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普通百姓都是吃什麼的?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吃的永遠是擺在老百姓面前的第一個大問題。

不同於今日種類繁多的食物,先秦時期,老百姓的食物不僅匱乏,還種類稀缺。那一個穿越到先秦時期,要吃西紅柿炒蛋的笑話,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無論是基礎的饅頭、包子,還是香甜可口的西瓜,在那個時代都沒有。那麼那個時代普通老百姓都是吃什麼的呢?

\\\“五穀豐登\\\”當中的\\\“五穀\\\”通常指的是\\\“稻、黍、稷、麥、菽\\\”,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五種主食類農作物。其中在黃河中下游流域種植範圍比較廣的作物主要是\\\“粟、黍、稻、菽\\\”。根據《管子·地員篇》記錄,在當時黃河下游地區有 12個粟品種、12 個水稻品種、6 個黍品種、2 個大豆品種和 4 個屬類不清的谷品種。

由此可見粟、黍、菽、水稻、麥子在那一時期的重要性。粟則是它們當中更為重要的作物。粟,早在史前時期就是當時的主要農作物,到了先秦時期,由於其產量大,並且適應於黃河下游地區丘陵地帶旱作農業的環境,所以成為了黃河下游地區老百姓最主要的食物。這一點從當時的文學作品《詩經》當中不難體現。據統計《詩經》當中出現稷有18篇(《詩經》當中的\\\“稷\\\”通常指的便是\\\“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粟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升,超過了原來的主要作物黍。據《管子·重令》記載:\\\“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餓之色\\\”、《孟子·盡心章句上》:\\\“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從這些史料記載當中不難發現在這一歷史時期粟的重要性。

黍,禾屬而黏者也。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北方地區的黃米。它是我國最早用於耕作的植物之一,早在史前時代就廣泛種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古代先民們重要的口糧。

《詩經》裡面關於\\\“黍\\\”記載就有19篇,作為先秦時期的主要口糧,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其地位才被粟給超越,但是並沒有改變其重要口糧的地位。順便一提的是,黍由於其特性,經常被作為釀酒的原料,其口味比粟酒更為甘醇,所以一直到現在還保有用其來釀酒的傳統工藝。

菽,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大豆。大豆最開始原產自東北地區,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種植大致是出現在西周早期。據《管子·戎》稱: \\\“(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逸周書》同樣有過山戎向周成王進貢\\\“戎菽\\\”的記載。與齊桓公同一時期的魯僖公,魯國也有\\\“\\\”黍稷重穋,稙稚菽麥\\\“的記錄。

由此可以推斷出,菽大致出現在西周早期,廣泛種植的話則是到了春秋的齊桓公、魯僖公時期。到了戰國時期更是成為黃河下游地區主要的食物。

麥與稻,這兩種今天全球第一、第二大主食,但在先秦時期並沒有得到廣泛的種植。

先秦的麥子並非我們今天熟知的小麥,而是大麥。關於麥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跟金文,甲骨文當中\\\”麥(麥)\\\“、金文當中的\\\”來(來)\\\“,這些關於麥的古文字,無不證明了斷商周時期,黃河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麥類的種植。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麥類的種植範圍有了進一步的擴散,據《春秋·莊公二十八年》記載:\\\”大無麥禾,臧孫辰告糴於齊\\\“。

透過這段記載,不難看出在春秋時期的山東地區,不但有種植麥類,而且麥的產量直接關係到魯國百姓的生計。

水稻,在古代基本也是在長江流域才有所種植的,當時身為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區很難有機會吃到這一食物。

實際上,先秦時期,北方的氣候並沒有像今天這樣乾燥。那時候山東地區也有些地方有種植水稻,《周禮》當中就有記載了兗州、青州都適合種植水稻,《詩經·魯頌》當中也有過\\\”有稷有黍,有稻有秬\\\“的記載。

但是有種植,並不代表廣泛種植,孔子在《論語》當中就說過了:\\\”食乎稻,衣乎錦,於汝為安乎\\\“,這句話將吃水稻比作成跟穿錦衣那樣難得。由此推斷當時食用稻者為貴族以上的王公大臣,而且食用稻還是一種奢侈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