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是誰在滋養網際網路"牛皮癬"?

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微信中開啟好友發來的連結,或者是在手機瀏覽器中想看看資訊,看不了幾行資訊,就看到提示“更多內容,請在某某App中檢視”,官方的理由是為了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好”。

雖然部分連結支援點開摺疊線繼續閱讀,但大部分連結都會讓手機強制跳轉到某應用的下載頁面,甚者還會直接在不經過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在後臺下載,嚴重影響到消費者的閱讀體驗和合法權益。

不過就在近日,工信部資訊通訊管理局針對此事召開會議,要求各大APP在使用者瀏覽頁面內容時,未經使用者同意或主動選擇,不得自動或強制下載App;推薦下載App時,應同步提供明顯的“取消”選項。

此外不得要求使用者不下載App就不給看,或者不讓看全文以及評論區。同時,不得以摺疊顯示、主動彈窗、頻繁提示、降低體驗等方式強迫、誤導使用者下載、開啟App,或跳轉至應用商店,影響使用者正常瀏覽資訊。

雖然工信部還未公佈該政策何時落地,但可以預見的是,整個網際網路環境會因此得到更加嚴格的把控,我們的閱讀和使用體驗也會隨之上升,這也是所有網友都想要看到的。

強扭的瓜真不甜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需要額外下載APP的行為,畢竟有部分APP內部功能較為複雜,確實需要下載完整的APP才能讓使用者享受到最佳體驗,這一點小雷是可以理解的。

但大多數情況下,開發者都是打著“APP功能更完善”的名義去迫使使用者下載他們的應用,從而讓自己的平臺獲得更多流量,更為重要的是,還有不少APP打著能提供更好體驗的幌子,私自在後臺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並透過大資料統計的方式為使用者畫出一副“畫像”,再高價販賣給其他廣告商,最終實現利益最大化。

此話並非空穴來風,就拿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況為例,當我們在某個平臺搜尋了有關《塞爾達傳說》的相關資訊後,再開啟電商平臺時就會大量推送有關《塞爾達傳說》的一切商品。

甚至你跟同事在私下討論某款商品時,電商平臺或廣告都會給你推送類似的產品,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手機真的很“智慧”,而是因為各款APP暗地裡進行了“交易”,雙方都獲得了想要的東西,受傷的只有我們。

或許在我們看來,不小心被“強制”下載了應用並不會給他們帶來多少流量,畢竟大多數使用者都會在第一時間選擇解除安裝,不過對於那些不怎麼熟悉智慧手機的中老年群體來說,這部分APP很有可能在吃掉手機儲存空間的同時在後臺悄悄地竊取隱私。

而且,不僅是網際網路存在“強制下載APP”的現象,現線上下也普遍存在類似情況。比如一些原本簡單快捷的服務,如今卻需要消費者關注公眾號、下載APP才能實現。有的餐館需要消費者關注餐館公眾號後,才能進行點單、買單等操作。

諸如此類的限制,都給消費者帶來了不便,阻礙了正常的消費行為。

如果你覺得網頁“強制”下載應用不會影響到實際體驗的話,小雷再舉個例子,之前有不少APP開屏廣告偽裝成了手機系統介面或是紅包抽獎,嚴重影響到使用者的判斷。

後來還有部分開屏廣告變本加厲,利用手機內建的陀螺儀來達到“搖一搖”觸發跳轉到第三方APP的條件,各種千奇百怪的“牛皮癬”廣告讓人防不勝防。

無論是平臺也好,還是APP開發者也罷,想要獲取新使用者,就應該秉持網際網路基本的開放精神,將選擇權交給使用者,而不是透過帶有脅迫意味的強制下載手段,讓使用者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嚴重影響使用者體驗。

不管怎麼說,讓使用者暢通地使用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大勢所趨。網際網路平臺其實也應該意識到,“強扭的瓜不甜”,那些被強制下載APP的使用者,反而會對這個平臺產生排斥感,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操作理應不該存在。

這些開發者們與其透過一些莫名其妙的操作來強制使用者下載APP,還不如把這些心思花在APP開發和維護上,只有自己的產品力夠硬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忠誠使用者。

不管是各種各樣的開屏廣告也好,還是強制下載第三方應用也罷,對於我們普通使用者來說,都已經是剝奪選擇權的一種表現。

流氓現象啥時候是個頭?

其實早在2016年,工信部就出臺了《移動智慧終端應用軟體和分發管理》的規定,其中明確宣告APP在沒有經過使用者同意前,不得私自開啟第三方軟體、收集使用者個人資訊以及強行推廣其他平臺等一切會侵害使用者合法權益的行為。

既然上有法律法規制約,下有行業規範,為何“強制下載”至今仍未能有效解決,甚至有愈發猖獗的跡象?

從近年來不斷翻新的“強制下載”案例來看,主管部門並非沒有作為,但往往是暴露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在解決、在規範,與此同時,新生的“變相強制下載”又會迅速“復活,總有一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感覺。

從近年來“強制下載”不斷變化的趨勢可以看出,治理網際網路亂象問題沒有“萬能藥”。

網際網路總在發展、總在變,如果行業監管規範不能及時跟進,問題便會不斷產生。

另外如今APP能夠如此肆無忌憚,也與瀏覽器地位日益下滑有莫大聯絡。在十年前,瀏覽器曾是大部分網友接觸和了解外界的唯一入口,但隨著網路的升級以及流量資費的不斷下滑,各類APP如同雨後春筍般湧出。

APP相比傳統瀏覽器確實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加精準的內容,而且大多數APP還會對移動端終端做出適配和最佳化,更加符合智慧手機的閱讀習慣,種種原因下使得瀏覽器越來越邊緣化,也越來越不受使用者們重視。

如今我們再開啟瀏覽器時,在最重要也是唯一有用的搜尋框下方已被各類短影片、新聞以及各種各樣的廣告資訊所佔滿,不難看出如今的瀏覽器除了承擔起搜尋這一角色外,開發者更希望它能夠將使用者精準分配到各類第三方平臺上,畢竟相比起瀏覽器,APP能夠帶來更加穩定的活躍使用者。於是便出現了各種強制使用者下載第三方APP的場景。

整治不難,但需要時間

回到我們最關心的點,此次工信部頒發的政策能否真正改善我們的網際網路體驗呢?小雷個人認為在短時間內還是難以奏效,畢竟去年年底相關部門就整治過一次開屏廣告,但某些APP整改是假,妄想進一步蠶食使用者權益為真;一方面,在整治行動中有些APP下線掉部分開屏廣告,表現出一種“很聽話”的樣子。但暗地裡又用新技術手段拿出了“搖一搖”來繼續強迫使用者看廣告。

目前,除了主流的遊戲類APP外,其他許多型別的APP基本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將流量以廣告的形式變現,並且這早已成為了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的常態。

手機APP的開屏廣告確實能給APP帶來不菲的廣告收入,但也無疑是飲鴆止渴,短期內是能帶來一定的回報,長遠來看卻讓使用者們怨聲載道,甚至引發使用者解除安裝。

希望這一次,某些廠商是真的吸取到了教訓,而不只是暫時的躲避風頭,等事情過去繼續有恃無恐,屢教不改。

不管怎麼樣,工信部此次操作還是值得我們去肯定的,在如此強烈且頻繁的政策要求下,廠商們自然也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踩雷,或許在未來一兩年內,我們就能看到更加規範更加尊重使用者的APP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