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嬴政得知世界格局,會有什麼可能發生?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使得秦始皇明白秦朝當時的版圖和世界的格局,世界格局很可能有了很大改變。秦朝的版圖就不止於當時的340萬左右平方公里(全盛疆域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秦朝的郡縣也不止於48個。秦朝百萬精銳也就不會因為沒有戰爭導致部分戰士解散回家,而是靠著商鞅變法的下的“軍功爵制”,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秦朝的版圖也不斷向外延伸。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第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國家,但是其版圖在中原大地上,對比後續朝代的版圖並不大,甚至算小的,就拿秦朝之後的漢朝,版圖都有超過600百萬平方公里,而秦朝的版圖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雖然漢朝的版圖比秦朝的版圖大,並不代表漢朝的實力強,相信秦王政還健在的時候,劉邦面對秦國時期的百萬精銳也要顫抖,西楚霸王項羽也不敢叫囂。

在先秦時期之前的古人對於華夏大地的瞭解並不是很多,主活動區域就是黃河流域一帶,比如夏商周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古人對中原大地也並沒有完全的瞭解,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其版圖也有限。要是始皇帝知道了地球是什麼樣後,明白了世界秦朝的疆域和世界的格局,那麼秦朝的版圖很可能不至於此。

那麼秦始皇會不會進行向外擴張呢?這點是很關鍵的,因為始皇帝要是不對外進行戰爭,那麼秦朝的疆域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紫陌認為始皇帝是會對發動戰爭的,秦始皇在吞併六國,建立秦朝後並沒有停止了戰爭。

秦始皇在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用了十年時間,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初步統一大業,建立了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秦始皇在統一中原後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在秦朝建立三年後,就開始對南方百越發動了戰爭,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分五路大軍向兩廣地區推進,戰爭持續了三年,將百越各部落折服,使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秦朝建立7年後,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始皇帝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因之前秦始皇在忙於統一中原各國,無暇顧忌北方的匈奴。在秦朝建立9年後,開始開發北疆,鼓勵民眾移居邊地,秦始皇還對西南的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進行溝通,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秦朝在統一後並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可見秦始皇對於開疆拓土是有著一定的興趣。

秦始皇從小在趙國經歷一些屈辱,相信讓嬴政從小變得隱忍,有了一顆圖強的心,只有強大才不用當“質子”,遭受他國的冷遇。嬴政9歲回國,13歲繼承王位,20多歲親政,便開始著手統一六國、建功立業、開拓疆土和永無窮盡的征服。要是當天下統一、海內平定、敵人、對手和對立面逐漸消失,始皇帝的生命就變成了一個“空殼”,顯得毫無意義。

秦始皇是一個不甘寂寞之輩,他不能容忍停止、寂靜,不能讓生命的虛度、空耗,從秦始皇統一中原,建立秦朝後,不斷的進行巡遊,巡視天下,也能看出一二,一方面加強統治,震懾民間,彰顯唯我獨尊,和皇帝的尊嚴。同樣也是為了尋找長生之法。

始皇帝對求老生的事情,也是為眾人皆知,家喻戶曉,秦始皇在統治後期迷戀長生不死之術,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秦始皇就是為了長生也要不斷開疆拓土,對外征戰。並且我們也知道秦國推崇的是法家思想,不斷征戰是法家理念的內在需求,透過攻打敵國來不斷使得自己變強。相信秦始皇在得知世界格局後,會開疆拓土,繼續自己的永無窮盡的征服。

地球上的海域面積至今我們也未完全探索明白,秦朝擴張海域領土就不打算了,在地球上的陸地部分有七個大洲,南極洲是物資貧瘠沒啥利用價值,也沒什麼人煙,關鍵和各大洲隔著的海域距離較遠,而秦朝的航海技術也不足,南極洲很長一段時間是無法圖謀,或許有明朝的航海技術,還能有一定的奢望,對於大洋洲還能做一定的謀劃,不過秦朝的航海技術,大洋洲也不現實。

