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日本明治維新的軍隊的實力如何?為什麼說明治政府是一個弱勢群體?

在武裝倒幕的整個革命中,維新派總計有7700人戰死,而1877年的西南戰爭,一次性為國捐軀者就達7000人,可見,若不是當年勝海舟“和平起義”,獻出江戶城,以及德川慶喜主動放棄內戰,不然死亡人數會更多,在此情形下明治政府能否成立也未可知。

另外,針對幕府晚期所面臨的危機,明治政府也清楚地意識到,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做後盾,國家主權和利益就得不到保障,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將是一句空話。鑑於此,軍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過去僅靠武士來建制軍隊的做法明視訊記憶體在侷限性,事實上1865年高杉晉作的奇兵隊允許農民參軍入伍,他們在戰場上令人欽佩的表現,足以表明軍人來源多樣化何其重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規,實行全民徵兵制刻不容緩。

1871年4月,為強行推進廢藩置縣政策的落實,新政府從當年倒幕戰士中精挑細選了近萬名武士兵,有效地震懾了大名的反抗。兩年後,從歐洲考察返回的山縣有朋力薦全民徵兵制,在他看來,實行無差別徵兵,一來對增加軍事力量大有好處,二來對增強政府的向心力大有裨益。他的看法獲得新政府一致透過,於是全民徵兵制開始作為一項政策向全國推行,要求凡年滿20歲及以上男性務必服兵役3年,退役後再服4年預備役。然而該政策雖然下達卻到20年後才得到有效貫徹,這是為什麼呢?

德川幕府二百年無戰事,廣大民眾對參軍入伍的概念淡薄

縱觀兩個多世紀的幕府統治,除了1600年關原大戰以及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武裝倒幕,廣大民眾一直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他們對行軍打仗沒有絲毫概念。

就算對關原之戰有所瞭解,那也是非常遙遠的事。而對於幕府晚期的武士革命,也僅僅發生在個別雄藩和京都一帶,其他很多地方都沒有發生戰事。

再說從織田信長起,農民武器就被沒收,只規定武士可以佩帶武器。到了豐臣秀吉時代,依然採取嚴格限制措施,還出臺“刀狩令”,要求農民必須交出武器。德川家康奪取政權後,同樣不準農民擁有武器,而廣大武士倒可以擁有佩戴兩把劍的特權。

既然幕府禁止農民擁有武器,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還不准他們參軍,農民也就對參軍毫不奢望。1637-1638年,受西方傳教士影響,不少信徒因為經濟不景氣斗膽稱兵作亂,未曾想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被殺掉3。7萬多人,要是他們有兵器,也不會坐以待斃。

為什麼進入18世紀後災荒連連,農民寧願餓死、逃荒或殺嬰也不發動起義?”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武器,農民根本沒辦法造反。

到了1864年,長州志士高杉晉作忽發奇想,開始招募農民參加奇兵隊,而農民之所以參加,無非是受到思想蠱惑,就是為天皇而戰,畢竟天皇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象徵。除了長州軍隊以武士-農民的合作模式展開,其他基本不存在,同為雄藩的薩摩,由於武士人數佔總人口的20%,1869年12月該藩武士直接對倡導全民徵兵的大村益次郎實施了暗殺,在他們看來,百姓大都愚昧無知且有著很強的反叛性,要求在明治政府中強化武士的地位。

可見,由於德川時代長期和平、嚴禁農民參軍和攜帶武器、武士擁有佩劍特權且自視甚高等因素,百姓對參軍入伍意識淡薄,提不起興趣,積極性自然不高,再者,農民佔有全國80%的人口,多年來受到的多是愚民化教育,在他們的思維裡,保家衛國都是武士的事,與他們不相干,儘管西方列強對日本虎視眈眈,但也沒有產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故而對維新政府的全民徵兵制反應冷淡。

長期生活在藩國,民眾只知道為藩國和藩主效忠,至於日本,他們還缺乏國家認同感

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統治,完全是以幕藩體制為依託,要求所有大名對將軍效忠。為控制大名,以防他們興兵作亂,家康嚴禁諸藩間結盟,大名要聯姻必須事先徵得幕府批准。為確保所有大名遵守規則,家康不惜派員巡視,加強監管。

家光即位後,還依照親疏程度,將大名分為譜代大名、親藩大名和外樣大名,等級制不言自明。不僅如此,他還出臺“參覲交代制”,規定所有大名必須以一年為期,奔走於江戶和藩地之間,住在江戶時,必須參拜將軍,回到藩地時,親屬不能同往,大名在江戶的藩邸如同人質集中營。

在此情況下,大名的藩地如同一個個半獨立的王國,“老死不相往來”。各藩武士只認同自己的主人,百姓腦海裡只有自己的藩國。曾經名噪一時的赤穗藩47名武士,為替藩主報仇,根本不顧幕府制定的國家法律,他們寧願剖腹自盡,也要將主人的政敵置於死地。

這種將藩國當成日本的觀念深深紮根於每一個人的內心,故而當維新政府推行全民徵兵制度時,普通民眾並不認為制度可行,小小的藩國何須興師動眾,招兵買馬,草木皆兵?他們全然不知自身所處的藩國乃是日本的一員,即便維新派廢藩置縣,建立了中央政府,他們的思想依然停留在過往,認為沒必要為其他藩國流血犧牲。

鑑於此,全民徵兵制在日本的國家概念還沒有深入人心時,很難在廣大民眾中產生熱效應,雖然日本的主權遭到西方列強踐踏,但何為主權,普通民眾還是一頭霧水,一知半解,也就無法上升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相反,只有喚起全民族保家衛國的意識,讓民眾感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唇亡齒寒,他們才會對所面臨的危機深有體會,並挺身而出,踴躍參軍,報效國家。

