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黑漆朝門,柳老貢留在石咀的一段記憶文

黑漆朝門,柳老貢留在石咀的一段記憶

文 唐建華

石咀這個鄉鎮,雖不大,但也獨有魅力,尤其是她的人文歷史文化還是相當厚實。大人物有,如地質學家梁津,被譽為中國礦物學第一人。一般著名的人物也不少,如柳貢。遺憾的是,歷史著名人物已經作古,江湖也只有流傳的故事。而且故事從不同的人嘴巴說出來,有不同的情節,很多細節簡直直接幹起仗了,找不到可以裁定勝負和辨別真偽的依據。實際上,存留在鄉村的田野故事,很多都是當地群眾口口相傳,最致命的是他們在傳播時總是帶著自己的喜好情緒,誇讚或貶斥起歷史上沒有文字記錄定型的人物和他們背後的事件,是總是很任性且不講道理的。事件一久遠,以訛傳訛就難免。很難找到“有圖有真相”來一一核對。

黑漆朝門就是這樣。在石咀說到黑漆朝門,幾乎人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如今還有村名就是黑漆村。可見這黑漆朝門在當年的名氣有多麼響亮。

知道黑漆朝門的石咀人,也都知道是一個叫柳貢的人建造的,也有人稱為柳老貢的。至於柳貢是怎樣的一個人,他何時建的黑漆朝門的宅院,很少有人能說出一個“子曰”來了。詢問鄉間年老的人,他們也往往說記不清楚了,你去問某某,90多歲了,他已經更清楚,然後隨著他們的建議,找到這個90多的老人,他也是氣喘吁吁的說,記不到了,反正就是柳貢修建的。

在古時門是很講究的的,尤其大門。在過去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門,還不是窮人家可以隨便擁有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我們熟知的杜甫的名詩句。有酒肉臭的地方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酒肉臭”一直以來有兩種解讀,一是“酒肉的氣味”;一是“酒池肉林,食之不盡,腐爛發臭”。無論哪種解釋,都是非一般老百姓家裡能所有。另外白居易《傷宅》詩也寫到“誰家起第宅,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牆外迴環。累累六七堂,棟字相連延。……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廚有腐敗肉,庫有朽貫錢。

由此我們也好理解“朱門”也就不是一般的“門”。窮人家不可能擁有朱門。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宋代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柴扉和朱門就大有區別了。窮人的或許就能是這種簡陋的柴扉。

在古代門有講究,門的顏色也有講究。這種講究還不是個人的喜好,而是由社會政治和地方風俗所嚴格決定。

大門不是隨便修建的,達官貴人的宅第大門與普通百姓的不一樣是開門直衝大街,老百姓的房門是稱不上“大門”二字的,叫“柴扉”雖然現在聽起來很雅緻,實則就是木材的小門而已,一般也就是開在坊裡屋內。這種柴扉的門,就是柴的天然本色,自然也就沒有專門的顏色可言。

硃紅大門,是等級和地位的標誌。不是可以隨便修造的。與你修得起與否,錢的多少無關。

最初的朱門是天子所獨有,朱漆大門就是至尊至貴的標誌。官署的大門都不敢漆成硃紅色。

後來,皇帝覺得自己一個人享用朱門,既太霸道也很孤獨,於是就把朱門納入了九錫之列。可以由諸侯大臣共同分享。所謂九錫,是指天子對於諸侯、大臣的最高禮遇,即賜給九種器物。《韓詩外傳》講: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鐵鉞,九錫秬,謂之九錫。

這所謂九錫之物,倒不是說器物本身有多麼高貴,諸侯大臣沒有財力置辦,而是透過天子恩賜,顯得高貴,是諸侯獲得的一種高規格待遇。比如六錫朱戶,諸侯大臣都能置辦,但是皇帝恩賜了,那就大不一樣了。同樣朱門,馬上就高貴起來了。漢代何沐注《公羊傳》,說到禮有九錫,將朱戶排在第四位。

大門的最高階顏色是硃紅色,接下來就是銅色了。

漢代衛宏《漢舊儀》說:丞相聽事閣曰黃閣,不敢洞開朱門,以別於人主,故以黃塗之,謂之黃閣。

以至唐代用黃閣指宰相府,用黃閣借指宰相。硃紅與明黃,後來也有人說,人主宜黃,人臣宜朱。所謂古今異宜,不可一概。但無論如何這朱黃二色是高貴之色,不容爭議。

銅色也是高貴之色。

明朝,朱元璋制定了詳細的官民第宅之制,對官和民的第宅之門的顏色做了詳盡規定。《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公侯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一品二品官員,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三品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六品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同時規定一品官房……其門窗戶牖並不許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妝飾。

