應對檢查。可是,亨特最終仍然因為藥檢不合格而被美國海軍預備役部隊開除。在個人婚姻和不倫戀問題上,亨特在書中卻也很“坦誠”。在談及婚變的原因時,他也不再遮遮掩掩。承認是因為出軌大嫂才導致離婚。亨特的妻子凱琳娜曾數年如一日的幫他戒賭,戒酒而沒有怨言,但卻無法接受亨特竟然與哥哥的女人搞在了一起,並罵他“變態”。離婚後的亨特與自己大嫂的戀情也沒能維持多久便又出軌了一位脫衣舞女。而現在的亨特又與南非一製片人成婚生子,併為其子取名“博”,說是為了紀念離世的大哥。

顯而易見,亨特已經不是“偶爾迷失”。所以,其“坦誠”被“驕傲”也就略顯不倫不類。再者,亨特真的“很坦誠”嗎?客觀的說,亨特只是在有選擇的坦誠。從書中可以看出,亨特的“坦誠”只是在私德問題上,而在政治議題上,亨特的“坦誠”遠遠難副其實。在這點上,哈里顯然比亨特“憨厚”,或者說,亨特要比哈里“聰明”和“狡黠”。

種族歧視顯然是個政治話題,但哈里卻任由梅根對自己的祖輩,父輩和兄長所代表的王室進行“攻擊”,可以說是不顧了親情及曾給他來榮耀和非普通人生活方式的英王室及制度。而亨特卻對曾給他帶來財富和仕途的父親政治層面的議題竭力維護。所以,對於“通烏門”這個政治議題,亨特卻在顧左右而言他。顯然,亨特更在意其父給他帶來的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

對於亨特曾加入烏克蘭最大的私營天然氣公司布里斯馬集團併成為董事的話題,英國《衛報》認為亨特在“避重就輕”。亨特在書中認為那段經歷“不存在道德”問題,只是其“姓氏有加分項”而已。輕描淡寫的略過了“通烏門”這個敏感話題。因此,《紐約時報》認為亨特對此問題的敘述乏善可陳,如同“一個不願交作業的學生寫的報告”。

顯然,亨特只是有選擇的“坦誠”。而他之所以“坦陳”酗酒,吸毒和不倫戀等問題,一來是因為這些問題無法掩蓋。二來是因為這些問題只是“私德”,而在美國,這些私德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事,並不足以影響父親拜登的政治聲譽。而亨特之所以在事關其父政治仕途的“通烏門”問題上顧左右而言他,皆因亨特還要依仗拜登這個“姓氏”給他帶來政治前途和花天酒地的生活保障。

亨特原來是個律師,但由於其父在參議院的身份,特別是拜登成為副總統後,亨特也“水漲船高”的走進了美國政界,並擁有了多個頭銜。亨特曾任美國國家民主研究所顧問委員會顧問團主席,也是國家政策和美國全球領導聯盟的中心主任,以及克林頓時期的電子商務政策中心執行理事等要職。而在未來,隨著拜登地位的逐漸穩固,極有可能還會有更好的職位等待著亨特。

亨特在政治層面上對拜登的維護顯然不僅僅是“通烏門”這一個問題。比如,對拜登的政敵特朗普,亨特也在書中充分體現了“上陣父子兵”這句俗話。在《美好事物》一書中,亨特形容特朗普是個“帶著卑劣使命”的“自卑之人”。亨特還捎帶著奚落了特朗普的兩個成年兒子小唐納德和埃裡克。亨特說:“我可不是埃裡克和小唐納德,(他們)只能給老爹打工,而我全靠我自己(打拼)。”顯而易見,亨特瞧不起特朗普兩個兒子的能力。不過,也有美國網民在評論中反問亨特:你的職位和花天酒地般的生活真是靠個人打拼所得?再者,小唐納德和埃裡克的私德並無多少汙點,最重要的是,人家是“幫爹”而不是“坑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