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清朝時期,“格格”和“公主”有啥區別?都是做女兒的,差距不小

引言

現代有關清代的影視劇中,涉及皇帝后代的稱謂時,一般男性稱之阿哥,女性則稱之格格。但事實上,清朝亦有公主的稱呼,如此一來,二者似乎有所衝突。那麼,清朝皇帝的女兒究竟是如何稱呼的呢?

01

自後金時期開始,滿族的貴族親王(貝勒)及國君(大汗)的女兒稱之為“格格”。這個稱呼本身其實並無其他含義,在滿語中意為“小姐”,對於女性的一種稱謂。與漢族的公侯伯子男不同的是,格格一稱並無定製,其更像是漢族人名中的“字”,僅為便於稱呼。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其名並無記載。

到了清朝時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決定沿用明朝制度,相應的格格一稱也改為公主。自此之後,清朝皇帝的女兒便稱之為公主。但清朝的公主並不像格格一般只是稱謂,其更類似爵位的等級。最正統的公主,即皇后嫡出之女統稱為“固倫公主”,這裡的“固倫”在滿語中意為天下,取天之公主之意。等級稍低的皇妃所生之女或是皇后的養女則稱之“和碩公主”。因此,在清朝稱公主的,基本都是皇帝的子嗣。

這樣看來,清朝並不是完全沿用明朝的稱謂,而是將明朝的稱謂與滿族的稱謂融合一起。如此頗有漢族的和文化,即相容並濟、海納百川的風采。自然,清朝雖為滿族統治,卻也或多或少的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成為外族與中華文明相互包容的真實寫照。

02

雖然清朝將格格的稱謂變更為公主,但並未捨棄格格的稱呼。之前提到過,滿族最初對格格的稱呼並不只是帝胄後裔,親王貴族之女亦可稱之格格。皇太極改革制度之後,只將皇帝所生之女的格格稱呼改為公主,並未溯及皇宮外。因此,格格便成為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

到了順治十七年(1660年),格格的稱謂規範化,分五個等級。親王之女為一等,稱“和碩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為二等,稱“多羅格格”;多羅貝勒之女雖為三等,亦稱“多羅格格”;固山貝子之女為四等,稱“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為五等,只稱“格格”。另外,公以下爵位之女,皆稱“宗女”。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被迫中止。

當然也有個例,康熙年間,內務府報告中曾將非以上身份的蘇麻喇姑稱為“蘇麻喇額涅格格”。因其曾在康熙帝幼年時撫養過他,故為敬其而稱之格格。還有沒有正式封號的貴族,也可以稱其女為格格。而親王貴族的低階妾有時也稱之格格。總而言之,在清朝的“格格”一詞泛用性相當廣。除公主外,其餘或有權或有勢之女一般都以格格稱之,以示尊貴。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格格公主等概念似乎離我們很遠。但歷史上最後一位格格,一直活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這位格格名叫金志堅,出生於清朝末年,是當時醇親王府的七格格,與溥儀還是兄妹關係。然而格格的身份在辛亥革命之後並沒有給她帶來任何優待,甚至當時的人們還會因她的身份排擠她。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在經歷周圍人的各種對待後。她不僅沒有被打倒,反而變得更加堅強,並很快地適應了自己的新身份,融入到社會之中,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教師。最後還與一名男教師結為連理,共同教書育人。

2004年,金志堅因病逝世,享年83歲。要知道,清朝的格格與公主們在封建制度的種種束縛下,壽命並不長。但作為最後一位格格,金志堅卻能盡享天倫之樂。雖沒有王府中的衣食無憂,鐘鳴鼎食的生活,但時間能證明一切,舊社會中即便處於最上層,他們中大多數仍不可善終,這對現代嚮往皇宮生活的人來說,實在要三思而後行了。

結語

這麼一來,其實清朝皇室之女一般是稱公主的。然現代人似乎大多認為清朝公主是稱為“格格”的,相關影視作品中,也有類似設定。當然這僅僅是人們對清朝的固有印象,其實清朝的第二代皇帝就將皇帝之女稱為公主了。但格格這一稱呼在民間的影響相當之大,在資訊閉塞的古人眼裡,王公貴族等上流社會之女都稱格格,皇帝之女應當也是如此。久而久之,格格的稱謂自然深入人心,這或許是人們會認錯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