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溫嶠是如何把一個男人的戲謔與責任一一地樹立起來的?【詩詞賞析】

文/喬永勝

【本文由作者授權釋出】

自古亂世出英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城頭不停變換大王旗,百姓流離顛沛如刀俎,多少宮闕都做了土。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不得不思考活著是一個多麼嚴峻的課題,但人生下來就是為了活著,可怎樣活著卻成了一種艱難而不得不選擇的方式。

於是,魏晉風度、玄學之風開始盛行。東晉名臣溫嶠的短暫一生,就把一個男人的戲謔與責任有機地統一起來,活脫脫地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在紛繁複雜的世事面前僥倖生存的樣板。

(一)為人狂狷亦直率

溫嶠,字太真,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生於世家的溫嶠,“博學能屬文,少以孝悌稱於邦族”。十七歲時,就做了都官從事。當時的散騎常侍庾敳雖然為名士推崇,但卻貪財聚斂,為人所恥笑。溫嶠才不管他有多大的名號,就向朝廷舉報他,一時間名震京都。這倒反而讓庾敳更加欣賞溫嶠,逢人就稱讚他是棟樑之才。

真名士多風流。溫嶠官沒做大時,經常和揚州、淮中一帶的商人玩些類似於現在擲色子的遊戲,其實就是變相賭博,而且時常賭輸。有次輸得很慘,竟然連回家的資費也沒了。他和庾亮關係很好,便站在船上大聲喊庾亮:“卿可贖我!”庾亮立刻送去贖金,溫嶠才得以脫身。這樣的事居然發生過很多次,溫嶠也是樂此不疲。

溫嶠說話比較輕慢放肆,不拘禮節。當時的禮法之士卞壺很想勸他改正這個毛病。有次在庾亮處,兩人清談對話,沒過多久卻變成了互相抨擊、兩廂對罵。溫嶠罵的粗俗不堪、痛快淋漓,庾亮卻守持禮教、面紅耳赤、難以接架,只得喃喃私語,連連說他“出言不俗”。

溫嶠的堂姑劉氏,膝下只有一個女兒,美麗聰慧,正待字閨中,就託溫嶠給女兒尋門親事。

當時溫嶠正是喪偶多時,對這個姑娘的聰明活潑早有耳聞,就對堂姑說:“好女婿實在難找,像我這樣的怎麼樣?”

堂姑說:“當今亂世,人能活下來已然不易,能給姑娘找個好人家託付我就知足了,哪裡還敢奢望找你這樣的人呢?”

過了幾天後,溫嶠告訴堂姑已經找到一個門第相當,名聲職位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還贈送了一個玉鏡臺作為聘禮。結婚行禮過後,新娘撥開團扇,一看新郎是溫嶠,不禁啞然失笑道:“早就懷疑是你,果然不出我所料!”

溫嶠就是這樣一位不拘常禮的人士,他的率真自我,常常成了士族大家飯後的談資,但真真能夠學的來的卻也少數。

(二)國難挺然有擔當

當時都督並、冀、幽三州軍事是西晉司空劉琨,溫嶠是他的內甥,在與石勒的戰爭中屢建戰功,被劉琨倚為謀主。無奈那時西晉已是窮途末路,匈奴大軍接而連三地攻陷洛陽、長安,西晉一時群龍無首。劉琨雖然竭盡全力抵抗,但面對來勢洶洶、快如迅風的匈奴鐵騎也只能徒喚奈何。

為了不讓社稷絕祀,劉琨決定派人南下建康(今南京),勸鎮東大將軍司馬睿早登大位、延續國祚。尋遍帳下謀士,卻只有溫嶠堪當此任。於是,溫嶠穿越火線,風塵僕僕趕到建康,征塵未洗便急急晉見司馬睿。

在司馬睿面前,他慷慨陳詞,一邊盛讚劉琨忠義,一邊力言江東承襲晉統乃是眾望所歸,使得司馬睿和在場的官員肅然起敬,爭相與之交往。諸如,江南名士如王導、謝鯤、庾亮、桓彝等,都感覺溫嶠有膽有識、有勇有謀,足以當中興晉朝的重任。