其它幾個大陸還是可以圖謀的,秦朝是在亞洲的東部,在往東都是海域了,無法擴張,只能往東北方向進行開拓,其次就是向北向南向西擴張,而秦朝的第一步就是將亞洲大部分割槽域拿下,這點還是很大可能做到的,亞洲的人口是全世界最多的一個洲,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今,同樣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洲,秦朝發動戰爭是有利可圖。

之後就是歐洲了,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是相連的,便於秦軍的開拔,而亞洲和非洲不相連,隔著蘇伊士運河和紅海,歐洲和非洲隔著地中海,紅海的最窄處也有30千米,不過這點距離秦軍還是有能力克服的,而蘇伊士運河只有區區幾百米,這點是有利於秦軍攻進非洲大陸的。地中海的最窄處是14千米左右,也是比較容易,不過是在西邊,鑑於距離還是從蘇伊士海峽進入非洲大陸比較省時省力,也便於行動。

亞洲的東北部和北美洲隔著白令海峽,白令海峽最窄處寬35千米,86千米是最寬處的寬度。對於秦軍來說有困難,秦始皇硬要攻打北美洲也能做到,而歐洲和北美隔著大西洋,要說最近的就是北美洲的格陵蘭和歐洲的冰島,兩地之間的距離最近,隔著丹麥海峽,鑑於丹麥海峽的寬度,秦軍還是從亞洲東北方向的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合適的多。

然後就是南美洲了,北美洲和南美洲相隔的是巴拿馬運河,相隔數百米,只要秦軍征服了北美洲,南美洲也不是問題。那麼秦軍能擴張的大陸就是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比較實際的就是亞非歐大陸。那麼秦朝時期有實力攻伐當時的其它幾個大陸嗎?我們先了解一些秦軍的實力,再看當時其它幾個大陸的國家或者原住民在幹什麼,秦軍是否有能力打敗其它大陸的國家。

秦朝的軍事可以說是非常強大,在商鞅變法中,“軍功爵制”下的秦軍就是一個“戰爭機器”,秦國普通的百姓也都是準軍士,因為在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下鼓勵發展生產力,生產力富足後發展軍事,然後對外發動戰爭,吞併其它的諸侯國,發動戰爭就需要大量的軍隊,戰爭中就面臨了戰死的情況。隨著戰爭的持續擴張就需要補充新的兵力來維持戰爭。

但是新補充計程車兵戰鬥力較低的,和經常參加實戰計程車兵是無法比擬的,這樣的情況是不利於秦國向其它諸侯國持續發動戰爭的。而為此的結果就是秦國的普通百姓在平時也會參加一些軍事訓練,不過是百姓中的適齡男丁,只要是秦國的壯丁基本都會參加一些軍士訓練,秦國的尚武精神是蔚然成風。

秦人為了在戰場殺敵獲取軍功和不被敵人殺死,民間軍事訓練是十分普遍,並且秦國的官方也會派遣一些有軍事才能將領對百姓進行軍事培訓。在秦軍需要補充兵員的時候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充,並且補充的還是有一定軍事素養的準軍士,大大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也為此讓秦國有了一支所向披靡的百萬秦國精銳。

加上秦國百姓參軍是可以獲得一定的土地,因為秦國與戰國時期的其它一些國家不同,

秦國的平民是沒有私有的土地,並且土地不允許買賣和世襲,是採取國家分配製度“平民授田”。

並且商鞅變法時規定:“為田開阡陌,而賦稅平。”這句話實際上是讓國家收回土地,然後在全國範圍內重新分配。

那麼在秦國的百姓要想富貴,而那時的富貴就得要實質性的土地,而土地是需要國家進行分配,獲得土地的途徑在商鞅變法的“軍功爵制”就有明確的規定,透過軍功來獲得土地。

商鞅變法下有二十級的軍功爵位,是為了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一級是公士,及時最普通的公士都可享有歲俸約五十石,同時另有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

