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這個賽道,頂級VC吃肉,二線機構沒湯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 | 張雪,編輯丨張麗娟,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Kevin明顯感覺到,今年中國市場在整個開源基礎軟體投資頻率和金額的一個極大回落。在他看來,截止到現在,基本上沒有看到資料庫領域的大額融資。不管是從估值體系還是從投資人的意願,今年都回到了過去幾年最低的一個水平。

Kevin是一家資料庫公司的創始人,他的公司在今年也宣佈完成了最新一輪融資。

但即便如此,我們發現截止到現在,今年國內資料庫相關領域已經發生了20起融資事件,相比於其他領域,資本依舊活躍。

另一個標誌性事件是,在今年7月,國產資料庫的龍頭達夢資料庫向科創板發起衝刺,估值500億人民幣,不出意外的話,這將是今年科創板最大的IPO之一。

此外,過去十年,資料庫公司融資總額87億,其中一半是在過去兩年內完成的。

大量資本火速湧入,頭部廠商積極IPO,這讓資料庫這樣一個不性感的賽道成為了今年難得的正常賽道之一。

然而,一個殘酷的事實的非一線頭部投資機構已經失去了佈局的時間和機會。

頭部玩家的遊戲

以Zilliz為例,在其最新一輪融資中,領投方為沙特阿美(Aramco Ventures)旗下的多元化成長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同時老股東淡馬錫旗下Pavilion Capital、高瓴創投、五源資本和雲啟資本也持續下注。

再往前,今年獲得3億人民幣的雲原生數倉廠商飛輪科技,資方也只有IDG資本和紅杉中國。

當然,這只是今年的冰山一角。

從近兩年的投資情況來看,以紅杉中國、騰訊為代表出手頻率較高,此外高瓴、經緯、IDG、五源資本、雲啟資本也紛紛出手,完善佈局。至於二線機構,則更多是出現在團購名單中。

具體來看,近兩年,紅杉中國一共投出了四個專案,其中分散式資料庫中介軟體廠商SphereEx連續兩年獲得紅杉種子基金領投注資,同時在資料庫獨角獸廠商PingCAP的E輪數億美元融資中,紅杉中國同樣作為領投方出現在名單上。

另外兩個專案則是紅杉中國捕捉的兩個天使輪,這兩個專案的共同點是天使輪都融了近億元,除了上文提到的飛輪科技,還有時序資料庫廠商天謀科技。從其在資料庫領域的佈局來看,還是延續以往的風格,重點在於覆蓋頭部廠商。

相比於紅杉,騰訊的頻率更高,共出手了六次,且早期專案居多。比如在2021年,騰訊兩次領投圖資料庫廠商創鄰科技,其中一次是與高瓴合作。再比如,騰訊獨家投資了雲原生資料庫拓數派的天使輪,領投了超融合時序資料庫廠商四維縱橫1億元A輪融資。

在這期間,騰訊也參與了兩個專案的B輪以上融資,像是在2021年參與了XSKY星辰天合的F輪融資,融資金額為4億人民幣。在今年5月,騰訊出現在了實時融合資料服務商DataPipeline數見科技B+輪融資的資方名單中。

至於經緯創投,是國內佈局資料庫領域最早的頭部機構之一,其旗下已經有多個數據庫領域的明星專案。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2021年11月的同一天,經緯創投與PingCAP聯合創始人黃東旭共同投了兩個專案,分別是開源資料庫廠商冰塔數科ByteBase和開源資料庫工具拜貝思雲。

對於資料庫領域投資集中在頭部機構的這種情況,To B投資人劉洋認為現在基礎軟體的估值已經到了一個新高度了。當下在基礎軟體行業已經沒有太多的投資機會了。理由很簡單,比如一家資料庫公司在天使輪或者A輪獲得了1億美元的融資,但是投完三年後,他們無法產生與1億美元相對應的收入。

另一位產業投資人Alex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最近一兩年資料庫已經沒有佈局的機會了,一方面創業公司比較多,融資金額比較大,估值存在一定的泡沫。另一方面,從實際的接觸來看,他覺得國內的需求並不足以支撐這麼多玩家入場,頭部公司越來越受追捧,集中化越來越明顯。

