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位未婚未育,一生未育,卻在寺廟中度過半生,每日唸佛誦經. . .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人花半生時間追逐功名,有人為兒女的幸福付出半生,有人只為追求個人享樂虛度光陰。我們每個人都走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在時間的長河中,當人到中年,活成了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模樣。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確的?沒有標準答案。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生長環境不同,性格不同,選擇也不同。在我看來,只要人的追求符合本心,人生就是圓滿的。這裡我要說的一位中年女士,她一生未婚未育,卻在寺廟中度過半生,每日唸佛誦經,常年與孤獨為伴,她說,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公公婆婆過世時,家人曾邀請這位女主持來家中唸經,對於長年在城市的我,這是很新鮮的,便平白對她多了一份關注。唸經時的她微閉雙眼,手裡敲打著木魚,那份專注與神情,常讓我想起電視裡才能看到的得道高人,便從內心深處對她生出一份尊重。為表示感謝,公公婆婆過世後,我們曾幾次去她主持的寺廟。這所寺廟在陝西武功縣東南鄉的梅花村,叫臥佛寺,因寺廟裡種植著許多梅花,也叫梅花寺。到寺廟後,我們在聊天中才得知,她常年獨自居住在這所佔地約三千多平方米的寺廟中。據說這寺廟是唐朝時所建,後來時代變遷,便荒廢了。她來到這所寺廟後,看到這裡外無圍牆,一派荒涼,便帶領村裡的居士們平整土地,重建寺院,圈起圍牆,修建了寺院大門,增加了僧房,在相關部門的監督指導下,辦理了“宗教活動場所”認證手續。她在寺廟的院子裡種植了幾百棵臘梅樹,還種了一些蔬菜,唸經之餘,打掃寺廟衛生,侍弄花草樹木,閒時畫些水彩畫,自己做飯自己吃。這裡沒有現代化設施,也沒有取暖裝置,洗衣用手洗,自己種菜解決溫飽。寺院中的臘梅樹在外人看來,這樣的日子寂寞單調,要長年堅持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很佩服她的這份執著,她笑了笑說:“我只是比別人活得更簡單些,不用考慮太多事情,喜歡就去做。”據她講,這裡經常有來參佛唸經的俗家居士,她們大多年齡偏大,有時候來寺里居住一段時間,一起參加寺裡勞動。她說自己在這裡已經居住了許多年。我想,為什麼她會選擇一條與大多數人不同的道路?為何年紀輕輕就要削髮為尼?何以有如此執著地堅持?閒時所做的畫她今年51歲,從小長在農村,八歲那年父親早逝,家中有三個哥哥和三個姐姐,她是父母最小的女兒,也是獲得寵愛最多的女兒。自小,她就體弱多病,一見腥葷食物就嘔吐不止。上中學時,偶然接觸到一位在五臺山的出家人送給哥哥的書《學佛是怎麼回事》,這本書對她的影響很大,她開始對佛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看完書後,她開始按照佛法規範約束自己,堅持晚上做功打坐,20歲時,在武功縣皇埔村菩提寺皈依,成為一個俗家佛門弟子。後來,她在家鄉開過刺繡裁剪培訓班,在省城西安做過小生意,這期間,有人給她介紹物件,都被她拒絕了。1993年8月,她隨同恩師去五臺山修行,當時在集福寺居住。集福寺是一處尼眾集居靜修的道場,在這裡她認真閱讀佛法,在大半年的修行學習後,剪去青絲,剃度落髮為尼,師傅賜法名為慧雲。時年,她23歲。這時候的她,對佛法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隨後,考入普壽寺戒律學院和重慶佛學院,在這兩所學院中,每天晨鐘暮鼓,誦經唸佛。從學院出來後,又來到西安西五臺雲居寺,參佛修行,隨後數年間雲遊四方。臥龍寺周邊的居士們聽聞慧雲法師知識淵博,幾次邀請她來擔任臥佛寺的主持,她便來臥佛寺,對這裡進行重新整修,當了寺廟的主持,成為寺裡唯一一位出家人。入住臥佛寺十幾年來,她生活清貧,從不亂花錢,一日兩餐堅持素齋,過午不食,粗茶淡飯,布衣舊衫,但她說:“我生活在這個貧窮的寺院裡,心安理得。”如今已51歲的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在寺內修建起一座藏經樓,收藏佛教經典,建成佛教文化寶庫,以便更好地傳承佛法。結語:寫這篇文章,講述這位51歲女士的生活方式,並不是鼓勵人們要去學佛。只想說,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之外,還有一種極少數人的生活方式,是在我們所想象之外的。去年第一次見到她時,我根本無法猜測到她的年齡,要說三十歲或五十歲都可以,因為她臉上沒有一絲皺紋,光潔的額頭,既無大喜又無大悲的神態,很難讓人感受到她的真實狀態。我想,這緣於她常年保持的靜心狀態,而這樣的狀態,才是中年人更應該學習的。去除雜念,尊重內心的想法,保持平靜安然的心態,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養性。許多人的物慾太過重,常常會患得患失。人到中年,如果能看淡身外之物,追求內心的豐富與安靜,才會減少不必要的煩惱,這才是生活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