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世界沙漠第一高峰: 超過紐約大廈, 沙漠之中居然還有粉色的湖泊?

位於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為世界上第一高峰,但你知道沙漠裡的第一高峰在哪兒嗎?

它同樣也位於我國境內,是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必魯圖沙峰,被稱為“沙海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1617米,相對高度差達到500多米,高出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峰70多米,有“世界沙漠第一高峰”的美譽。

世界沙漠第一高峰

“巴丹吉林”是蒙古語音譯,巴丹”是由發現這個沙漠的牧民的名字“巴岱”演變而來,而“吉林”意為“湖泊”。世界沙漠第一高峰必魯圖沙峰,就位於我國第二大沙漠巴丹吉林。

巴丹吉林沙漠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最美沙漠,以高、陡、險、峻著稱,號稱擁有“世界盡頭般的上帝曲線”,在世界上沒有其他沙漠可以與之比肩。

沙峰屹立於茫茫沙海之上,峰尖高聳,沙峰呈南北走向,東側為必魯圖海子,西側為音德日圖湖。登頂遠眺,可以看到沙丘如海,隨風起波,層層疊疊,壯觀非凡。

除了沙峰,巴丹吉林沙漠的巨型沙丘高度能達480米,超過紐約帝國大廈。

但這麼高大的沙丘是怎麼形成的呢?

科學家們提出了氣候波動影響論、一般風城地貌過程論和水分影響論等假說。

氣候波動論認為,溼潤期間沙丘經過鈣質膠結髮生固化,而等到乾旱時期來臨,新沙丘就在古沙丘的基礎上發育,在這種反覆的固定-活化過程中形成了高大的沙山。

一般風城地貌過程論則認為,沙漠裡的高大沙山是在沙源、風況、植被等一般風城地貌影響因子作用下形成的,不需要特別的形成機制來解釋。

而水分影響論認為,高大的沙山內部存在含水量偏高的溼沙層,或者沙丘的整體含水量偏高,使得沙丘沉積過程加強,或者沙丘發育方式發生了改變,從而促進了沙丘高度的增長。

而巴丹吉林內遠多於其他沙漠的水資源,的確有可能是巴丹吉林沙丘形成最高峰的原因之一。

富含礦物質的深迴圈水

沙漠本是因為缺水而形成的一種植被稀少、工期乾燥的荒蕪地區,被視作“生命的禁區”。然而,巴丹吉林卻像是沙漠中的奇葩,沙山和湖泊共存,綠洲與沙海相伴,海子旁有牧民代代居住,信徒連綿不斷地來此祭拜佛祖。

據說,第一個找到巴丹吉林的牧民巴岱,曾在沙漠裡發現了60個海子,但實際上,根據科學考察,巴丹吉林中共有144個大小不同的海子,他們中大多數都為礦化度比較高的內陸鹹水湖,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達74個,淡水湖12個。這些淡水湖大多以藍色和白色為主,但也有少數的粉色湖泊,位於沙漠深處。

而美國NASA(美國航天航空局)曾拍攝過巴丹吉林裡的湖泊,密密麻麻,宛如無數個孔洞,讓工作人員感覺“頭皮發麻”,甚至美國的情報人員還以為這是我國的某種秘密設施。

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在這片沙漠中遍佈的海子而已。根據計算,這裡所有的海子總面積達到23平方公里,海子周邊大多生長著比較茂密的沙棘、蘆葦等喜溼類植物,而且湖濱沙地上還常生長著沙竹子、沙蔥、霸王、沙蒿、沙拐棗、梭梭等沙生植物。湖中還有候鳥和留鳥棲息,顯得沙漠中充滿了生機活力,也因此獲得了“漠北江南”的美譽,這些海子也被稱為“沙漠之眼”。

而在沙漠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兩個較大的湖盆,在西邊南北走向的古魯乃湖約長180公里,寬10公里;而北部東西走向的柺子湖,有100公里長,6公里寬。

但巴丹吉林沙漠中最大最深的湖泊,當屬諾日圖乃。它最大水深26米,水域面積為147平方公頃,湖面寬廣,微波漣漪,夕陽西下,沙丘金紅色的光彩被倒影在水中,美輪美奐。

只是科學家們關於湖泊形成的原因一直都有不同的觀點:

有人說,沙漠晝夜溫差大,溫度降低使得大氣降水和露水都冷凝到了沙中,才形成了湖泊;