根據中國信通院最新資料,2021年全球資料庫廠商有363家,其中中國有116家,佔比32%;而在全球7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中,中國市場只有47億美元,僅佔5。2%。

正如劉洋所說的,在海外,做資料庫產品的創業公司也不在少數,國內公司出海競爭激烈。在國內,核心使用者還是銀行、電力、電信系統,而2G的生意是非常困難且進展緩慢的。

頭部玩家的遊戲

回顧國產資料庫的發展,要追溯到1980年前後。彼時,以學術派為代表的第一代資料庫創業者開始出現。

其中人大金倉、武漢達夢、神州通用與南大通用被稱為四朵金花,他們過去通常聚焦于軍工、政務等封閉領域。

同期,海外的資料庫廠商開始進入中國,並開始攻佔銀行、電信和電力等領域。也正是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Oracle、IBM、微軟為代表的海外廠商在國內壟斷著資料庫市場,甚至在2016年,Oracle、IBM、微軟三家還佔據中國80%的市場份額。

後來,在去IOE的大潮下,在網際網路需求的迸發中,網際網路大廠接過了資料庫的大旗,開始發展國內自研資料庫,從實現自我替代走向了市場。

在這個階段,以阿里雲、騰訊雲、華為云為代表雲廠商逐漸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形成了突圍之勢。緊接著,在雲計算的技術變革中,新老技術迭代為創業公司帶來了進場機會,資料庫行業又迎來了新的洗牌。

一個明顯的訊號是,過去十年,行業裡產生了很多新興的資料庫,比如專門為APP跟網站開發去服務的文件資料庫,解決現實世界中關係發現跟挖掘的,發展勢頭很猛的圖資料庫等等,以至於現在市場上的資料庫種類多達數百款。

對此,一位創業者給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談到在最開始汽車只是具有四個輪子的交通工具,後來又演變成了轎車、貨車、SUV等多個分類,在這些分類下又長出了燃油車、混動、純電等更細的分類。

資料庫也是如此,最開始只是一個管理資料的系統,但隨著需求和技術的演變產生了各種種類的資料庫,並在最近幾年達到了一個爆發的高潮,尤其是海外出現了像snowflake、Databricks這樣成功的佼佼者。

具體到最近,受訪者普遍認為,2020年時,明顯感覺是資料庫在資本市場的熱度上升了,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不管是國內還是全球,熱度都是高漲的。

但很快,到了2021年,中國市場發生了一個較大的變化,以七八月份為分水嶺,中國市場集體陷入了冷靜期,投資者也在反思。

畢竟資料庫行業並不是一個靠燒錢就能堆出成績,壘起市場的。因為他的最終採購方,是技術部門的主管,像是CTO、CIO等,他們是冷靜的決策者,涉及到的採購金額也比較高。

同樣,即便今年整個資本市場環境不好,但還是有些資料庫公司拿到了天使輪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像上一代的市值百億美金的資料庫公司,都是典型的在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發展起來的。

水溫開始變化

我們在上文提到,浩浩蕩蕩的資料庫創業潮,使得很多創業者開始在細分領域找機會。

一位行業觀察者告訴我,隨著社會的進一步分工和對效率的重視,資料庫行業會變得越來越垂直和專業,未來每個垂直賽道都能長出一個小巨頭企業。

與此同時,另一位資料庫創業者李言告訴我,現在很多創業廠商在技術流派上都選擇往融合性上面走,比如湖倉一體、數倉一體等,融合性產品的好處在於將多種資料庫的各種功能融合,為企業帶來了便利。

舉個例子,就好像二十年前出去旅遊要帶相機、錢包、MP3等,而現在你只需要帶一部智慧手機就能搞定。

而這一類創業者中,多以網際網路大廠資料庫團隊成員為主。一位早期投資人告訴我們,最近一兩年,她接觸的從阿里出來做資料庫創業者已經達到兩位數了。

對此,有創業者表示認同,他認為,如果是大廠資料庫團隊出來創業是一個明顯的加分項,對專案成功有很大幫助。我們知道資料庫的投入巨大且週期很長,而能夠做自研資料庫或者二次開發的,只有大廠。