但是,溫嶠覺得自己使命已經完成,幾次要求返回劉琨部下,司馬睿都不放他走。後來,劉琨被段匹磾冤殺。溫嶠就屢次上表申述劉琨的忠誠正義,讓朝廷表彰天下,以安撫有志之士,讓東晉朝廷上下目睹了一位知恩圖報、有情有義的真名士風采。

溫嶠與太子司馬紹是布衣之交,他常常對太子進行有益的規勸。太子想建一座樓閣,溫嶠便勸太子說,朝廷草創,大敵當前,不宜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而是該儉以率下,務農重兵,說得太子心悅誠服。

荊州刺史王敦興兵作亂時,晉元帝司馬睿發兵征討,大敗而歸。太子一怒之下便要領兵出戰,溫嶠一看勸不住,立即揮劍斬斷車鞅說: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武,你太子以萬乘之軀,怎麼能如此輕率行事?這才讓太子恍然大悟,息怒罷兵,避免了東晉的再次受辱。

(三)精於謀略成大事

正是因為溫嶠的出色表現,司馬睿病逝、司馬紹即位後,立即拜溫嶠為侍中,加封中書令。此時,王敦倚仗兵權在握,常常凌辱新皇。

這一切溫嶠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溫嶠請求明帝司馬紹讓他去做王敦的司馬,打入內部,見機行事。

從此,溫嶠對王敦假意逢迎、恭敬聽話,還經常與王敦的心腹錢鳳推杯換盞、密切往來,漸漸贏得了王敦信任。

恰在此時,軍事要地丹楊尹空缺,溫嶠洞察形勢,得出佔據丹楊便可掣肘王敦。於是,他決定使出瞞天過海的伎倆,向王敦推薦錢鳳出任丹楊尹。而錢鳳怕離王敦遠了,時間一長,關係就疏遠了,也順水推舟推薦溫嶠去任這個要職。

王敦不加深思,就上表朝廷讓溫嶠做了丹楊尹,還私下授命他窺察朝廷動向、摯肘明帝。為了打消王敦對自己的猜疑,溫嶠在酒宴上裝作喝醉,一把打落錢鳳的帽子,喝斥錢鳳為什麼不敬他酒。王敦一看兩人起了衝突,趕緊過來調解。

宴散結束,溫嶠向王敦道別,涕流縱橫、三往三返,方才離去。錢鳳對此事心生疑惑,王敦反倒怪他多事,說“太真不過是喝醉了給你些難看,怎麼能因為這點小事就說他的壞話呢?”

徹底贏得王敦的信任後,溫嶠這才返回建康,將王敦的謀劃與虛實盡數稟告給晉明帝,並和大臣庚亮等共同計劃征討王敦。

直到此時,王敦才明白過來,不過為時已晚,失敗在所難免。之後,溫嶠又與東晉名將陶侃一起平定了軍閥蘇峻的叛亂,為東晉政權立了大功,他的政治才能和謀略絲毫不在謝安之下。

可惜,英雄氣短,常使人涕淚沾襟。不久,溫嶠就因為拔牙中風去世,年僅42歲。“江州士庶聞之,莫不相顧而泣。”可見溫嶠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四)溫嶠給人的啟示

溫嶠生活中很隨意,給人感覺是個性情中人,大大咧咧、任情縱意,做事不講規矩,但實際上卻是做什麼事都心有謀略、講究對策。因此,每逢朝廷有大事,都能挺然而出、慨然擔當。在晉朝政權更替的危難時刻,他沒有迴避、沒有退縮,在社稷大統面前,更是置身事內,立場鮮明,敢於亮劍。

他做事講求藝術,不蠻幹傻幹,妥善處理各種關係,頗受各種勢力的青睞。在當時王敦手握重兵,威脅朝廷的危難之時,他撇開個人安危,委曲求全、伺機尋求對策,直至傾其全力、力挽狂瀾。

在親情牽絆面前,他堅持申明大義、揮劍斷袍,母親亡故,也未能回鄉奔喪。這是他心頭永遠的遺憾,卻用大義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這樣一位幹工作有勇有謀、敢於擔當,生活中隨意任性、性情活潑的官員,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不正是眾多仁人志士們追求的一種功德境界嗎?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作者簡介】喬永勝,太原作協會員,致力於用現代視角檢視歷史人物,更多還原人性的寫作。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