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乾隆為什麼要殺年羹堯、隆科多?乾隆為什麼要殺年羹堯和隆科多呢?

乾隆和康熙一起締造了“康乾盛世”,但後世對乾隆的評價卻褒貶不一。乾隆自然是很有手段的,但這些手段有時也太過無情。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最頭疼的事情恐怕就是對皇權、對國家政權構成威脅的勢力了,一般來講,有以下幾種勢力:后妃和外戚干政,皇族干政,太監干政,權臣干政,還有農民起義的威脅,割據勢力的威脅,外患的威脅等。在中國歷史上,不管哪個皇帝當政,都會有一兩種勢力興風作浪。比如乾隆的父親雍正,他是個非常厲害的皇帝,但雍正當政時,也出現過年羹堯、隆科多這樣的權臣。康熙晚年時,他的兒子們各自結交朝中大臣,形成朋黨爭奪皇位。乾隆卻把諸種勢力幾乎全部壓服,可以說是歷代皇帝中做得最好的,那麼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乾隆

首先乾隆要防範老百姓起義、鬧事。他對老百姓有兩副面孔,一方面他是一個很仁慈的皇帝,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殘忍的皇帝。

乾隆本性上還是很善良的。他小時候,皇宮中養的小貓、小狗死了他都難過上半天。雍正從小就觀察他,選擇他做繼承人後還有點擔心,說這孩子可能過於仁柔,當不了皇帝。當了皇帝后,乾隆非常重視各地的災情,有時地方官寫災情彙報寫得慘了點,乾隆會一邊看一邊掉眼淚。他在位時還做了一件中國曆朝歷代皇帝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就是五次普免全國錢糧,除此之外,還有區域性的免稅、減稅。

另一方面,乾隆又非常殘忍,他對不聽話的老百姓非常殘酷。乾隆朝隨著經濟的繁榮,貧富差距拉大,資源緊張,地少人多等各種矛盾層出不窮。社會上群體性事件經常發生,老百姓跑到官府去請願、上訪,佃戶和地主間發生衝突的事情也非常多。乾隆對這種群體性事件有一個原則,聚眾上訪鬧事的人超過40人,就按謀反來處理,為首之人絕不放過。

有一年,蘇州府發生了災荒,糧價飛漲,蘇州米商把大米囤起來不賣,進一步要抬高糧價,老百姓受不了,就集體跑到蘇州知府那裡請願。領頭的是一個叫顧姚年的秀才,這個人為了表示自己對朝廷的恭順,他去請願時讓人把他的胳膊在背後捆起來,表示是朝廷順民,並沒有其他意思,只是想解決這件事情。

蘇州知府就把這事彙報給了乾隆,乾隆的批示是:第一,要開倉放糧,平抑糧價;第二,帶頭的這些人,特別是這個顧姚年一定要處死。後來顧姚年就被蘇州知府在大堂上當場打死。這就是乾隆處理群體性事件的一個不變的原則——對底層社會的各種請願、示威就一個態度,一定要壓制,一定要把各種不穩定的苗頭消滅掉。

乾隆消滅不穩定的酷烈手段還有文字獄。乾隆朝以前,康熙、雍正也製造過文字獄,但兩朝加在一起也不過30起,而乾隆一朝就製造了130起文字獄。而且乾隆朝文字獄跟以前不同的是,以前的文字獄打擊的都是朝廷的官員,或者是社會上知名的文人,但是乾隆朝的文字獄打擊重點是社會底層的文人,這是為什麼呢?

