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六安的六,為什麼要讀為lu?六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嗎?

“六安”的“六”,為什麼要讀為“lù”?

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時期,華夏部落的首領,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的皋陶,幫助禹建立了國家,部落聯盟確定皋陶為禹的繼任者,史書載:“皋陶卒,葬之於六。”“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在這裡,“六”和“陸”是通假字,可以互用,意思是水邊的高坡。

“六”這個地方,就是大別山餘脈,此地丘崗起伏,錯落有致,分佈在淠(pì)河兩岸。“六”是地形地貌,而不是一個數字。因為它是皋陶後裔的封地,所以六安又稱作“皋城”。

“六安”的“六”如果讀為“liù”,六安也就相當於改了地名,六就是個毫無意義的漢字,這個地方與上古時期的文化聯絡就被切斷了。所以,切切不要認為當地人把自己的六安讀為“lù ān”很土氣,而硬要把六安讀為“liù ān”。

不可否認,地名首先是行政管理的一種符號系統,最簡便的是像紐約一樣,以數字順序命名街道。我們小時候,鄉下的村組,也是數字命名,我記得我們的地名是“崇慶縣街子公社第四大隊第三生產小隊”,簡單明瞭,一目瞭然。

但是,人不僅只是服從勞動管理的生產者,同時人也是精神文化的創造和享受主體,因此很多地名承擔著記錄歷史、寄託願景的功能,地名本身也是一種召喚和情感。就像唐伯虎不能永遠叫“9527”,他只有叫“唐伯虎”的時候,才能獲得秋香的愛情一樣,具有歷史縱深、人文情懷的地名,才能凝聚鄉民百姓的鄉土認同,撫慰遠方遊子的寂寥冷落。

記得上世紀90年代,我們的縣名由“崇慶縣”改為“崇州市”。

“崇慶”這個名號,唐朝時候稱為蜀州,產生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升為崇慶軍節度紹興十四年,淳熙四年(1177年)升為崇慶府。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為崇慶州。此後,“崇慶”這個名號,一直沿用800多年。

一旦“崇慶”這個地名停止使用,歷史也就中斷了。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要給哪怕是大成都之外的四川人介紹我老家在哪裡,都是很費勁的,更遑論給外省人士介紹老家。

人對一個地方的認識,總是以其歷史和人文為先導。譬如說到紹興,我們想到魯迅;說到都江堰,我們想到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說到南昌,我們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種歷史與人文設定,會讓人對當地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深刻印象,你沒有到過這個地方,但如果你瞭解這個地方的歷史與人文,這在今天的地方形象包裝和招商引資中,將會佔得很大優勢。改名的失敗,必定潛在地影響經濟發展。

歷史與人文的價值,包括經濟價值,在網路傳播時代,將會前所未有地巨大起來。一個看到地名就引不起關注,引不起興趣的地方,如何吸引遊客,吸引投資?這個問題,將成為一個地方挖空心思考慮的戰略性問題。

從這點上來說,“六安”如果被讀為“liù ān”,將可能造成文化損失和潛在的經濟損失。

地名是一個地方最基本的名片,隨著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對人名地名也會越來越在意,期間當然會發生人名“瓊瑤化”的波折,但總體而言,欣賞層次在提升。真要改名,其所產生的影響也更大,波及的層面更深廣。在這種背景下,是否改名,如何改名,必須更慎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