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貴重刀具在戰鬥後產生大的缺口如何處理?直接磨掉還是重新包鋼鍛打?

弘毅為您解答!

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古代刀具的結構。

天工開物中記載,精美的鐵質刀具內部用熟鐵為骨,外部由百鍊鋼包裹,這樣就構成鋼表鐵裡的組合。有了鐵骨架,用力砍劈時,刀具就不容易折斷,效果非常好。但是,在幾千次的磨礪損耗下,即使百鍊鋼也會出現缺口和磨盡鋼漏鐵的情況,更不用說嵌鋼在刃面的普通刀具了,因此對刀具的修復研磨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古代刀具刃體研磨修復技藝主要用兩種方法,貼鋼法與嵌鋼法。

貼鋼法,顧名思義,就是粘在一起。早在漢代,這項技術就已成熟,一般以熟鐵作為兵器基體,在其刃部貼上一條含碳量高的硬鋼,經過錘鍛,使兩者結合牢固。這是製作複合鋼鐵兵器的技術,也被用來修復損壞的兵器。古代貴重的刀具經常使用百鍊鋼作為刀身,小缺口可以磨掉,大缺口就要將一塊高碳鋼與刀身介面處用黃泥粘合,放在火中燒紅,然後不斷捶打,將黃泥渣打掉,黃泥就是連線的媒介。鍛打後,質地不夠堅硬,需要將刀放到清水中淬火,此為健鋼。貼鋼法復原的刀具十分牢固,除非再次燒紅斧砍,否則很難斷開。

嵌鋼法,這種技術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將刀刃嵌入刀體的內部,以達到修復缺口的目的。具體操作,將刀身放入火中燒紅,然後用利斧將刀基體刃部劈開,再將鋼刃插入凹槽中,繼續加熱鍛造,如此結合修復的刀具比貼鋼法更為牢固,也更耐磨。

然而,古代的這種修復只能滿足刀具的正常使用,修復的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比較粗陋,畢竟人力無法做到如機械般那麼精準。恢復有陰刻、浮雕、鏤空、鑲嵌工藝的刀,更是難上加難。

感謝各位的閱讀,歡迎點贊、留言、關注,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