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張氏,一生無子無寵,卻成了朱元璋最愛的女人!

張氏,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的女兒。洪武二十八年,封燕王世子妃。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張氏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官宦家庭,父親是兵馬副指揮,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妹妹,在一個充滿歡樂的大家庭中長大。張氏自幼聰穎賢惠,性格開朗,長大後舉止端莊,待人和藹,深受周圍人的尊敬和喜愛。

1387年,即洪武二十年,張氏被選為燕王世子妃,當時朱高熾和張氏都剛剛滿十八歲。張氏入宮後,在宮中謹慎行走,言語得體,深得成祖和徐皇后的喜愛。

朱棣醒來以後,聽說張妃生了一個孫兒,聯想到自己晚上做的夢,認為是一個吉祥的徵兆,小孫兒剛剛滿月,成祖朱棣迫不及待地過來看孫兒。

這一看,成祖不由得喜出望外,認為“孫兒英氣溢面,正符合我夢中所見”。此後,把小瞻基當成了掌上明珠,愛護有加。

1424年,成祖駕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冊立張氏為皇后,長子朱瞻基為太子。

仁宗在位時,勤於國政,信任內閣,重用能臣“三楊”(楊溥、楊榮和楊士奇),大有開創“太平盛世”之勢。

但仁宗在位僅十個月就一病不起而離世,終年四十八歲。朱瞻基即位,是為宣宗,尊張氏為皇太后。

宣宗年輕,即位之初,每當遇到重大的軍政要事,總不忘向母親稟報。張太后提出的意見通常都很中肯,她仿效太祖馬皇后,恪守馬皇后所定規制,參政而不亂政,有權絕不弄權,整頓機構,裁減冗員,重才納賢,同心輔政,母子之間關係十分融洽。

在張太后的輔佐下,社會大有進步,階級矛盾有所緩解,當時國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與仁宗時期並稱為“仁宣之治”。

1435年,宣宗在位的第十個年頭,因遭疾病襲擊,不幸英年早逝。朝臣們都十分悲痛,一邊料理宣宗的後事,一邊期待著新君臨位。張太后令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

因為皇帝只有九歲,宣宗彌留之際,遺詔國家政務必須稟報張太后,於是,朝臣們就聯合奏請張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張太后義正嚴詞地拒絕了,她說:“我不能壞了祖宗的規矩。”

此後,朝臣們更加敬重張太后的人品。鑑於皇帝年幼,張太后下令將奏疏都交由內閣,由“三楊”決議,然後施行。而自己卻全身心地培養英宗,敦促他讀書寫字,要自小養成勤政之風。

1417年,即永樂十五年,成祖降旨給心愛的皇孫朱瞻基選妃,結果選中了濟寧百戶胡善祖的第三個女兒胡氏,冊封她為皇太孫妃。宣宗即位後,冊立胡氏為皇后。

胡氏貞靜端淑,但身體病弱,未能生育,為宣宗所冷落。當時,寵妃孫氏雖然也沒有生下皇子,但是饒有美色,深受宣宗的喜愛。宣德二年,孫貴妃生下了朱祁鎮,宣宗更立皇后的想法變得更加強烈。最後,胡皇后還是被廢掉了。

胡皇后被廢后,仿照宋仁宗廢郭皇后為仙師的事例,號靜慈仙師,退居長安宮。對於胡氏的無故被廢,張太后十分同情,欣賞她的賢惠,因此經常將她召到清寧宮中,和自己一同居住。

每當內廷設宴,她都命胡氏坐在孫皇后的上座,孫皇后經常因此怏怏不樂。直到張太后病逝,胡氏因悲傷過度,沒過一年也去世了。

1428年,即宣德三年,張太后和宣宗的皇后、嬪妃們一同暢遊西苑。宣宗親自扶著母親走上萬壽山,捧上美酒敬祝母親萬壽無疆。

第二年,宣宗陪同母親拜謁長陵、獻陵。經過河橋時,宣宗下馬,親自攙扶太后的坐輦。看到道路兩旁歡呼的人群,張太后意味深長地告誡宣宗,百姓能如此愛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夠使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所以國君一定要重視百姓的安危。

返回京師的途中,張皇后走訪當地的百姓,詢問他們生活、生產情況,並賜予了他們一些錢鈔。百姓獻上的食物和水酒,張太后親手遞給宣宗,讓他嚐嚐真正的農家風味,告訴他百姓的生活艱辛。

1442年,張太后重病在身,仍然不忘關心國家大事。她曾召內閣大臣到病榻前,詢問朝中還有哪些急事要辦。大臣楊士奇在榻前奏道:“尚有三件急事待處。”當時,楊士奇第三件事還沒有說出口,老太后就悄然地謝世了,葬於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