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13700K都能打12900K了?13700K評測

作者:Dior

前言

一個月前,Intel的第13代酷睿正式發售。從紙面上看,藍廠這回算是把牙膏管給擠爆了。13代相比12代,在能效核心數量翻倍、L2快取暴增的同時,頻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不過,13代的工藝製程,與12代和11代移動端一樣,都是“intel7”,即intel 10nm+++;效能核心架構的名字雖然從Golden Cove變成了Raptor Cove,但是除了快取容量提升之外沒有什麼大的變動,同時能效核心和12代一樣,名字都是Gracemont。那這麼說,13代酷睿的牙膏到底是擠了“一”點點,還是“億”點點呢?這篇文章就來帶大家一探究竟。

13代和12代同定位CPU之間的核心規格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即使說薄紗會看的很爽,但那樣對比其實沒什麼太大的意義。我們手上有一顆i7-13700K和一顆i9-12900K,這兩顆CPU的核心規格恰好相同,並且i7的價格接受的人會多一些,所以我們本期影片就來對比一下新i7和老i9,看看暴揍老大哥的場面會不會出現。

簡單介紹一下測試平臺。主機板是來自ROG的Z790 Hero,它配備了20+1相的供電規格,搭配振華1000W LEAEDX電源,對付13700K簡直不要太輕鬆。記憶體我們使用的是七彩虹的CVN捍衛者系列,頻率6000,時序CL36。顯示卡就隨手掏了一塊3070Ti,普普通通亮機卡,跑1080p遊戲不造成瓶頸就行。散熱則是我們的老朋友——配備了九把3000轉貓頭鷹工業扇的1080冷排分體水。

理論測試

我們進入實測環節,首先是常規的理論效能測試。在第一個專案,也就是CinebenchR23中,新i7就直接給老i9來了個下馬威。13700K多核分數攀過了3w分、單核分數也超過了2k分,相比12900K分別提升了10%和8%。

在壓力較小的CPUZ測試中,出現的也是相似的結果,137的多核、單核分數相比129,提升幅度都超過了9%。

生產力測試

接下來是兩套真實世界生產力的測試。首先是測試專業工業軟體效能的SPECworkstation。在18個CPU專案中,137的表現相當喜人,平均提升幅度達到了10%。在最後一個測試專案“SRMP”中,新i7提升幅度高達21%,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打了屬於是。

在測試多媒體制作效能的PugetBenchAdobe四件套中,137相比129的提升幅度都超過了6%,在AdobeEffect中,這一差距更是被拉開到了將近10%。在壓榨整顆CPU所有核心的生產力使用場景來說,更高的頻率和更多的核心,造就了實打實的效能提升。

如果不給權重的粗略求一個平均數,依就我們的實測資料來看,13700K的生產力水平,要比12900K多出8。69%。

遊戲測試

頻率和快取容量的提升,理論上對單核負載較重的遊戲效能,也有著較大的幫助。這一點我們在3DMark理論測試中得到了應證:在FireStrikeUltra和TimeSpyExtreme,這兩個分別測試DX11和DX12的專案中,137的物理得分相比129提升了8%和10%。

好傢伙,那實際遊戲效能是不是要起飛了?emm,其實得看情況。單機3A遊戲方面,我們選取了賽博朋克2077和刺客信條奧德賽作為測試專案,前者是典型的GPU重負載、後者由於D加密損耗了不少CPU效能。然而,兩款遊戲無論是平均幀還是1%Low幀,兩顆U的表現不能說是一模一樣吧,只能說是完全一致。

網遊方面,CSGO的結果讓我心一涼,13700K的遊戲效能不會真的一點都沒提升吧?好在,137在LOL上打了個漂亮的勝仗,平均幀和1%Low幀分別提升了12。6%和11%。

這一領先的勢頭保持到了沙盒遊戲中:文明6回合時長測試中,137的平均時長比129快了2秒多,大約是10%;都市天際線的平均幀雖然只提升了6。5%,但Low1%幀的提升幅度達到了誇張的32%。