商鞅變法規定: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為軍中精銳前鋒)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

斬殺一個敵人的精銳先鋒就可獲得一個最低階的爵位,但實際中斬殺並不容易,但只要成功,生活上就基本無憂了,而且斬殺的敵人首級越多,爵位就越高,最高等級的“徹侯”可以歲俸1000石糧食,田地、住宅根據授予的封地計算,就按照排十九關內侯,都有田95頃、宅95處,那麼最高級別的徹候的田地和住宅是會超過百處的。還可以獲得“金印紫綬”(黃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綬帶,就是腰帶),為代表其尊貴。

並且商鞅還規定了,凡是從軍者不論出身,只以所立軍功的大小為唯一標準。制度還規定一人獲軍功全家受益,若父親戰死沙場他未來得及接受的功勞還可以記在他的兒子身上。秦國的皇室貴族一樣也要遵循這一制度,並且宗室規定未立軍功者不得爵位、不入祖籍。秦國在商鞅變法完全變為了一個為戰爭而生的國家,秦國就是一個“戰爭機器”。

秦國的平民在成年時,官府會分配田地,在戰時都是軍人,秦國是舉國皆兵,在平時不打仗就種田,但一打仗就要按名冊動員加入軍隊開拔前線,秦國的百姓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變的富有,成為貴族只有一條路,就是參軍,獲取戰功。這樣的秦國軍民是全民皆兵,並且有“軍功爵制”的刺激,秦國軍隊戰鬥力可見一般,這樣下的秦國,有什麼國家不能打敗的。

秦軍的實力不可否認的強大,那麼當時世界其它大陸在幹什麼呢?

首先說到歐洲,秦始皇在建立秦朝的前100多年,西方的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馬其頓王國,其領土面積是當時最大的國家,比戰國時期的七國領土還要多。馬其頓王國在亞歷山大統治時期不斷擴張,先後佔領了埃及全境,吞併波斯帝國,大軍直達印度河流域。

亞歷山大登機做國王時有一支3。5萬人的部隊,3萬騎兵和5000步兵,不過這是精銳。馬其頓王國共計有三十個軍區,根據拜占庭軍區制度平均約有三千到五千人不等,馬其頓王國可動用兵力有十萬以上。在馬其頓王國最強大時,包括聽從帝國指揮的波斯士兵,埃及士兵,印度士兵在內,應該有20萬左右,不過和秦朝百萬精銳相差甚多。

亞歷山大軍隊的主力是馬其頓弓箭手、標槍兵、克里特輕裝步兵和色雷斯士兵,主要的攻擊力是騎兵。如果騎兵的衝擊未決勝負,就要靠步兵的方陣,也就是著名的馬其頓方陣。

在原始的記載中,馬其頓方陣通常由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還有其它的2000餘名輕裝盾兵,輔助兵個騎兵團各1000餘名,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約32000人。敵人只要被盯上,立馬就會被撕開一個缺口,給敵人造成致命的打擊,在古代時期非常具有殺傷力。

那麼馬其頓方陣好秦軍如果作戰,誰會失敗呢?紫陌認為是亞歷山大部隊了,首先秦軍的戰鬥力強悍的一塌糊塗,上陣殺敵和自身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而馬其頓方陣需要齊心合力,如果被開啟缺口,就容易崩潰,並且只攻其兩翼或背面,就能將其置於死地。馬其頓長矛兵的長矛最短的是2米,最長的7米,以4米左右長矛居多,要是被衝破,面對刀劍兵估計只有被屠戮的份。

不僅如此,馬其頓方陣在對付密集箭陣的能力弱,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而秦軍的戰鬥力沒得說,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就殺了趙軍40萬,可見秦軍的實力。並且秦軍在統一六國後,就和北方的遊牧民族展開了大量的戰鬥,這就為對付馬其頓方陣的騎兵奠定了基礎。

