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爵位畫風的第一次崩塌,子爵不值錢了,古人的爵位到底有多低?

公侯伯子男,這是我國古代的爵位等級劃分。在我國的各個朝代,這些爵位都代表著榮耀和權利。但是這些爵位所代表的地位卻不是一成不變的,換一句話說就是他們經歷了很多次地位的跌落過程,也就是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爵位畫風的第一次崩塌,子爵不值錢了】

我國商代時期是典型的貴族和奴隸社會,通常一個貴族成年,人們往往會稱呼他為男。這應該就是最早的爵位了。

而一個成年貴族獲得了權利和地位,尤其是具有政治軍事話語權的時候,人們會尊稱他為子。這在商代應是一個非常高的禮遇。

但是這個情況到商晚期發生了變化。商代晚期國力衰落,很難約束地方的邦國。也無力應對入侵的戎狄。

一些強大邦國擔負起抵禦戎狄的任務,比如說周人。這時候商王需要依靠地方邦國的軍事力量,讓他們鎮守一方。於是商王想到一個官職,叫方伯。

伯出自“伯仲叔季”。就是老大的意思,後來的霸也是通伯字。方伯就是說商王承認了一些邦國做了區域的老大。伯的出現,瞬間讓子變得暗淡了許多,這是爵位畫風的第一次崩塌。也是爵位跌落之路的開始。

【爵位畫風的第二次崩塌,伯爵不值錢了】

方伯畢竟都是商王迫不得已冊封的外人,想要控制他們,自己還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商王開始支援自己的親信,讓他們的地位在方伯之上,也叫做侯。

侯的本意是箭靶,甲骨文中就像是一支箭射在靶子上一樣,引申義為有本事的人。那麼商王的意圖就不言自明瞭,侯代表了一種軍事力量,就是用來壓制和震懾方伯的。

雖然方伯上面又出現了侯,但是這還不算是一次爵位價值的跌落,畢竟侯爵在這個時代比大熊貓還珍惜,畢竟方伯也是沒有幾個的。但是等到周代,事情就不一樣了。

西周初年,武王完善了爵位體系,明確劃分出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的爵位。在侯之上又出現了公。

事實上公的本意是對長輩的尊稱,這個爵位的設立也暗合周代推行的宗法制度。非要說公的地位怎麼表現的話,那麼打個比方:如果說伯是老大的意思,那麼公就是爺爺的意思。

以前的老大,伯,直接成了孫子輩的,可以說這應該才是爵位畫風的第二次崩塌。

【爵位畫風的第三次崩塌,侯爵不值錢了】

爵位畫風的第三次崩塌就在武王大分封的幾年後,周公的大分封時期。

武王姬發在對爵位進行分封的時候還是非常剋制的,他冊封出的公爵,除了曾經掌管過天下的歷代先王的後人。比如夏代後裔杞國等。剩下的姬姓公國也就是兩個叔叔的兩個虢國和一個叔祖留下的虞國。

至於身為武王長輩的姜子牙,因不是姬姓,所以也只是侯爵,掌管行政的弟弟周公旦也是侯爵。至於召公奭,畢公高這些巨頭們乾脆封一個伯爵,可見武王對於封爵還是很慎重的。

但是周公分封的時候可不管那麼多,成王的四個弟弟,都是侯爵!連周公自己的兒子分封在邢國也是侯爵,至於周公的弟弟們,更是跑不了一個侯爵的爵位。一時間,遍地都是侯爵國。

侯爵在周公的手裡就開始不值錢了。這是爵位畫風的第三次崩塌。

【爵位畫風的第四次崩塌,公爵不值錢了】

到了春秋時期,爵位的畫風有出現了第四次崩塌。

本來公作為一個爵位,受封的諸侯就那麼幾個,但是如果有一些諸侯的國君德高望重,又是長輩的話,也會被稱為某某公。比如姜太公,周公,召公,畢公,齊丁公等等。這些人的爵位可還都不是公爵。

但是這種情況到春秋時期發生了變化。本來只能給德高望重的長輩們的這個稱呼,到了春秋時代,什麼阿貓阿狗都敢叫了。也不管他是什麼爵位,什麼年紀,是否有功德,都敢稱公。

這個時候,隨便揪出一個國君都能被稱為某某公。就這樣公爵這個名號也不值錢起來。

【爵位畫風的第五次崩塌,王爵不值錢了】

下面要說的,可能你已經能夠猜到了。到戰國後,公的名號也不能滿足諸侯們的虛榮心了,他們開始僭越稱王。

在以前,王是天子的代稱。天下只能有一個,到了戰國時,天的兒子一下子多了起來。先不說像宋國這樣剛稱王不久就亡國的諸侯,單是戰國七雄的王位稱號就一直維持到秦國的統一。

雖然諸侯都僭越稱王,但是這還不算太崩塌。等到秦始皇稱皇帝后,連王的稱號都被淘汰了。再到西漢建立,劉邦直接分封了17個王。

連王爵都開始氾濫了起來,公爵就更加沒有地位了。這可以說是爵位畫風的第五次崩塌。

【爵位畫風的第六次崩塌,都不值錢了】

其實在漢代的爵位劃分還是相對嚴謹的,要不然也不會有一個死活封不上侯的李廣了。

而且漢代對於公爵的定義也是可以裂土自治的,有點像西周分封諸侯的味道,能夠獲得很大的自主權。而侯爵也有食邑,比如萬戶侯,就是一萬戶百姓上交的稅款錢糧,全都進入這個萬戶侯的腰包。可以說這個時代的爵位是有大好處的。

但是這種情況到後世可就木有了。到了明朝,爵位甚至只是軍職。在那個重文輕武的年代,就算你是公爵,地位尊崇,但是在文臣眼裡也是受歧視的。

不過好在爵位並沒有徹底失去價值,它依然是獲得榮譽和利益的最佳捷徑之一。雖然這些好處無法和漢代及以前相提並論,但是也足夠讓絕大多數人趨之若鶩了。

漢代以後與漢代以前相比,爵位系統已經被更容易控制的文官系統所替代,相對來說,變得都不值錢了。

【總結】

其實爵位的價值不斷跌落,這在歷史上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好比清代省級主官的設定一樣。

一開始一省主官是布政使,皇帝看布政使不好控制了,就從中央選派官員到地方“巡撫”。一來二去,巡撫這個臨時官職也成了地方官,皇帝再委派“總督”督查地方巡撫和布政使,到了晚清,總督也成了常設的地方官了。

爵位和清朝的省級主官一樣,上面對你不放心,就拿個人壓在你上面。所以當國家有了子爵和伯爵,上面就來了侯爵;有了侯爵,上面又來了公爵;公爵控制不住,我乾脆把王位也變成一個爵位。再到後來升無可升,只好再拿科舉體系,文官系統來壓制爵位的特權。

就是這樣一層層不斷加碼,到後來底層的爵位能夠獲得的好處就越來越少,高層的職位也越來越容易被冊封。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也就知道為什麼爵位會越來越不值錢了。那麼你又知道現實中有多少事情是遵循這個邏輯的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