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宋之問真的殺甥奪詩、賣友求榮嗎?這篇文章告訴你他為何要殺甥奪詩

大才子宋之問真的殺甥奪詩、賣友求榮嗎?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初唐詩歌大咖宋之問的口碑歷來很差,這是因為他做人太不講究,基本上是誰有權有勢就依附誰,哪怕是張易之、張昌宗這樣的奸臣也無所謂,不愛惜自己的羽毛。這一點,是沒什麼爭議的,但是筆者想說的是,加在他身上的有些劣跡,其實也有莫須有的嫌疑,是趁機往他頭上扣屎盆子。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寫了一首詩叫《代悲白頭吟》,宋之問看了讚不絕口,尤其喜歡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就想據為己有,但劉希夷不肯,於是宋之問就用裝土的袋子將他壓死。

這個故事被很多人看成是宋之問一生的重大汙點,但實際上,它的疑點很多,可以說是站不住腳的。

關於這件事最早的記載是唐代劉肅的《大唐新語》第八卷,原文是:“(劉希夷)詩成未周,為奸人所殺。或雲宋之問害之。”劉希夷被人殺害,這是沒錯,殺他的人是誰呢?請注意這裡的用詞,是“或雲”,就是“有的人說”,這說明唐肅也並不確定,只是有這麼一種說法。

《舊唐書》中的劉希夷小傳是這麼寫的:

“時又有汝州人劉希夷,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為時所重。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

這裡並沒有說劉希夷是被宋之問殺害的,沒有把那種未經證實的傳言寫進來,這是一種比較嚴謹的態度。

最早肯定宋之問為了奪那兩句詩而殺死劉希夷的是唐代的韋絢,但韋絢並沒有拿出什麼過硬的證據來,所以他的說法是很值得懷疑的,很可能就是在劉肅所記的傳聞的基礎上添油加醋。

因為宋之問的名聲不怎麼好,所以到宋元時期,韋絢的說法慢慢被很多人接受,覺得宋之問既然是個沒底線的小人,那麼這種事他肯定也是做得出來的。宋代王讜的《唐語林》和徐松的《登科記考》甚至還增加了“以土囊壓殺之”這樣的細節。

我們從情理上來分析,宋之問寫詩是當時的頂尖水平,絕對在劉希夷之上,《代悲白頭吟》不見得就比他的高明,他沒有理由非要去奪人之美。至於為了兩句詩去殺害自己的親外甥,這個腦洞開得有點大,反正筆者不相信。

正因為如此,後世魏泰、王若虛、王世貞等都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明代的胡應麟一語道破其中的原因:“之問未必作爾許業,人品汙下而惡歸焉。”他並不相信宋之問會做出這樣的事,而是認為因為他人品差,人們就把這種事加在他頭上,故意噁心他,這明顯是一種“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的心理。

《舊唐書·宋之問傳》記載,宋之問被貶為瀧州參軍後,沒多久就逃回洛陽,躲在張仲之家裡。張仲之與駙馬王同皎等密謀除掉宰相武三思,被宋之問讓人告密,結果張仲之、王同皎等人被治罪。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正史都這麼說了,應該錯不了吧?其實不然,正史也有不靠譜的時候。

首先,在這個問題上,《舊唐書》自己就自相矛盾,書中《王同皎傳》就說是同謀的冉祖雍告發的。

其次,從時間來看,宋之問大概是在神龍元年(705年)年底或神龍二年年初從瀧州起程前往洛陽,一路從西江入桂水,經靈渠、湘水,過漢江的時候已經是春天,所以他在《渡漢江》詩中說:“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他到達洛陽的時候可能已是春末了。而王同皎等人計劃在神龍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即武則天靈駕還京的那一天,劫殺武三思,他們事敗被捕肯定在這之前,這時宋之問還沒到洛陽。

之所以有這樣的聯想,可能是因為王同皎等人被殺與宋之問被任命為鴻臚主簿在時間上比較接近,告密說剛好解釋了宋之問為什麼由一個逃犯而很快就被起用。

但事實上,宋之問這次並不是逃回,而是遇赦被召回的,他的《初承恩旨言放歸舟》說得很清楚:“一朝承凱澤,萬里別荒陬。去國雲南滯,還鄉水北流。”這從他的《渡漢江》一詩也可以看出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一種迫切的心理,而不是逃犯的悽惶。更何況,如果是逃跑,那應該往偏遠、安全的地方去,又怎麼會選擇去東都洛陽呢?

這樣看來,殺甥奪詩與賣友求榮這兩件事很可能宋之問都沒做過。這個答案說出來後,大家別不信。

當然了,筆者不是要刻意替他洗白,而是覺得,雖然他的人品確實有問題,但也應該實事求是,不能隨便給他潑汙水吧。宋之問太有才了,詩寫得真是漂亮,對律詩的發展貢獻很大,他的人品其實也沒有那麼不堪。這樣一想,我們在讀他的詩的時候也許心態就會更平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