黑色就較為普遍了,也不是官宦人家的門色。黑色成了古時的大眾色,只要有能力都可以講黑漆大門,至少不會觸犯官方的規定。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規模氣勢不凡。這宅院黑漆大門,因為它是民居。濟南舊城民居四合院,門樓最具裝飾趣味,當地居民稱為門樓子。其色調,深灰的瓦頂,灰白的臺階,大門漆黑色。門上紅底對聯。顯得也非常氣派和精神。

黑色,給人的感覺是凝重、沉悶,莊嚴和肅殺的氣氛。黑色大門雖沒有帝王侯爵的高貴,但也有更實用價值,尤其在民間。宅院的黑色大門,被認為是黑煞神,有了之黑煞神鎮守大門,邪惡難以入侵。所以說黑色大門是自帶門神。

到了現代,科技發展了,油漆的質量更高和花色更多了,可以說色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大門的顏色也是各種各樣了,真成了“五花八門”。但大門乃是一所住宅的納氣口,也是主人和來客進入住宅首先最先看到的地方,代表宅主的形象和品味,還是有一定講究的。為了保住已有的富貴和榮尊,越是富足的時候,人民越是迷信。大門朝向和顏色成為了民間風水的一部分。

曾經高貴的紅色,,一般是用於官府或者刑獄的大門,代表公平正義、鐵面無私,老百姓不敢使用。後來,即使沒有了限制,老百姓一般也不使用紅色,他們認為普通人家如果將大門顏色漆成紅色的話,則代表血光之災,容易招致意外災禍,是不吉利的,頂多可以在大門的裝飾上貼上紅色的福字或者懸掛中國結等,增加喜慶氣氛。

深藍色、深紫色或者黑色也不宜用於大門顏色,尤其和黑色。這是因為,這幾種顏色較深,而且在五行屬性上都屬陰,會吸引大門外的陰氣,導致家庭運程逐漸走下坡路,財運也越來越不濟。這些都是民間迷信說法,信與不信,全在於個人,只要不傷害公共利益,也沒有人會管制你。

石咀的黑漆朝門很有名。好不誇張的講,石咀人都知道黑漆朝門這個地方,也略知黑漆朝門名稱的來歷。

石咀的黑漆朝門是清朝時期的當地名人柳老貢所修建。能夠修建帶有黑漆朝門的宅院,說明這柳老貢不是一般老百姓,至少財富肯定是豐富的。黑漆朝門能夠作為一個地名,且歷經朝代更換,歲月變遷還能一直傳承下去,也說明柳老貢這個人在當地名聲不壞。壞人雖可遺臭萬年,但那也僅僅是他本人的名字,而其他東西不會沒人們一直唸叨。

黑漆朝門位於石咀鄉的黑漆村4社。當地有一柳姓人家。柳家有個子弟叫柳志貴,讀書努力,科舉成功,成了一名貢生,人稱柳老貢。後來,他發家致富了,有了財富,就修建了柳家宅院,就有了黑漆朝門。

清朝科舉制裡面有一種名號叫貢生,一般村鎮裡考取貢生的人比較少,所以當地人見面時都會恭恭敬敬地叫一聲“貢爺”

作為讀書人, “貢爺”是就是有文化的人,在當地說話很有份量,所以享有很高的威望。貢爺在那時就代表有知識和文化。

柳老貢的黑漆朝門能夠流傳至今,可見老百姓對文化人一直都是敬重的。

古時的貢生實際上在官階上沒有品級,幾乎就是一種稱號而已,但為什麼會得到世人尊重和敬仰呢?