全民徵兵制推行遇冷,百姓千方百計逃役,甚至採取暴力手段對抗

1873年,維新政府出臺全民徵兵制後,很多民眾漠不關心,他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根本無所謂。對此,維新政府開始列出免役條件,規定只有戶主、罪案在身者、殘疾人、部分在校師生、國家公務人員以及按規定繳納一定款項者可以不用服兵役。

對於納款免役,政府開出的金額為大約270日元,看起來這個數字並不高,但放在當時對無數家庭而言,簡直就是天文數字,要知道這比普通工人的一年收入還要多,大部分人難以承受。

但即便如此,百姓還是像躲瘟疫一樣東挪西湊,想盡辦法湊足錢款以付錢消災,或者對照其他免役規定大做文章,千方百計逃役。

鑑於此,徵兵工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兵源總是不足,這使得政府大為不滿,認為這是“血稅”,任何人只要不在免役條件範圍之內必須服兵役,這是不可推卸的義務。

於是政府逐漸加大力度,而這也更加激起民眾的強烈反抗,他們僅在1873-1974年間就發起16次暴動,各地搗毀徵兵站事件屢見不鮮。

但政府毫不手軟,對於肇事者一概緝拿歸案,據統計當時被捕者竟有10萬人之多。

由武士建立起來的明治政府,帶有一定的暴力傾向,他們出臺的改革舉措雖然有利於國家,但對民眾缺乏必要的理解,很少傾聽他們的心聲,凡事以強力推進,這勢必引起反彈。領導也是一門藝術,如何說服社會大眾響應政府的號召,擁護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法令,這考驗政府領導層的政治智慧。以全民徵兵制而言,要想贏得各階層民眾的廣泛支援,宣傳、說服、鼓勵非常重要,強制手段只會激化矛盾。

以天皇名義大力宣傳愛國思想,在學校大肆推行忠君教育,經過不懈努力,全民徵兵制碩果累累

千百年來,天皇一直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象徵,故而天皇常常被強大勢力所利用,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之目的。

德川家康取得政權後,及時向天皇拜賜徵夷大將軍封號,以求得幕府統治合法性。幕府晚期,各地勤王志士為開展武士革命,先是打著“尊王攘夷”旗號,接著又以尊王倒幕名義,由此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同和支援,勝海舟作為幕府舊將,並不維護德川幕府,反而主動獻出江戶城,一定程度上是天皇的影響使然。最終武士僅犧牲七千多人便輕鬆推翻幕府統治,天皇在革命中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而今要推行全民徵兵制度,必須將全民意志統一起來,這樣天皇的角色自然不可或缺。1877年,為鎮壓以西鄉隆盛為首的武士叛亂,新政府派出天皇親兵隊前往征剿,終將4萬武士擊得一敗塗地。

可見天皇就是國家的象徵,統一的象徵,誰與天皇過不去,誰就是眾矢之的,遭到千夫所指。

1882年,天皇親自下達諭旨,對海陸軍軍人諄諄教誨,要求廣大青年軍人務必以忠勇報答君主的殷切期望,這讓每一位軍人熱血沸騰,他們以實際行動影響著國民。

而後,政府又在教科書上做文章,以忠君教育為編寫指南,要求各學校老師加強學生的忠君愛國教育。1891年,東京第一高等中學英語老師內村鑑三因拒絕向天皇御筆行禮而受到校內外不滿者的抗議和鞭撻,人言可畏,反對聲浪此起彼伏,內村不得已辭去教師職務。

隨著忠君愛國思想的普及,人們對國家的概念逐漸清晰明朗起來,對服兵役的重要性也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到1895年前後,參軍入伍得到了許多家庭的支援,更多壯丁將其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自覺自願地投身於軍營。

理解、接受任何新事物都有一個過程,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很難。全民徵兵制也一樣,從幕府長期封建割據狀態中走出來的民眾要讓他們短時間內遵照執行並非易事,畢竟人們的思想覺悟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而天皇在日本有著至高無上的政治地位,可以沒有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但天皇決不能缺少,天皇代表著國家,天皇在,國家就在。於是維新政府以忠君愛國思想教育軍人、學生及全體民眾,最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初極力仇視、抵制全民徵兵制的人,到後來已經變得積極配合,日本軍隊由是壯大並逐漸強大起來,但過分強調忠君愛國,也讓日本走向了帝國擴張的不歸路。

結語

明治政府成立後,維新派痛感國家軍事力量的薄弱,如果幕府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日本也不至於陷入半殖民地而任人宰割,這樣全民徵兵制便提上議事日程。

然而由於幕府統治兩個多世紀裡日本都處於和平安寧的環境,人們對軍隊建設的必要性並沒有給予足夠的認識,加上藩國長期以來各自為政,彼此間很少互動,對日本國家的概念模糊不清,以及平民百姓受到歧視,他們在整個幕府時期不準擁有武器和參軍,所以佔日本人口絕大多數的平民階層很難對全民徵兵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而武士總以先天背景和後天學養自負,對農民表現出不屑一顧,並以刺殺提出徵兵制構想的領導人相威脅,要求在中央政府中強化武士的地位,這讓農民的態度更加消極。

於是廣大民眾想盡一切辦法拒絕履行義務服兵役,他們寧願舉債湊齊錢款以換取不服兵役,或發起暴動,搗毀徵兵站,結果遭到政府大肆逮捕。

但強扭的瓜不甜,明治政府越是強硬民眾的逆反心理越重。於是接下來開始注重思想灌輸,以忠君愛國思想進行教育,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到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全民徵兵制才被民眾廣泛接受。但與此同時,隨著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日本軍國主義也在悄然產生,為日後發動法西斯戰爭創造了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