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成語 久假不歸 的3個典故,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在中華成語的寶庫中,我們能掌握的往往是少數。很多成語,要麼因為意思艱澀難懂,要麼因為過於生僻,要麼因為字面太過迷惑,常常讓人用錯。對於這些成語,小珏認為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遇到一個記住一個,今後不至於鬧笑話罷了。今天要說的這個成語,就是“久假不歸”。

這個成語,小珏記得曾經在網上看過某公司的HR對員工的處分通知書中用到過,大意是此人久假不歸,已有月餘未能打卡上班,嚴重違反了公司制度,影響了公司的正常運轉,給予某某處分。在這裡,擬稿人對“久假未歸”的理解顯然是指“長期休假不回公司”。小珏不知道這個成語之後會演變成什麼樣子,至少就目前來說,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

成語釋義:

這個成語沒有一個生僻字,只需記得第二個字即“假”讀的是第三聲,而非第四聲,這就排除了請假、告假、病假、婚假的含義。此處的假字,取其“利用、憑藉”之意,比如很著名的成語狐假虎威、假公濟私、不假思索等等,又比如假借、假道等詞語。

所以,此成語的原意是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後來逐漸表示為長期借用而不歸還。它與逾期不歸、有名無實都是近義成語。至於為什麼是這樣的,我們要從成語出處說起。

成語出處:

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的經典,也是出產成語的大戶。這個成語出自《孟子》,該書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著作,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每一篇又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盡心上》就有久假未歸這個成語的出處: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孟子的原意是說,堯舜這樣的明君,仁愛是他們的本性,商湯、周武王這樣的明君,親身實踐仁義。春秋五霸的那些國君,是假借仁義,假借久了而不歸還,哪裡知道他們本身是沒有仁義的呢?

這其實就是著名的王霸之辯,孟子認為仁義在歷史階段是處於下滑階段,理解難度在於後半句,到底孟子是持批評的態度,還是隱約有著讚許五霸的意思呢?這曾經在歷史上也備受爭議,因為與本文主題關係不大,只是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

成語用處

畢竟王霸之辯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參與的,哪怕是帝王的得失,在封建社會中也不是隨便可以議論的。所以,這個成語的原意用得很少,但引申出假借東西不歸還,卻是相當常見。比如在南宋學者王明清的《揮麈後錄》就寫道:

煨燼之餘,所存不多,諸侄輩不能謹守,又為親戚盜去,或它人久假不歸

煨燼之餘本指的是燃燒後的殘餘物,這裡是指經過劫難後剩下的財產,晚輩們守不住,又被親戚盜走,或者被外人借去不歸還,所剩無幾了。此處,將“久假不歸”用得恰到好處。所以,在我們看來容易混亂的成語,古人卻得心應手,這當然與他們長期學習古文經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