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徽州有一座精緻的徽派建築,這座開井院落,有16間房間,窗戶都是花

湯顯祖曾在《遊黃山白嶽不果》中有云:“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使得更多的人對歷史上的徽州有了別樣的憧憬和期待。徽州以徽派建築聞名,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黛瓦白牆、庭院深深,穿堂風從天井掠過,一抬頭就是清透明澈的天空……徽派建築的藝術水準歷來為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

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曾經就有這麼一座精緻的徽派建築——蔭餘堂,它是一棟峽谷層樓、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有16間房間,窗戶都是精美的蓮花窗,富有典型的徽州民宅建築特色。它曾經安靜地坐落在安徽兩百餘年,如今卻被移至美國塞冷鎮,只能在異國他鄉展現出曾經的風貌。

蔭餘堂始建於1800年,由徽州一名黃姓富商出資搭建,前後有8代黃氏子孫居住於此。徽商曾經是中國的“三大商幫”之一,他們的生意遍佈全國,也使得徽州成為了一片富庶之地。在外致富還鄉後,徽商們通常會選擇回鄉興建住宅,蔭餘堂也是在此種背景下搭建而成。

“蔭餘”二字有蔭求祖蔭、餘祈富餘之意,它的天井也是極具徽州特色,商人迷信“財不外流”,故而屋脊的雨水可以匯入天井之中,圖個吉利。徽派建築與徽州文化相輔相成,成為了徽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黃家子孫因為遷居搬出了蔭餘堂,這座百年老宅就這麼被空置了下來,甚至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幸而1996年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中國藝術文化部主任南希·波琳(中文名白鈴安)發現了它,併產生了將其買下的念頭。

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是美國最古老的且一直開放的博物館,也是美國最大的收藏和展出亞洲藝術的博物館之一,目前由24座歷史建築和花園組成,藏品達到180萬件,這些建築群中就有曾經位於安徽的老宅蔭餘堂。

白鈴安早在1985年就曾到訪過徽州,並被清致秀麗、充滿特色的徽派建築所吸引,從此對其念念不忘。1996年,白鈴安的華人助手王樹楷來到徽州挑選適合的古宅,恰逢黃家第34代後人黃振鑫出售蔭餘堂。兩方溝通交流後,黃振鑫得知白鈴安是想重建和永久儲存蔭餘堂,便放棄了酬金,只象徵性地收取了補貼款。

1997年春天,蔭餘堂開始了正式的拆除工作,要將這麼大的一間宅子拆分、裝運、再到美國去重建,無疑是一項極其龐大而艱難的工程。半年過後,蔭餘堂拆下2700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件石件,連同宅中的所有舊傢俱一起走水路運至美國。

在拆除過程中,人們還在百年老宅裡找到了許多時光留下的“驚喜”。比如黃家家主上世紀外出經商時與家人的通訊、屋主的日記本、貼有大清國郵票的信封、清朝末年女子的髮簪等等。它們都屬於歷史文物,且具有很高的價值,這些文物最後都被留在了重建後的古宅中,隨著宅子一起展出。

接下來就是更艱難的重建工作了,為此白鈴安聯合博物館斥資1。25億美元、歷經了7年才完成了重建。期間為了使蔭餘堂復原得更加完整,博物館拓寬了馬路、拆遷了周圍的居民區、開工時還極其重視地使用了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的破土上樑儀式。

2003年6月21日,蔭餘堂正式在塞冷鎮亮相,它吸引了無數美國人和旅美華人的目光,也深深震撼了參觀者們的心靈。多年以後,黃家第36代傳人黃秋華來到美國,看到和從前一模一樣、被保護得極其完好的蔭餘堂時,忍不住流下了淚水。他說:“當時我覺得我們已經穿越了時空,因為記憶中老宅已經被拆除了,這時候突然展現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

如今的蔭餘堂幾乎成為了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華人的必去景點,而在安徽和它同時期的另外幾所老宅,都已經在風雨侵蝕和缺乏保護的環境下殘破不堪,甚至有些已經被推平建上了新樓房。唯有蔭餘堂還完整地、精緻地留在塞冷鎮皮博迪博物館中,迎來送往著無數美國和華人遊客。

為此博物館還特地為遊人製作了一個蔭餘堂的專屬網頁,點選就可以瞭解蔭餘堂的歷史、結構、特色,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有時候老宅不僅是一幢房子,它還承載了文化、藝術與鄉愁。如今人們對於古建築的保護還遠遠做得不夠,在這一點上,皮博迪博物館無疑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