在古代文化缺失,讀書人不多,相比較而言,貢生依然是彌足珍貴的人才。

古代科舉考試級別分為童生、秀才、舉人、貢士、監生。而貢生是科舉時代,經過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選取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的人。所以貢生並不是透過考試,而是挑選秀才中的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的人。沒有真正考試意義上的名稱。這就是人們常說秀才、舉人、進士,很少說貢生的原因。

古代的科舉考試一般分為:院詩、鄉試、會試和殿試四類,考試的級別不一樣,透過考試的待遇和稱呼自然也不一樣。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貢士是參加全國範圍科舉考試(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貢士不同於貢生,舉人經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為“會元”。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第一名為“狀元”。也就是說,貢士比舉人高一級,比貢生差不多高兩級。

貢生的意思是把人才貢獻給皇帝。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清代的貢生有六種:歲貢、恩貢、優貢、拔貢、副貢、例貢。前五種算是正途出身,總稱五貢。

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為歲貢,由於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每三年各省學政就本省生員擇優報送國子監的,稱為優貢,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報送中央參加朝考合格的,稱為拔貢;鄉試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稱為副貢。蒲松齡是“歲貢”,又叫“挨貢”。就是做廩生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捱上了貢生。做了貢生以後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

貢士”是(舉人)參加全國範圍科舉考試(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再經過殿試賜出身,就是“進士”。清代有拔貢、副貢、歲貢、優貢、恩貢等,五貢都算正途出身資格。而另有捐納取得的“貢生”,稱為例貢。“貢生”是清朝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被稱為貢生。

石咀的柳老貢,到底是貢生還是貢生,從人們模糊的記憶中判斷,應該是一名貢生。

無論是貢生還是貢士,柳志貴都是一名讀書人,也就是我們更通俗化的說法“書生”。新中國成立後,儘管教育走得艱難,但一路走來,直到今天,教育事業可謂大放光彩,世界矚目。也就是說現代的人讀書求學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了。不再像古代那般“不可能”和受盡“磨難”。

當年的書生,讀書求學參考,走的就是一條荊棘叢生,困難叢叢的道路,可謂經歷九死一生的磨難,方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當一名書生走過曲折危險的道路,經歷種種磨難,才贏得功名,獲得人們的鮮花和羨慕、敬仰,屬於情理之中的事情。無可厚非。

書生的形象,我們實際上可在清朝一些小說中和現代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在清朝,書生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政治層面的書生。這個層面的書生心中始終有一股飽含硬性的血液流淌,這個層面又有兩類形象,一是,對統治者本身的態度,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以 “蠻夷”身份入主中原的朝代。蠻夷為主,此時的漢人不滿,讀書人因為接觸更多的知識,明白更多的道理,心理上就不願接受,長期受儒家思想浸淫的他們壓根兒就瞧不起滿清統治者以及他們的文化,總想渴望回覆到漢人一統天下的局面,此時的讀書人滿懷一腔報國熱情,充滿儒家之氣,所以創造了很多政治層面的書生形象。文言小說中政治層面的書生,更多地向讀者展現了一種關於民族的信仰的形象。其二是展現殘酷的科舉制度下的書生形象,例如《范進中舉》中的范進。書中精心描寫的范進這個書生形象人,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科舉制度對人的摧殘。科舉制度實際上是國家延攬人才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它也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

第二是愛情層面的書生形象。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是文學作品中經久不衰的主題。

愛情一直是美好的,但是 現實卻是殘酷的,反映愛情層面的書生,往往要經受許多的挫折與磨難 ,不僅有封建家長的反對,更有封建禮教的迫害,這類文學作品裡的書生往往展現的是對愛情的堅貞。這從更深層面反映了小說的作者在面對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充滿的 一 種對愛情的憧憬 ,一種聊以自慰的精神寄託,

這也是封建社會作者的一種無奈。正如同湯顯祖在《牡丹亭 》中所說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小說中的書生形象展現的便是封建社會中的普通讀書人對愛情的嚮往。

三反映社會生活的書生形象 在社會層面的書生形象主要展現的是社會生活中的書生 ,這些書生表現的正是書生的百態人生 。

在一般人眼中,書生總是溫文爾雅、滿腹經綸的,他們平時就吟詩作畫、舞文弄墨,科舉得中之後便高頭大馬、錦衣還鄉,書生是極具力量的。但是書生的真實生活卻並不是如此的,文言小說中作者筆下的書生形象真實地揭示了書生的生活現狀,向世人展現了書生的真實生活,展現了在書生生活背後掩藏的許多辛酸現實。書生也要為生計奔波,舞文弄墨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格調,更是一種謀生手段。書生的生活會有可能飽受世人冷眼,就像《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就是一個例證。

