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南宋享國152年,南明國祚38年,為何差距這麼大?十二字祖訓告訴你!

南宋享國152年,南明國祚38年,為何差距這麼大?十二字祖訓!

前一篇文章筆者列舉了南宋和南明這兩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那些相似點,其中南宋享國152年,南明僅享國38年,時間差距這麼大,與不同的民族政策有很大關係,那麼南宋和南明在民族問題上都採取哪些政策呢?南明國祚短與十二字祖訓脫離不了干係,我們先來了解下宋朝。

宋朝在民族問題上採取了哪些政策呢?

趙光義的“修德以懷遠”,宋仁宗時期雖然有主戰派和主和派針鋒相對的觀點,但是並不妨礙類似於范仲淹“各民族和睦相處”“ 攻防兼備,持重守禦”的策略實施,此外,宋仁宗的“懷服伐判”,王安石的“兼制夷狄”,司馬光的“懷柔優於征伐,御之得其道”等等不同時期民族政策。

宋朝在民族政策上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分歧,分別是“兼制夷狄”,“ 華夷兩安”,“ 欲勝夷狄、先強中國”;這三種觀點相互交織,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好在北宋時期有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等名臣諫官相互制肘,最後以“歲幣”“和談”等方式,與契丹簽訂“澶淵之盟”,與西夏簽訂“景德和議” 等等多個協議,換回邊境的百年和平,贏得數十年的發展時間,從而取得經濟文化等領域繁榮昌盛。

客觀地說,宋朝這種歲幣和談方式,並不是膽小怯戰,只是一種迂迴政策,燕雲十六州丟失後,兩宋失去北方屏障和良馬繁育基地,根本就無力與北方遊牧民族抗戰,這也是不得已為之的策略。

總之,宋朝採取的策略就是國力強盛時,能打贏就打,不能打贏就和談,和談之後利用博大而精神的文化進行滲透,在契丹和金國經過百年學習中原文化後,你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但是失去了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血液裡所特有的崇武精神;當時機成熟時,宋朝聯金國滅遼國,聯蒙滅金,一雪前恥;然而宋朝卻忽略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失去金國的屏障後,南宋又遭遇了史上最強大的冷兵器軍隊(蒙古騎兵),最後被蒙元滅掉。可以說,南宋雖然偏安一隅,在這麼艱難的條件下還能享國152年,這與其成功的民族政策是分不開的。

說完了兩宋風雲,我們再來看看明朝;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採取南北有別的方針還是比較適合當時國情的,對北部殘餘的蒙元勢力實行“乘勝追擊”,“主動出擊”,“固守邊疆”等策略;對待南方少數民族就採取比較柔和的“因俗而治、寬裕待民、以夏變夷”策略;有明一朝,其整體戰略也是靈活多變的,國力強盛時實行“恩威並濟、華夷一家”等方針,國力衰弱時則採取“攻防兼備、持重守禦”等防守策略。

綜上所述,宋明兩朝在對少數民族策略上並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我強我進攻,我弱我防守,在逐漸的交流和學習中用漢文化去融合,最終將這些民族都成功地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當中。

唯一不同的就是,宋朝有歲幣,有和親,有割地;但是大明卻一直奉行著“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這個鐵骨錚錚的祖訓,也正是這個祖訓,讓明朝歷代皇帝都缺少迂迴路線,不懂的曲線救國,雖然儲存了面子,卻丟掉了裡子,就連最淺顯的“好漢不吃悶頭虧”的道理都不懂,剛猛有餘,靈活不足;崇禎皇帝正是拿著這十二字為榮,能伸不能屈,導致在煤山自縊,最終葬送了大明王朝;更為惋惜的是,南明也是遵守這個祖訓,竟然不和農民義軍合作,最終造成戰略上的失敗。

我們看看宋朝,他們知道賠款、納貢和談等方式所付出的代價遠比一場戰爭的代價要小很多,賠款數額跟巨大的軍費開支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明知道自己沒有騎兵優勢,打不過契丹和女真族,所以說,宋高宗和秦檜的卑躬屈膝,與金國展開外交斡旋,像極了當年的韓信胯下之辱,劉邦的和親納貢,只有這樣才能留下青山在,才能有休養生息的喘息之機,以便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