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通緝令能抓到逃犯嗎?官爺:你看清楚上面那行字,沒得跑!

在我們印象中,古代緝拿逃犯基本上都是到處貼犯人的頭像,很多民眾還爭先恐後,意興盎然,彷彿像搶繡球招親一般興奮不已,讓人大惑不解。看那頭像簡直抽象到極點,輕描淡筆的畫像,不用說找人了,恐怕犯人的親孃老子也分辨不出吧,就憑這個也想抓到人,讓今人貽笑大方!

古代的通緝令實際上就是“海捕文書”,一般根據案情發往相關州縣,甚至全國。各地衙役捕快就是憑藉這一紙文書拿人。文書上一般除了寫明逃犯的姓名、籍貫以及身體主要特徵外,還會附上人犯的畫像。其實古代捉拿逃犯並非只靠畫像,辦法有很多:

辦法一:身份證件

這就相當於現代人的身份證,最早的應該是秦國時期的“照身帖”,這也是商鞅變法的一項重大舉措,但遺憾的是商鞅也正是因為沒帶證件跑路,最終無法逃脫,被車裂而死。歷朝歷代也不斷完善身份證明制度,出現了僧人的“度牒”,還有“路引”,以及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魚袋、牙牌、腰牌等等。

辦法二:盤查制度

古代實行嚴格的盤查和宵禁制度,一旦夜色降臨,嚴禁出門走動,晚上城門、坊門緊閉,大街上只有巡邏的衙役和更夫,沒有身份證件也無法辦理入住手續的。另外,古代城門和關口都有官兵嚴格盤查,稍有嫌疑,就會被逮捕審查。

辦法三: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一種社會統治手段,最本質特徵是以“戶”為基本單位,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由於古代流動人口少,基本上都是熟人社會,來個外鄉人很快就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如果說不清楚來由,很容易被人捆綁送官。

辦法四:連坐制度

這也是商鞅發明出來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個家族、一個群體,如果有一人違法犯科,那麼相關親朋鄉鄰都會受到牽連,如果有人包庇逃犯,更是全體罪加一等。很多被株連九族的朝廷重犯家屬之所以不敢逃跑,也是擔心全族或家鄉父老受到牽連,加重刑罰。

辦法五:指紋識別

建立指紋庫的辦法開始主要用於軍隊,防止冒名頂替。南宋時期開始推廣到各州縣,逐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指紋資料庫”,並由專人管理。也就是說,如果逃犯不知去向,官府只需將他的指紋發往周邊各州縣進行比對,很快就能鎖定案犯。

辦法六:鉅額懸賞

古語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激發起朝陽人民的熱情,很多通緝令上都註明了高額的懸賞金,由政府出面擔保,童叟無欺。古人生活本來就十分艱苦,幾兩銀子就夠普通百姓一年生活,而明朝的一品大員每年俸祿也不過幾百兩而已,那懸賞令上動輒成百上千兩的白銀賞賜,無疑讓百姓垂涎三尺,鋌而走險,於是就出現文章開頭那種激動人心的場景。於是乎,那些逃犯在百姓眼裡就變成了會奔跑的寶藏,如果僥倖能撞上一位逃犯,如同天上掉餡餅一般,比中鉅額頭彩還要動人心魄。當然,鉅額懸賞,也催生很多冤假錯案發生。

古人犯事後,一般不會逃跑,除非削髮為僧或佔山為王,否則憑藉自己一人之力是鬥不過官府、猛獸和人民群眾匯聚起來的天羅地網!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發表不同意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