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孫權為什麼在進攻戰上屢次折戟?孫權為什麼在進攻戰上屢次折戟呢?

孫權是漢末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畢竟也是最終的勝利者之一,雖然並非白手起家,而是繼承孫策的江東六郡,但還是有著“六郡變三州”的 成績。不過額外的兩個州都不是孫權打下來的。反觀孫權親自率領軍隊的進攻戰經常折戟。因為打的過程實在是不太好看,尤其是第二次“合肥之戰”差點讓張遼擒獲,這也給孫權一個“孫十萬”的外號。那麼孫權為什麼在進攻戰上屢次折戟呢?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孫權缺乏一種戰而必勝的魄力。

孫權親自指揮的進攻戰其實也是有勝利的,但是相對於其他的軍閥來說就不太夠看了。我們來看另外兩個大佬曹操和劉備的情況。曹操就不用多說了,北方有頭有臉的勢力,比如說袁紹、袁術、呂布、韓遂、馬超、張魯、蹋頓、陶謙等等等等,要麼消滅掉要麼打廢掉,這還不包括其他一些零碎的、影響力不太大的小勢力。而劉備雖然在戰績上遜於曹操,但也是有攻滅益州劉璋的表現,還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這個至關重要的地方。

再來看看孫權的情況,“六郡變三州”都不是孫權親自操刀的,荊州是呂蒙、陸遜等人拿下的;交州是步騭、呂岱等人拿下的。孫權親自指揮的進攻戰也有很多勝利,不過含金量卻沒有曹操、劉備那麼高。首先來盤點一下孫權的進攻戰的勝利,比較重要的只有兩次“皖城之戰”和“沔口之戰”,對手分別是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術、曹操所置廬江太守朱光和劉表所置江夏太守黃祖。其中只有黃祖算是一支比較強大的勢力,但與曹操、劉備所面臨的對手相比還是不太夠看。

說完孫權的勝仗,再來說一說他的敗仗。孫權的敗仗可以說是非常多了。大多數進攻戰都是以失敗告終。最著名的是打合肥,打了很多次都是打不下來,而且撤退得比較狼狽;除了合肥以外,孫權還打過陳登鎮守的匡琦、文聘鎮守的石陽,和合肥一樣,都是失敗的戰役。當時很多人都打過敗仗,不過像孫權這樣總是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打敗,在撤退的時候遭遇風險陣腳大亂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所以孫權也受到了後世的特殊的調侃。

孫權在撤退的時候總是比較狼狽,這是孫權缺乏保持軍隊有序撤退的能力,不在本文的主要討論範圍。那麼孫權為什麼每次進攻戰都失敗,而且經常是在以多攻少的情況下失敗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缺乏一種戰而必勝的魄力。簡單來說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而很多時候孫權認為的“打不過”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往往是錯誤地估計了對方的威脅。

我們來看孫權打過的幾次失敗的進攻戰。在東漢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孫權進攻匡琦城。當時孫權的兵力遠多於陳登,而曹操正在與袁紹集團抗衡的階段,無暇顧及江東集團的動向。這正是江東集團北上的一次好機會。陳登難以對抗孫權,派陳矯去向曹操求援。雖然《三國志·魏書·陳矯傳》中有曹操出兵援救陳登的記載,但是援軍的數量還是一個未知數。事實上孫權後來放棄匡琦並不是因為曹操的援軍,而是陳登自己準備的疑兵,在晚上用火把製造出疑兵的假象,才讓孫權的軍隊“望火驚潰”。

再來看幾次合肥之戰,最典型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合肥之戰”,分別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和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這段時間正是群雄混戰,大有作為的時候,孫權兩次進攻合肥的時機也非常好,形成了區域性上的巨大優勢。但是也都是失敗的結局。原因就在於孫權不敢面對任何的威脅或者挫折,白白浪費了時機。

第一次“合肥之戰”當中,曹操的主力大軍在江漢一帶,還要面臨周瑜、程普、劉備等人率領的五萬聯軍,也就是“赤壁之戰”。這個時候孫權率領一支大軍進攻合肥,名義上是為周瑜、劉備分擔壓力,實際上也未嘗沒有趁機攻取合肥這個淮南地區重要據點的目標。事實上這個機會是非常好的,合肥守軍不多,而且遇到連天霪雨的天氣。曹操的主力部隊放在江漢,只派遣張喜率領一千騎兵和汝南郡國兵支援合肥。結果荊州別駕從事蔣濟偽造出一封四萬援軍趕到雩婁的書信。孫權截獲這個書信,根本就沒有驗明真偽轉頭就撤退,浪費了這次好機會。

同樣第二次“合肥之戰”也是一個好機會,曹操的主力部隊進攻張魯,合肥只有七千守軍。孫權趁機動員十萬大軍進攻合肥。且不說江東軍隊被張遼的八百死士來回衝殺,和孫權撤退時親身斷後遇險的事情。江東大軍圍攻合肥的時間僅僅十幾天,孫權就打了退堂鼓。結果這次機會也被孫權浪費。

在東吳黃武五年(即公元226年),孫權趁魏文帝曹丕去世後,率領五萬大軍進攻石陽。石陽並不是曹魏的邊境重鎮,甚至因為雨水天氣城防毀壞,孫權仍然具備相當明顯的優勢。結果在“石陽之戰”當中,孫權僅進攻石陽二十幾天,曹叡甚至沒有進行有力的援救,只派遣治書侍御史荀禹率領各縣縣兵一千多人遙舉火把,又將孫權逼退。與陳登設定疑兵擊潰孫權幾乎是如出一轍。

在古代冷兵器時期,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在於雙方兵力上的多寡,也在於軍隊的作戰意志。在漢末三國時期,很多戰爭的勝利就是憑藉魄力和韌性。周瑜在“南郡之戰”中強攻江陵一年之久,甚至親自進攻身中流矢,最終擊敗曹仁奪取江陵;劉備在“益州之戰”和“漢中之戰”都處於不利的環境,在“漢中之戰”中更是全力動員軍隊,“親當矢石”指揮作戰,才取得兩次重要戰役的勝利。

而孫權就沒有這樣的魄力和韌性。孫權幾次戰役的時機都是比較恰當的,但是似乎幾次都是“淺嘗輒止”,每次進攻時間只有十幾天二十幾天,遇到對方的援軍就主動撤退,哪怕援軍的規模可能只是千人,還有沿途的郡國兵。雖然孫權這種進攻方式規避了很多風險,沒有遭遇太大的慘敗(第二次“合肥之戰”也只是本人遇險,軍隊的損失非常有限),但也很難有特別有含金量的勝利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