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周武王姬昌到底有沒有稱王,何時稱王?周武王的稱王時間是怎樣的?

周文王姬昌是周武王的父親,商朝雖然不是為他所滅,但實際上是他真正奠定了滅商格局。《論語·泰伯》記載周文王時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確立了周國對商朝的戰略優勢,周武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由於周文王對周朝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周朝對周文王非常尊重,將王朝開端前推到周文王時代。

然而,或許由於時代限制,歷史上對周文王的記載非常有限,後人難以較為全面的瞭解周文王,以至引發不少爭議,其中一個就是:姬昌到底有沒有稱王,何時稱王?本世紀,海外發現的一批戰國竹簡,揭開了姬昌稱王的真相,破除了1000多年來的爭議,以至學者感慨:完全顛覆了人們心目中周文王的形象!

姬昌稱王的千年之爭

姬昌有沒有稱王,漢朝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有一段描述,姬昌調解虞國、芮國紛爭,得到天下諸侯稱讚,並言辭清晰的指出姬昌稱王。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西伯蓋即位五十年。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

根據《史記》推測,姬昌稱王是其在位的第42年,從“西伯”升級為“西王”。需要說明的是,“文王”是死後周武王追封的諡號,透過現有材料來看,姬昌稱王之後用的是“王”的稱呼。

然而,姬昌稱王看似小問題,但在儒家來看卻是大問題,原因很簡單,儒家講究正統倫理觀念,周國既然臣服於殷商,姬昌臣服於紂王,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那麼姬昌一旦稱王就代表謀反,也就打破了儒家樹立的周文王的“至忠、至德”形象。

於是,從唐朝到清朝,一代接一代儒家信徒開始懷疑周文王稱王的事實。唐朝劉知幾、張守節、梁肅等都認為姬昌應該沒有稱王,宋朝大儒歐陽修指責文王受命稱王的觀點為“妄說”,明清懷疑周文王稱王的記載就更多了。

總之,周文王是否稱王,這就成了一個千年爭議的懸案,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為此爭論不休。那麼,周文王到底有沒有稱王呢?本世紀,海外一批戰國竹簡揭開了真相!

清華簡《保訓》揭開真相

2008年,清華校友在海外發現一批戰國竹簡,拍下之後贈送給了清華大學,一共約2500枚,這就是“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教授評價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在清華簡中,《保訓》是周文王臨終前的遺訓,篇中講述“順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和“陰陽和諧”,這些思想都是長期影響中國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但在開篇第一句,卻意外揭開了周文王稱王真相!

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墜保訓。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至□,病,述保訓,令史書之。

簡單的說,周文王50年時,身體不舒服,感到大限已到,於是留下一段遺言。其中“隹王五十年”,非常明確的透露一個事實是:周文王生前的確已經稱王,《史記》中的“西伯稱王”真實可信。

更為重要的是,“隹王五十年”這區區五個字,可能揭開了另一個殘酷現實:周文王稱王,可能不是《史記》中記載的晚年,而是在更早的時候,甚至這五個字意思是“做了50年的大王”,繼位之初就稱王,而非“做了50年的西伯”。

如果周文王真是“做了50年的大王”,那麼必然要改寫周朝歷史,要重新審視商周關係,更加顛覆周文王歷史形象。筆者看來,結合商周歷史來看,儘管這一推測未見任何史書,但這種可能性並不小。

《古本竹書記年》記載,“帝乙處殷。二年(公元前1100年), 周人伐商”。

武王伐紂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00年周文王在位,當時就有“周人伐商”,足見周文王野心,因此也就存在稱王的可能了。但這一次“周人伐商”,周文王遭到當頭一棒,失敗之後才有“文王事紂”,周文王臣服紂王的歷史描述,同時周文王改變戰略,轉向西北與江漢流域擴張。同時,歷史上紂王囚禁周文王7年,也就可以理解了,因為紂王發現了周國和周文王野心。

因此,可以大膽假設一下:姬昌繼位之初,其實已經稱王,野心勃勃想要挑戰商朝,慘遭失敗之後,姬昌一面臣服紂王,一面改為境內稱王(不向天下宣告),一面加緊戰略準備,到了晚年姬昌覺得實力足夠,已經不再擔心殷商,於是再次宣告稱王。

總之,透過清華簡《保訓》來看,作為儒家口中完美政治人物的周文王,其實並不完美,甚至可以說“大節有虧”。但歷史就是這麼一回事,總是勝利者的宣言,在勝利者的包裝之下,即便聲名狼藉之輩,也能變成一枚閃耀著迷人光輝的金疙瘩。

參考資料:

《《保訓》與周文王稱王》、《史記》、《“清華簡”改寫了上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