小結一下,現在高畫質、高GPU負載的3A單機大作、包括一些最佳化爆炸好的網遊,CPU的效能提升難以改變什麼遊戲體驗;不過,如果你是一個重度的沙盒遊戲愛好者,那麼頻率和快取的提升,能夠帶來肉眼可見的幀數的提升以及回合時長的縮減。

熱耗比&能耗比

首先我們進行一輪烤雞,12900K單烤平均溫度71。3、平均功耗219。2W;13700K平均溫度73。9、平均功耗214。3W。13700K雖然烤雞功耗更低一些,但是在大核頻率高出0。4Ghz、小核頻率高出0。3Ghz、實際工作電壓高出0。11v的情況下,烤雞時的每瓦溫度的確是要比12900K高出5。6%的。

不過,如果我們以更接近真實生產力工況的CinebenchR23多核跑分時記錄到的資料計算熱耗比,那13700K的每瓦溫度相比129只高出了1%,可以視作為誤差了。

如果我們再把多核跑分的成績帶進去,就能發現新i7的每瓦效能,其實是要比老i9高出4。1%的。熱耗比沒怎麼變,但是能耗比卻提升了,這種情況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英特爾肯定對它們的10nm工藝進行過了進一步的打磨。

IPC效能

那工藝製程打磨了,IPC效能也沒有提升呢?在比較大核IPC的效能提升幅度時,我們將兩顆U的小核全關、大核全開並限制頻率在4。5Ghz,進行了Cinebench的單核跑分。1675和1671的結果告訴我們,Raptor Cove的IPC效能和上代的Golden Cove完全持平。

我們沒法直接測得小核IPC的效能提升幅度,所以這次我們就以單大核4。5Ghz+全小核3。5Ghz跑Cinebench全核,然後再用這個分數,減去剛才跑出來的大核全開4。5Ghz的單核得分,計算出129和137各自小核全核3。5Ghz的分數。雖然說有些誤差,但還是能有一些參考價值的。透過這樣的計算,我們能夠發現,13代酷睿小核IPC的效能其實是有提升的,並且幅度還真不小,達到了5。3%。或許是得益於翻倍的L2快取吧,這意味著生產力其實也能從快取的擴容中獲益的。

超頻

最後,我們手動將這顆體質分為87分的i7-13700K小超了一下,最高5。7/4。5成功過測,電壓1。425,Loadline7。此時Cinebench的分數來到了33173分,溫度和功耗已經紛紛突破了100和300W。12代那邊,我們曾經最高將特挑體質的12900KS超到過5。3/4。2,溫度和功耗也同樣卡在了100和300W。或許100和300W已經是正常操作下intel10nm工藝製程的極限了吧。

總結

總結一下。雖然說13代酷睿的效能核心和能效核心的架構,相比12代都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導致大小核IPC的效能提升比較有限。不過,英特爾透過對“intel7”工藝的持續打磨,使得13代酷睿其相比12代,在能耗比的表現上有著不小幅度的提升。快取、頻率的加碼以及核心的堆砌,讓新i7在生產力和遊戲的兩個方面,都成功實現了對老大哥的壓制。

並且,由於Z790晶片組相比Z690的變化幅度不大、再加上13代酷睿全線相容D4記憶體,這無論是對新攢機還是升級的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個好訊息,畢竟絕大部分人,都還是不願意為高昂的主機板和D5記憶體買單的。

無論是絕對效能還是市場相容性,作為intel10nm工藝末代產品的13代酷睿,還是交出了一份相當不錯的答卷的。當然,英特爾自己也知道,如果繼續“打磨”下去,難免又會鬧出11代酷睿桌面端那樣的笑話。所以,從14代酷睿開始,英特爾就要轉向intel 7nm製程,也就是所謂的“Intel4”工藝了。 好啊!打起來!打得越狠越好啊,畢竟最後得益的,其實還是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