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薦讀】《琵琶行》傳到現代會頻頻受到質疑?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

誰能想到,流傳千年的《琵琶行》,傳到現代會頻頻受到質疑?

作為一線文科老師,筆者第一次聽到關於它的質疑,是從一個家長口中。一天,一箇中學家長告訴我:“我覺得《琵琶行》不適合我兒子讀,我不想讓他背了”。我細細問明理由才知道,原來這個家長是個生意人,他最聽不得兒子在他跟前背以下幾句: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他表示:“商人怎麼了,商人就一定無情無義嗎?”當然後面我跟他好好地解釋一通後,他也理解了這僅僅是白居易的個人觀點,在“萬般皆下品”的古代,這種想法很普遍。我還很鄭重地向他保證:講解此詩時,我一定會好好地引導孩子,跟孩子們講清楚的。

做生意的家長對這首詩有些不滿也就罷了,偏偏有位文科專家也認為它有“敗筆”,這是怎麼回事呢?且聽筆者慢慢和您說來。

這位專家名叫曾大興,廣州大學的教授,是專攻古典詩詞領域的知名學者了。這裡筆者要強調一點,作為一名該領域的學者,研究詩詞是為了讓大眾對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出發點是絕對沒錯的。誰說古代名篇就一定沒有瑕疵呢?對不對。所以,大家不用先入為主地認為他說的一定錯了,我們還是要細細分析。

曾教授指出的“敗筆”共有4點,他認為這能證明白居易在塑造琵琶女形象時,有不懂裝懂的嫌疑:

首先,他認為白居易對琵琶女的命運理解不恰當。白居易為了證明琵琶女現在過得不好,在詩中用了一些對比的寫法,他寫她之前的生活時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可謂風光無限。

而寫琵琶女嫁給商人後的生活,則是“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但事實上,一個這樣的歌女,正常來說應該是嚮往安定的生活的,比如那個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相較於以前的生活,按說琵琶女嫁人後的命運是變好了的。

其次,他認為白居易對商人有著不恰當的偏見。他認為在那時候,一個歌女從良後嫁給商人已經是個不錯的選擇了,她不可能嫁給大官和讀書人,所以說為她嫁給商人而傷感也不恰當。

再次,他認為白居易非要讓琵琶女出來彈曲的行為不太恰當。最開始時,琵琶女是不願意出來的,哪怕是後來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是因為她明白丈夫不在,自己應該避嫌,畢竟是在夜裡。但白居易和友人卻對她是“千呼萬喚”,這是不對的。

最後,他認為白居易不應該貶低江州文化。在詩的最後一句,白居易稱自己是“江州司馬”,那作為本地的官你應該愛這個地方。偏偏白居易在詩中寫的是“潯陽文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說江州的音樂不好,這也是不應該的。

從以上4點來看,曾教授認為琵琶女這個形象,從現實的角度來說並沒有塑造好。不過他也說了,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字句確實寫得很優美。

誰能想到傳了千年的《琵琶行》,會被曾教授找到這麼多所謂的“敗筆”?對於以上這4點,筆者無法認同。

在筆者看來,琵琶女這個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很複雜的。而這種複雜,也恰恰就說明了唐人寫詩時的一個特點:真實。

首先,琵琶女的感受是真實的。她之所以要嫁作商人婦,除了人老珠黃這一原因外,也有對愛情的嚮往。年輕時,一堆公子哥圍繞著自己;嫁人後,卻連丈夫都不肯陪自己。這種落差是符合普通歌女的普遍心理的。如果嫁給商人後能夫妻和睦,她自然不會這樣想。並非每個人都是視名利如糞土的杜十娘,白居易描寫的就是一個普通歌女而已。如果人人都是杜十娘,你信嗎?

其次,白居易的感受也是真實的,這種真實體現在對商人所謂的偏見上。唐宋時期對商人重利不重情這一點,眾多詩詞都是有過描述的,李白的《長幹行二首》裡也是這樣說的。現在咱們自然不能有這種偏見,但當時白居易如果誇嫁商人比嫁讀書人要好,你信嗎?

再次,說白居易不該讓琵琶女出來彈曲,這是一種誤讀。白居易一開始就是“忽聞水上琵琶聲”,他是被美好的音樂所吸引,而且當時在場的還有友人。如果不是真正打心底愛音樂,也不可能寫出“大弦嘈嘈如急雨”等堪稱“神句”的文字。事實上,這首詩最牛的地方恰恰是這幾句對音樂的形象化描寫。一個愛樂之人,遇到了一個彈琵琶高手,所以迫不及待想聽一曲,這對不羈小節的文人們來說有何不可?

最後,白居易對自己落魄的抱怨也是真實的。老白也就是個普通人,人家從京官被貶到江州這樣一個小地方,不開心、傷懷這都是正常的,因此說江州沒有好的音樂也是正常的。如果他被貶後,還誇江州比京城還好,一點兒都不傷感,你信嗎?

正是因為與曾教授理解的不一樣,才能證明白居易是實實在在、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的感受。如果按曾教授所言,寫此詩時他要避諱這、避諱那,不能得罪商人、不能說出琵琶女的真實感受,甚至連自己被貶了抱怨一下也不行,那此詩就全然失去了其藝術魅力,不是嗎?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