石咀的柳老貢屬於哪個層面的書生或者說貢生已不重要,但他在自己和家族富足後,修建屬於自家的宅第院落,又修建了令人仰慕的黑漆朝門,在當時的鄉野確實引人矚目。柳家在風光的時候,其黑漆朝門也是熱鬧非凡,每天進進出出的人很多。柳家的口碑,從採訪的幾位老人口裡得知,還是不錯的。說柳老貢待人謙和,窮人需要救濟時,柳家也很慷慨。不是平時我們所聽到的諸如“黃世仁”、“劉文彩”那樣的地主惡霸。

實際上無論古時還是現在,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尤其是在上了一定年歲後,總有一種想在自己家鄉購田置地,修房造物的情緒。這是中國人一直有的一種戀家情結和落葉歸根的宗教理念。

柳老貢在有一定財力基礎後,他聯合家族在石咀老家修建宅第院落是自然的事了。中國過去在宅院修建上也基本延續得了一種較為固定的格局。西南地區,一般都是修建一種稱著四合院的院落。

古時建築上院最初指的是牆圍起來的空地。後來大家習慣與“庭”儀器使用,合稱的“庭院”。現在說到庭院一詞,是表示建築和牆體圍起來的,用於人們生活的空地,又熱考證中國“庭院”最早的記載是《南史·陶弘景傳》中的“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每聞其響,欣然為樂”。

根據考古及研究確定,現知我國最早的四合院是在西周時期出現,距今3000餘年,位於今陝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

庭院房間較多,各有功能,各有主人,非常講究,一般不得隨意越位。庭院四周房屋圍合,前院正房為前堂,用於宴會和禮儀,後院的是後室,用作主人的日常起居,東西兩側的房子給其他家庭成員居住。

四合院有單獨的,也有複合的,形成一個建築群落,規模較大。為了分清各個建築部分,人們使用了兩個字,即“進”和“跨”來劃分。前後方向院子的個數叫“進”,最簡單的計數就是,由前往後行進,進幾個門,就叫幾進院。

往左右方向,院子的個數叫“跨”。就是橫著“跨”,比如在正院往西邊跨一步,就叫“西跨院”,往東跨一步,就是“東跨院”。

一般人家修造一個單獨的四合院也就是一“進一“跨”,都不錯了。有錢的大戶人家可能就是幾“進”和幾“跨”了。最多的可達六“進”七“進”。

四合院一定有大門。

大門即是四合院正式的大門,也是四合院的第一進門。四合院的大門因等級不同有很多不同的樣式,大門在四合院中的位置,一般是在院子的東南角,這個位置是屬於風水八卦中的巽(xùn)位。

去過柳家宅院的人說,院子很大,磚木結構,瓦蓋。烽火垛子一應俱全。房屋佈局,天井,花臺,院壩、廂房都很講究。其中一個大廳很寬敞,可供幾十名教師同時辦公。透過他們的回憶描述,柳家的四合院規模至少是兩“進”兩“跨”結構。宅院還曾栽種過一棵大黃葛樹,後來被砍伐了。宅院有個長生殿,其外面就是高大的雙扇大門。大門木質厚實承重,即使盜賊襲擊,也難以攻破洞開。這道大門,農村都稱呼為“朝門。整個朝門用黑漆塗抹,黑得光亮,可以照見出人的身影。朝門兩邊的柱頭,還寫有對聯,中間懸掛了一個門匾,對聯和門匾寫的什麼內容,詢問了幾個老人,他們都搖頭生活記不住了。黑漆大朝門,遠遠就能看見。於是大家就把那裡稱為黑漆朝門。所在地的村名,就叫了黑漆村,知道今天。

餘秋雨說“不管是狀元,進士還是作家,他們作為文化人,都是故鄉的兒子”,我以為然也。

後來,新中國成立,柳家人也各奔前程了,黑漆朝門連同它身後的宅院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家財產了,其遺址還做過學校,政府駐地。現在如果仔細在老校園的一些角落尋覓,或許還能找到柳家宅院的一些殘磚爛瓦。

出於安全考慮,先後在普六、普九時候,學校佔用的柳家老宅院最終被悉數拆掉了。一幢幢水泥建築完全替換了曾經的老宅。

石咀的黑漆朝門,如今已然是“沒有遺蹟,只有事蹟”的命運。餘秋雨在文章中說過“歷史哼容易忘記,卻又很難被徹底忘記”。黑漆朝門就是這樣。

黑漆朝門的名稱還在。它背後的故事只有在上了年歲的老人之間相互傳播了,而且每次他們的故事還有出入。誰對誰錯,隨著年代久遠,如果沒有精確的文字記錄,就更找不到權威的裁判做定斷了,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就是故事的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