也有人說,這些水是很久以前氣候溼潤時期的殘留;

還有人認為,水源也許來自雅布賴山或祁連山的斷裂帶。

但從巴丹吉林中的湖泊中發現的很多鈣華讓科學家猜測,這些水應該是從地殼深處溢位來的深迴圈水,因為溫度較高且穩定,這才在透過石灰岩地區時帶來了溶解的碳酸鈣,然後隨著水升到地表,在溫度和壓力的變化下,碳酸鈣才沉澱成了鈣華。

2014年,根據河海大學地球與工程學院研究團隊提出的地下水深迴圈理論,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尋找飲用水源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打下的8口井,每晝夜有將近1萬平方米的優質礦泉水噴薄而出,且都符合國家的飲用水標準,富含鍶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

泉水噴湧,浪花若蓮

除了沙峰和湖泊外,巴丹吉林沙漠的五奇還剩下三個:奇泉、鳴沙和古廟。而其中,奇泉最令人匪夷所思。

大部分的泉眼、以及奇特風景都集中在一個叫音德日圖的海子,這裡號稱有108個泉眼,其中,“磨盤泉”就在一塊破水而出的大石頭上,石頭約有1米多高,3平方米大,宛如磨盤,上面泉眼密佈,泉水披掛而下,清冽甘甜,被奉為“聖水”。

而在一個叫廟海子的鹽水湖邊,有一個如碗口粗的泉眼,伸手探不到底,裡面還有透明的蝦,就連隨著噴泉翻動的沙都晶瑩剔透。廟海子湖含鹽量極高,可是裡面卻有一個淡水泉眼,每當寺廟誦經,就會有泉水流出,稱之為:“聽經泉”,隨著誦經聲停,泉水也會停下來,宛如一個加了聲控開關的噴泉。

在海子的北部還有一處泉眼,水柱能有臉盆大,水面上浪花翻湧,宛若蓮花開放。當地人多年前曾在泉水周圍修建了圍堰,打算建個池塘,但沙漠中沒有土石,沙子堆砌的圍堰撐不住水的壓力,只能被泉水蕩平,什麼也沒有留下。

沙漠裡的故宮——巴丹吉林廟

在廟海子旁,還有一座建於乾隆年間(1755年)的藏傳佛教寺廟。這座漢藏混合的建築莊嚴肅穆,幽靜典雅,背靠沙山,面朝湖水,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標,也是沙漠中唯一建造後一直儲存至今的寺廟,被稱為“沙漠故宮”。

這裡是牧民們心中神聖的殿堂,也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的活動中心,傳說寺廟由無數能工巧匠,以雅布賴山和天山的石頭為棟樑和基石建造而成。牆壁上繪滿了佛教題材的壁畫,也供奉著許多佛像。周邊地區雖然人煙稀少,但常年香火不斷。

在寺廟外還屹立著一座白塔,和黃沙、藍海、綠洲一同組成巴丹吉林中獨特又靚麗的風景。

世界鳴沙王國,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國第二大沙漠,這裡的沙山經常會隨風而鳴,有世界上最大的鳴沙區,中心區均為相對高度在200-500米的鳴沙山。

“鳴沙”,是一種由上層運動的沙粒與下層固定的沙層之間摩擦而產生的一種彈性波所引起的現象。在不同的地方,鳴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當你行走在巴丹吉林的沙漠上時,經常能聽到腳下的沙山發出雷鳴般的隆隆響聲,宛如無數飛機一起轟鳴,聲音能響徹數公里,因此巴丹吉林沙漠也被稱為“世界鳴沙王國”。

巴丹吉林沙漠,生活著24戶100多個牧民,他們世世代代與沙漠同生,創造了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大漠生態文化。以湖泊和沙窩為基,用智慧與虔誠為根,構成了一個個創造生命奇蹟的生物圈。

如今交通發達,巴丹吉林沙漠地質公園也免費開放,有美景、食物、水源和信仰相伴,你願意在沙漠裡生活嗎?

參考文章:李明森。探訪巴丹吉林沙漠[J]。自然雜誌。2007,(05)牛震敏,王乃昂,溫鵬輝,蘇賢保,於昕冉,張文佳。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對淺層沙含水量的影響[J]。中國沙漠。2022,42(02)巴丹吉林——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