乾隆熟讀中國歷史,他總結出一個規律:在底層社會中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的是失意文人,即科舉考試總考不中的那些人。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想要當官,一旦科舉不中,很難老老實實放下書本去當農民,而是會想方設法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旦社會上有動盪,他們往往會充當出頭鳥,帶領老百姓起事。而且他們識文斷字,比一般人能力要強一點。因此乾隆對他們痛下殺手。

其次他嚴防后妃干政。

乾隆是一個孝子,他當了皇帝后經常去給太后請安,儘量陪太后吃飯。太后每年過生日,乾隆都會撥很多錢給太后辦慶典,而且會親自給太后畫四幅畫,意思是花的錢再多,那也都是身外之物,他自己的親筆畫更能代表心意。太后特別好動,喜歡旅遊,所以乾隆下江南、去泰山、五臺山等地都帶著太后。乾隆對太后的孝順做得非常到位,但有一點:絕不允許太后越過政治界限,干預任何政事。他登基後第三天,就給太后身邊的太監和宮女發了一道諭旨,說宮中之事任由太后做主,宮外之事不許跟太后說。這實際上就是他對太后進行了資訊封鎖,目的是為了防止其干政。

這道諭旨頭幾年執行得不錯,但後來發生了一次小小的不愉快。有一次,乾隆給太后請安,母子倆坐那兒聊天,聊著聊著,太后說她聽說順天府東面有一個廟挺靈驗的,老百姓有求必應。但是這個廟是明朝時建立的,現在年久失修,快要塌了,能不能撥點錢修一下。乾隆一聽滿口應承下來,說小事一樁,馬上派人去修。但出了太后的寢宮,乾隆就把太后身邊的太監宮女叫過來,質問誰跟太后說的這件事,並且念在初犯的份上,每人罰俸一個月,警告如果再有這類事,就會有人掉腦袋。之後乾隆把這番話形成一道諭旨發給這些太監、宮女,實際就是發給太后看。從此,太后更加註意了。終乾隆一世,一直到太后死,她獨居深宮之中,再也沒有干預過宮外的事。

在防範皇族干政上,乾隆做得也不錯。乾隆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弘晝,一個叫弘瞻。乾隆繼位後給他們封了很高的爵位,賜了很大的王府,撥了很多錢,物質待遇很優厚,但同樣不許他們接觸政治,而且還經常提醒他們:咱們之間的關係本質上不再是兄弟,而是君臣,你們一定要認清這一點,如果認不清這一點就會犯錯誤。

有一次,乾隆住在圓明園時,圓明園失火了,住在附近的王公貴族趕緊跑過來幫助救火。弘瞻也來了,但是他沒著急救火,而是站在旁邊嘻嘻哈哈看熱鬧。乾隆遠遠看見心裡非常生氣,但當時沒有發作。過了不久,發生了弘晝和弘瞻給太后請安跪錯席子的事,乾隆勃然大怒,對弘晝罰俸三年,革去弘瞻的王爵,永遠停俸。

弘瞻從小嬌生慣養,身體底子不好,經過這個打擊就得了病,而且病得非常重,很快就奄奄一息了。乾隆知道了也挺後悔,趕緊到弘瞻的府中探望。弘瞻一看乾隆來了,嚇得在病床上要爬起來給乾隆行禮,掙扎半天也沒爬起來,就在枕頭上給乾隆叩頭,說以後再也不會犯錯了。乾隆看弘瞻瘦得脫了相,很難過,宣佈馬上恢復弘瞻的親王爵位,補發所有的俸祿。但已經晚了,乾隆走後第三天,弘瞻就去世了,死的時候年僅32歲。

權力和親情的關係是很難處理的。

皇帝對這些皇族管理稍微松一點,就有很多人去攀附他們,干擾政治秩序;管得太嚴,很容易就傷害彼此的親情,所以到最後,乾隆也沒把平衡把握得太好。

乾隆在防範后妃,防範皇族上都做到了防微杜漸,防範太監干政也做得很好,都是從細節抓起。乾隆對宮中所有太監進行定崗、定編、定責,分解每個人的任務,對不同崗位的太監應該幾點上班,幾點下班,一天應該幹什麼事,哪些沒做到,打多少板子,多少鞭子,都制訂了非常精細的宮中現行責例,用這個考核太監們的績效。所以乾隆朝從來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的事。

乾隆透過他強有力的政治手段,對社會各個層面都做到了強有力的控制,實現了長達64年的政治穩定。

【宣告:內容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處理。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更新內容不易,十分感謝大家的關注,希望諸位能理解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