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宋太宗真的是“北宋最大的敗家子”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軍事帥哥

提到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很多歷史發燒友對他的評價是“搖頭”。宋太宗在高粱河戰敗後坐驢車逃命這件事更是成為了不少歷史票友眼中的“笑料”。那麼,宋太宗真的是“北宋最大的敗家子”嗎?除了在軍事指揮上缺點很多,宋太宗為宋朝歷史的發展有沒有正面的貢獻呢?我們該如何站在一個儘量客觀的視角評價宋太宗的功過得失?

一、糟點多多的軍事指揮

說實話,宋太宗真心不適合指揮打仗,他的軍事才能比他的哥哥趙匡胤差遠了。兩人的軍事能力差距,那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公元970年,宋軍和遼軍在遂城發生衝突。當時,趙匡胤帶領的宋軍僅有3000人,而遼軍兵力高達60000人。可令遼景宗怎麼也想不到的是,趙匡胤帶領3000宋軍打敗了60000遼軍。太祖的軍事指揮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如果宋太祖多活10年,北宋有可能就恢復晚唐時期的版圖了。

可是,上天並不眷顧宋太祖。公元976年,一代英主趙匡胤突然去世,他的弟弟趙光義坐上了龍椅,這就是被後人稱為“高粱河車神”的宋太宗。

這位皇帝初登基時,戰場上真露了把臉,978年收拾了奄奄一息的北漢,然後就信心爆棚,不顧剛打完北漢師老兵疲,非要一鼓作氣收復幽雲十六州,以完成哥哥未竟的事業。

北漢戰爭結束後還不到10天,趙光義就帶領宋軍繼續北上。面對以逸待勞的遼軍精銳部隊,宋軍衝上去就是對遼軍一頓狠揍。在幽州戰役的第一回合,遼軍損失慘重,被宋軍俘虜的官兵高達500多人。

從以上的這些戰鬥我們就能看出,宋軍的實力並不差。只要宋軍按照趙匡胤遺留下的既定戰術和遼軍開打,收復幽雲十六州指日可待。

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光義的北伐失敗了。不僅失敗,還是連續兩次失敗。第一次,宋軍在高粱河之戰中大敗而歸,身中兩箭的宋太宗無法騎馬,只能坐驢車逃命。第二次,宋軍出動20萬大軍進攻遼軍,但由於非常坑爹的文官監軍制度阻礙一線將領的正常指揮,一盤能打勝的好棋被宋太宗硬生生的打成了爛棋。

更可怕的是,在第二次北伐時期,宋太宗給前線將領畫陣圖,要求所有將領透過陣圖按部就班的打。可話又說回來了,前線的戰事千變萬化,依靠陣圖遙控指揮宋軍一線部隊,這趙光義的做法豈不和趙構一樣,都是紙上談兵嗎?幸好,在滿城戰役中,宋軍名將李繼隆頂住壓力,堅決不按照陣圖打,最後打敗了遼軍。

對於宋太宗透過陣圖遙控指揮前線將領這件事,名臣田錫就向皇帝建議“現在抵禦敵人的進攻,應該以選擇將帥為先。選出將帥後,就將軍權交給將帥,讓他全面去負責。沒有必要給他陣圖,也沒必要授予他方案,讓將帥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沒有不成功的。”遺憾的是,對於這種合理的建議,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宋太宗並沒有採納。

所以,宋太宗在軍事指揮上真的很“敗家”。兩次北伐失敗最直接的後果是:宋軍對遼從進攻態勢全面轉入防守態勢。不知道趙匡胤在陰間聽到自己弟弟瞎折騰自己親手帶出來的大宋禁軍,會不會在閻王爺那裡告趙光義。

二、宋太宗的“水長城”

那麼,宋太宗在軍事領域真的是一無是處嗎?並非如此。進攻作戰不怎麼地,宋太宗的防守作戰可堪稱一絕。北宋的“水長城”就是宋太宗防禦有加的最直接證明。

兩次北伐失敗,宋軍從攻勢全面轉入守勢,但是,防禦遼軍的事情還得做。宋琪的建議沒法用,這該怎麼辦呢?