並且秦國的秦弩更是威力巨大,即使普通的射程都有100米左右,根據漢朝初期三石弩約射189米,四石弩射252米,十石弩的射程可達600米以上,並且還不是比十石弩更強大黃參連弩。由此,有專家指出,秦弩的最大射程,應該也會超過600米!而且秦弩弩箭的箭頭是一般都是三稜錐體,青銅所制,銳利非常,破甲力、穿透力堪稱一絕。並且秦弩一般是連發,專門對付密集型的人海戰術,而馬其頓方陣可見是有來無回。

可見當時歐洲最強的馬其頓王國也不是秦國的對手,如果秦始皇要攻打歐洲,很可能馬其頓王國就被覆滅了,不過秦始皇時期歐洲的亞歷山大已經病死100多年了,各地又陷入戰爭中,歐洲此時只有威名赫赫的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共和國全勝時期有大概30左右的軍團,標準人數在5000到6000左右,算上各種其它輔佐兵力1萬左右,大概有30萬到35萬的兵力。之後才有了羅馬帝國。不過面對秦軍,羅馬共和國可能不復存在,或淪為附屬。

在秦軍進軍西方歐洲的時候,中亞大陸上一些國家也無法倖存,比如在公元初建立的貴霜帝國很可能就建立不起來,貴霜帝國是遊牧於我國西北的大月氏人遭到匈奴的打擊而西遷建立的國家,在當時還沒有,要是秦始皇進軍歐洲,那麼貴霜帝國很大可能就無法建立。

還有絲綢路上的安息帝國,也稱為帕提亞帝國很可能也就覆滅了,當時漢朝都比安息帝國實力強勁,何況秦國的百萬大軍呢,只需要蒙恬的30萬大軍就可消滅安息帝國,

在《史記》中記載,中國使節在公元前二世紀末到訪安息帝國時,有20000名安息騎兵為使節開路,雖然只是安息帝國的一部分,但是對於安息帝國的人口來說(在米特里達梯一世統治末年人口580萬人),安息帝國的兵力也無法和秦軍相比。

雖然之後安息帝國取代了馬其頓帝國,但是馬其頓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就被分割了,實力無法和全勝時期比擬。秦始皇如果進軍歐洲,秦軍那是一路向西打,可能就沒有什麼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了,甚至都沒有今天的英語了。

當時的亞洲北部大地上還是一片荒蕪,屬於原始社會,都是一群未開化的野蠻人,北邊是維京人,西邊是斯拉夫人,東邊是匈奴的地盤。這對於秦軍的征服沒有什麼難度。這個時候的北美大陸也是如此,印第安人其樂融融,安居樂業,還是氏族社會,部落形式。南美洲的前印加文明開始發展(安第斯山脈高原的印加人創造的印加文化)國家形式逐漸出現。可以說亞洲北部和美洲對秦軍沒有什麼威脅。

此時亞洲南部迎來了一個統一的王朝——孔雀王朝,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勢力,畢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在位時,孔雀王朝有3萬騎兵、60萬步兵、9000頭戰象。而非洲處於迦太基時代,此時戰爭頻繁。古埃及早已隕落,亞歷山大和羅馬把古埃及領土侵佔了,而彼時的北非是屬於迦太基的時代,當時羅馬和迦太基正在大戰,進行第二次布匿戰爭,雙方軍隊大概投入70萬,但是並不是一場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戰役,而是耗時十多年,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的戰役總和,單次巔峰兵力12萬左右。

那麼此時可見有實力只有非洲迦太基時代和歐洲的馬其頓王國和羅馬共和國,其次就是安息帝國,其它亞洲北部、東北部、美洲對秦軍幾乎沒有什麼威脅,但是非洲和歐洲的國家也無法和秦軍媲美,要是秦始皇有了地球儀,知道了世界的格局,進行對外擴張,或許無法統治五個大洲,但是建立一個跨域亞非歐的王朝還是很有可能的,亞歷山大就建立了一個跨越亞非歐三大洲的王國。

