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後宮那麼多,皇后就那麼一個,其他妃嬪怎麼辦呢?有什麼辦法?

說起古代的皇帝,很多人會下意識在腦海中浮現出九五之尊、生殺予奪、言出法隨等詞彙。可以說皇帝在古代,就是當時的唯一主角,身為最高統治者,擁有著種種特權。比如說擁有著龐大的後宮體系,可謂是嬪妃成群,美女如雲。

一般來說,古代的後宮之中,母儀天下的皇后是可以與皇帝合葬的。或者是皇帝先死,皇后升級為皇太后若干年以後死去,本著“卑不動尊”的思想,會在帝陵附近重新建陵,比如說慈禧太后之定東陵。

但是後宮那麼多人,皇后就那麼一個,其他妃嬪怎麼辦呢,她們的歸宿又在哪裡呢,今天宋安之以清朝的陵寢制度來說說這個問題。

一、大多數妃嬪的最後歸宿為妃園寢

按照禮制來說,皇帝后宮中的妃嬪,一般是不能與皇帝、皇后合葬的。所以她們死後,一般是在帝陵附近重新尋找一個風水寶地,單獨修建園寢,與帝陵形成合葬格局,是為妃園寢。

妃園寢的等級很低,不會配置配殿、明樓、房城、神廚庫、神道什麼的。也就是乾隆帝在位時期,因為好大喜功而且關鍵是有錢,所以將爺爺康熙帝的景陵雙妃園寢和自己的裕陵妃園寢提高規制的修建了一番。

妃嬪死後集中葬在後寢,如果妃嬪葬十個的話,就有十個墳頭,如同現代的公墓一般。

當然任何地方,都是等級森嚴的,就算在妃園寢這種地方,也是分主次的。一般是皇貴妃在第一排居中安葬,地宮要比其他妃嬪地宮大一些,寶頂也是最大的,寓意她是主人。而皇貴妃左右就是貴妃了,按照等級來依次排序安葬。

二、妃嬪陪葬皇后陵

雖說妃嬪的最後歸宿是妃園寢,但往往是有例外情況的。像清世祖順治帝和清宣宗道光帝,這兩位皇帝的妃嬪死後就都與皇后葬在一起。

當然這屬於特例,因為按照禮制這樣是不允許的。

順治帝的妃嬪原本是有單獨的妃園寢的,但是因為距離順治帝的孝陵太遠,形成不了合葬格局。加之清朝當時剛剛入關,各種制度並沒有完善,所以康熙繼位後,將妃園寢中所葬妃嬪都遷葬於孝惠章皇后所在的孝東陵。

另一個道光帝的妃嬪與皇后合葬在慕東陵,情況更為特殊。

因為慕東陵其實剛開始就是一座妃園寢,葬著道光帝的妃嬪。後來到了咸豐年間,因為一位皇太后要葬入進來,所以升級成為慕東陵。

這位皇太后就是歷史上的孝靜皇后,孝靜皇后在道光時期,只是皇貴妃並非皇后,但因為她曾經養育過咸豐帝,所以她病重之時,咸豐帝尊其為皇太后。

但因為孝靜皇后的兒子恭親王奕,與咸豐帝因為儲位之爭有過矛盾,加之孝靜皇后病重之時,奕因為晉封其母親為皇太后的事情,多少有些強迫咸豐帝的意思,所以惹惱了咸豐帝,因此咸豐帝並沒有給孝靜皇后單獨建陵,只是將道光帝妃嬪的妃園寢升級改造了一番,因此形成了妃嬪與皇后合葬在一起的情況。

像妃嬪與皇后合葬在一起,也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因為首先皇后陵的規格很高,妃嬪們跟著沾光。還有就是皇帝會去皇后陵,但是妃園寢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去的,這其中差別可就大了,所以與皇后合葬一起,是好處多多。

三、極少數皇貴妃可以與皇帝合葬

按照禮制來說,只有皇后才有資格與皇帝合葬。

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得。有時候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就有皇帝打破禮制,將妃子葬入帝陵中。有清一代,妃子葬入帝陵之中的,分別是康熙帝景陵一位,雍正帝泰陵一位,乾隆帝裕陵四位,當然這些妃子都是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所以才會因為某些原因,可以勉強與皇帝合葬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第一位以皇貴妃身份葬入帝陵的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這位皇貴妃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是他的兒子想必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康熙年間九子奪嫡中的十三阿哥胤祥。

胤祥的生母其實在康熙年間甚至是沒有任何名分的,只是在她死後,康熙出於憐憫,才追封為敏妃,但也只是普通的妃子而已。

等到雍正登基以後,一下子將已經死去二十多年的敏妃連升兩級,升級為皇考敬敏皇貴妃,又將其從妃園寢中遷出來與康熙帝合葬。

可以說老十三的生母是“母憑子貴”了,重情義的雍正帝為了十三弟,在登基以後是開了一個先例,不只是破天荒追封老十三的生母為皇貴妃,更是破例將其與康熙帝合葬,這份兄弟情義,在一向無情的帝王家之中,可謂是相當之罕見。

最後總結來說,清代的妃嬪們按照禮制來看,是不能與帝、後合葬在一起,最後的歸宿是妃園寢。但也有個別情況,會與帝、後合葬在一起的。

當然還有一種罕見的情況,那便是後宮之中沒有名分的女人,諸如貴人什麼的,死後往往連妃園寢都葬入不進去,而是在帝陵附近安葬。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