在關鍵時刻,一個叫何承炬的大臣向宋太宗建議:從今天河北省滿城縣到泥姑海口,將沿線大清河等支流和30多條窪澱連起來,形成一條綿延450多公里的水上防線。在這條水上防線的基礎上,再次不斷地開挖河道,讓窪澱和湖泊連城彼此聯通的水上網路,這就是水上長城。

這個建議,看似腦洞清奇,其實無比靠譜,如果能做到,北宋不但能構築天然防線,還能依託河道開發農田,補充戰爭資源。當然,工程量也十分巨大,難度也極大。

但打仗外行的宋太宗,辦這事兒卻真不含糊:當場動用了一萬八千軍隊開工,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經過快速施工,北宋建立起了長達上千裡,綿延7座軍州的水長城工程。共經過19條河流,30個澱泊,河流上還有100條船隻往來預警。宋軍防守河北的軍費開支被大大節省了。根據正史記載,水長城修好後的公元988年到995年這幾年間,遼軍向宋軍發動5次進攻,宋軍依託水長城抵抗五戰三勝。

水長城的成功,證明了宋太宗自身所具有的戰略眼光和執行能力。這一能力讓宋太宗做個參謀或樞密使還是非常優秀的,但宋太宗要成為優秀的帝王,其戰略眼光還得再看得更高一些。

三、優秀的文治

宋太宗在軍事上差強人意,但他在文治上的亮點是相當多的。除了歷史票友們津津樂道的《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這兩本大書,宋太宗在文治方面為北宋做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

第一,改革言路。或許是受到了唐太宗“從善如流”的鼓舞,宋太宗決心像唐太宗那樣作一名從善如流,勵精圖治的帝王。在這一思維的驅使下,宋太宗對中央的諫官機構進行了改革。988年2月,宋太宗將諫官的名字做了改動,將左右補闕改名為左右司諫,左右拾遺改為左右正言,並鼓勵諫官犯言直諫。在宋太宗的鼓勵下,北宋湧現出了像寇準田錫那樣的直言官員。如果放在其他年代,寇準田錫那樣的官員有可能就掉腦袋了。但活在宋太宗時期,太宗就從制度上保證了他們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第二,改革登聞鼓制度。登聞鼓制度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民間傳遞社會民情的重要通道。公元984年,太宗下詔對唐代的登聞鼓院制度進行改革。親自審理登聞鼓案件。有一次,一個叫孫崇望的基層官員敲打登聞鼓,控告曹翰搜刮民脂民膏,危害一方。宋太宗親自接見了曹翰,當得知曹翰的貪婪激起民憤之後,宋太宗就開會與百官商議,最後下詔:削掉曹翰的出爵位,曹翰所侵佔的土地予以沒收。

還有一次,禮部侍郎宋白主管貢院的科舉考試,只錄取28名進士,其他各科100多人。當榜單貼出去以後,人們議論紛紛:宋白主持的考試不公平。有人向登聞鼓院敲鼓,請求皇帝討回公道。宋太宗知道情況後親自下令進行再次考試,最後錄取了700多人。如果沒有皇帝的過問和登聞鼓制度,這幾百名苦讀十年的考生肯定就名落孫山了。

第三,改革科舉制度。宋太宗採取兩項措施改革科舉:首先,擴大錄取名額。其次,考試殿試採用糊名制度。這一制度將考生的姓名等資訊封鎖起來,避免考官閱卷時打人情分,進而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糊名制度對中國科舉考試影響深遠。

四、嚴厲打擊腐敗

和哥哥趙匡胤一樣,宋太宗是一位非常痛恨腐敗的皇帝。976年登基之後,宋太宗就採用各種手段壓力打擊腐敗。公元978年和985年,宋太宗就曾兩次下詔,強調對貪腐官員革職後一律不得再用。宋太宗反腐敗有多嚴厲呢?比如,宋太祖王皇后的哥哥王繼勳,在地方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甚至斬殺奴婢為食,嚇得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趙光義親自下詔,將王繼勳斬首示眾,百姓拍手稱快。官員盧佩受賄錢190貫,宦官馮彥琛倒賣磚瓦木料,最後都被斬首。

總而言之,宋太宗軍事上差強人意,和他的哥哥宋太祖相差很大。但修建水長城這件事又能體現出宋太宗的戰略眼光。宋太宗在文治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的採訪使制度,改革言路和舉報制度維持了北宋100多年的穩定。宋太宗在反腐敗方面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因此,宋太宗的功績無法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列,但他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將宋太宗和北宋帝王宋徽宗宋欽宗這些昏君並列,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參考資料:黃如一《鐵血強宋》、聶兆華,鍾立恆《宋太宗大傳》、高恩澤《北宋時期的水長城考略》

拓展閱讀:

李世民為奪皇位而誅殺太子、齊王,卻為何放過了唐高祖李淵?

靖康之恥爆發時,楊家將怎麼不出來救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