馬其頓王國的疆域東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義大利,北從中亞細亞、裡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秦始皇要是對外擴張,建立的王朝版圖起碼要比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疆域最遼闊的國家——蒙古帝國的疆域要大。

蒙古汗國的版圖超過24000000萬平方公里,而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以總數才30多萬人的軍隊,在50多年的東討西伐、南征北戰中,先後滅了40多個國家,征服了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超過千萬,征服各民族人口總數達六億之多,穩定時期版圖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公里,版圖最大時期面積超過4500萬平方公里。而

蒙古國只有30萬左右的軍隊,而秦國在滅六國的時候就有百萬精銳,如果將六國的後人同化後,秦朝的軍隊只會更多。

秦朝對外發動戰爭,也能維護國家的統治,我們也知道秦朝建立後並不是多麼穩定,從秦始皇經常巡遊天下也能看出,秦朝剛剛建立,各國人們並不能完美的相融在一起,而對外戰爭就是一個宣洩口,一可以轉移內部矛盾,將民眾的仇恨投射在敵人身上;二可以透過打仗立功,滿足百姓的成長需要;三可以以戰養戰,用打仗獲得的敵人資源供養軍人,減輕政府壓力;四可以開疆拓土。

秦王朝在統一六國後不斷對外作戰,也是為了傾瀉國內的力量,不間斷設定一個敵人,促進內部的團結與發展,而商鞅變法下的秦國是一個“戰爭機器”,只有透過戰爭秦國才能不斷強大,而秦國是全民皆兵的狀態,如果沒有戰爭,一些部隊就只能解散,繼續回家種地,最終因為秦朝的暴政,導致農民起義,這些都是準兵力,有一定的軍事素養,所以秦朝在覆滅時的軍隊還打不過農民起義,因為農民並不是普通的農民。

並且秦朝推崇的法家思想比較適合國家發展變強,並不怎麼適合治理國家,而秦國在變法下儼然就是“戰爭機器”,商鞅變法下的“軍功爵制”雖然是秦國軍事強大的助推劑,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導致秦朝短短几年之內就被推翻,因為秦朝沒有相應的戰爭,軍隊又需要開銷,為了減少開銷只能讓軍士解散回家,而秦始皇南征百越的軍隊只有少數的正規軍,大多都是囚徒和一些六國的百姓。

秦國成為秦朝後,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只要將制度進行改革才能長久生存,要不然只有不斷的對外發動戰爭,讓秦國這個“戰爭機器”可以維持運轉,獲取敵國的財富,滿足戰爭是“盈利”的狀態,如果對一些貧瘠之地發動戰爭不會帶來什麼利益,只是負消耗,比如南征百越就沒有什麼戰爭帶來的正比利益,秦朝只有持續作戰,才能將內在的矛盾轉移在敵人身上,不僅可以穩定政治,還能不斷變強。

軍士也能透過不斷上陣殺敵獲得軍功,從而成為貴族,商鞅將秦國變成“戰爭機器”,透過以戰養戰,不斷強大。如果秦這個“戰爭機器”統一六國後的10年裡成功改革轉型,也不至於在秦二世就亡。

如果秦始皇知道了世界格局,秦朝就可以不斷變強,稱霸亞歐非三大陸,打造一個超級王朝。想象一下整個中華大地處處是威嚴的黑旗軍,戰馬嘶鳴,旌旗飄揚,秦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各國軍隊肝膽俱碎,秦軍征戰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蕩氣迴腸的一段歷史。

大家認為秦始皇知道世界格局會怎麼做,秦朝的結果會是什麼樣的?下方留言交流。以上僅為紫陌個人看法,碼字到太晚了,就草草結尾了。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援。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