但劉洋也談到,如果創業者想要做類似批流一體的數倉,成本還是挺高的,而且這種產品不是誰都敢說的,畢竟我們主要關注說完之後能不能做出一點東西來,哪怕慢。

“坦白講,因為技術難度大,我知道這個領域的創業者中也有一些渾水摸魚的。”劉洋說。

值得一提的是,資本在當前環境下之所以願意給創業公司持續加碼,其實是基於資料庫公司發展的一個普遍共識,這個共識是資料庫公司從成立到上市,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

這十年中,前三年重點在於產品的打磨與迭代,之後四年是生態的建設,最後三年則是商業化的落地與爆發。

但可惜的是,很多創業公司熬不過前三年。

對於活過三年的公司,Kevin告訴我們,在很多人的認知裡,資料庫是做大客戶市場的行業,但最健康商業模式的營收比例應該是長尾分佈,其中百分之二三十的大客戶貢獻了整個營收的70%~80%,同時,有幾千家小客戶來幫助產品迭代。

當然,大部分創業公司離這種模式還很遠。

水溫開始變化

根據Statista、IDC與Seagate的統計調研, 全球資料量將在2035年達到2142ZB,然而企業運營中的資料僅有32%能被儲存利用,海量資料的湧現和分析能力需求提升, 資料庫儲存量將嚴重不足,未來對資料庫需求迫切性有望顯著提升。

正如前文所說,相比於海外市場,國內的盤子還是小了些,於是開始倒逼創業公司開始去海外找機會。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資料庫企業企業開始佈局全球化,一個細節是,今年開始幾家資料庫公司創始人開始了出國的行程,他們的目的地多是美國、歐洲,或是開拓市場,或是建立總部。

還有一個事實是,相比於國內,海外的資本市場對資料庫行業仍處於高熱情期。

比如,7月份SingleStore獲得了1。16億美元融資,在過去20個月裡該公司已經獲得2。78億美元融資,估值超過了13億美元。

再比如,2021 年,超級獨角獸資料庫公司Databricks 兩輪融資總額為26億美元。

而能夠讓創業公司做出出海的選擇,也與資料庫行業全面擁抱開源分不開。

李言談到,現在做基礎軟體,如果想快速聚攏,不管是使用者流量還是參與者,開源是最低門檻的方式了,這就有點像網際網路就是免費邏輯是一樣的,讓人低門檻來參與,才能把生態做起來。而生態對於基礎軟體來說,是最核心的商業模式。

基於此,我們看到國內幾乎所有第一梯隊的資料庫廠商都選擇了開源,並在運營開源社群方面倍下苦功,很多公司甚至在融資用途中多次明確表示將把資金投入到開源社群的建設。

此前一位在資料庫公司負責開源社群運營的朋友告訴我,開源社群建設是需要資金和技術雙重投入的。

因為運營開源社群不僅要積極記錄和響應開發者提出的意見和需求,還需要透過開發一系列開源工具來提高開發者的熱情。

在最後,受訪者都一致表達了對國內市場的樂觀:

劉洋認為,在新技術層面,國內外的差距並不大,這使得國內資料庫發展與海外擁有最小的時間差。此外,依託開源,國內資料庫行業最可能誕生出世界級的平臺型公司。

此外,凱聯資本管理合夥人沈文春談到,最近我們在看一個數據庫專案,從整個行業來講,不管從人才儲備、技術,還是創業公司整個發展的階段,國內已經到了接近爆發期,但還是需要加速劑。我們認為在未來幾年,這個行業會有非常快速的增長,也會有像美國一樣走出來的上市公司。

在李言看來,雖然國內市場的需求還沒有完全爆發,但在這個時間差,正好給了創業公司打磨產品,磨鍊內功的機會,以便在當國內市場爆發時,能夠迅速崛起。

從橫向來看,國內資料庫行業雖然起步晚,但步子大,發展快,海外的模式也印證了國產資料庫機會的存在。

從縱向看,資料庫的需求的正向增長是不可逆的,肥沃的土壤給創業公司創造了機會,我們都共同期盼著國產資料庫行業迎來百億美元市值企業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