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諸葛亮死後,為什麼沒有人祭拜武侯?他的死對三國的影響有多大呢?

三國時代是英雄輩出的年代,正如楊慎在詞中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從曹操到劉備,從諸葛亮到司馬懿,一位位英雄豪傑先後登場,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三國演義》

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正是由於它的廣泛傳播,使得大多數人都對三國這段歷史十分熟悉。提起三國的英雄人物許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諸葛亮,他堪稱智慧與忠誠的化身,歷史上許多文人武將都對其稱讚有加,直到今日成都武侯祠依然香火鼎盛,人們紛紛前來祭祀武侯。不過任何時代都不可能只有英雄,

三國時期也有許多令人憎恨的小人。

例如蜀漢的宦官

黃皓

,正是他

迷惑劉禪

,導致了

蜀漢的滅亡

,而三國中最偽善的小人卻另有其人,此人被羅貫中吹上天,如今還被當成英雄供奉,那麼這個人是誰呢?說這個人之前需要介紹一下時代背景,彼時漢朝天子還是

漢獻帝

董卓

敗亡之後他落到

李郭

二人手裡,

兩人對天子不管不顧,導致漢獻帝流亡野外。

曹操

聞訊之後立馬發兵,他急行軍在洛陽附近找到了獻帝,並且以天子的名義遷都許昌,從此開始了自己

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路

。此後曹操勢力越發強大,他南征北戰,先後擊敗了呂布,袁術,劉備,李郭等人,一舉成為中原霸主,其權勢一時間達到頂峰。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舅董承登上了歷史舞臺。

董承家族可謂皇親國戚,他的姑姑是靈帝生母,而妹妹更是獻帝妃子,是地位顯赫的外戚。

外戚對於東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與外戚何進有極大的聯絡,因此董承的身份也讓他遭受許多非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

羅貫中

對董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將其描述為一個

忠心於漢室的忠臣,並且在獻帝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主動扛起了刺殺曹操的重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據史書記載,董承的確護送過獻帝,

但是他並非是真心想要保護天子,事實上董承只是奉命行事

,根本不值得表彰,更為關鍵的是在獻帝行進途中董承竟然與同事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兩者甚至兵戎相見,這也讓漢獻帝臉上無光,無疑損害了漢室的威嚴。不過對於董承個人來說最為關鍵的事件還是

衣帶詔

,小說中寫道曹操

獨斷專權,架空皇帝

,整個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在這樣的情況下漢獻帝緊急

召來國舅董承,寫下了血詔,下令誅殺曹操。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從來沒有寫過董承拿到衣帶詔的事情

。其實仔細一想便能明白,這個時期漢獻帝年齡尚小,根本沒有這樣的謀略和魄力誅殺曹操,更別說寫血詔,因此衣帶詔之事出自董承自己的可能性更大,結合董承的外戚身份以及他之前護送獻帝時為權力爆發的衝突,足以見得他是一個貪圖權力之人,

整個漢朝的權力中心在於曹操,他自己無法坐視不管。

還有一點證據在於他對於

同謀王子服

所說的話,兩人密謀希望以後能成為

呂不韋

一樣的人物,熟知歷史的人都能明白呂不韋是誰,他自然不是忠君愛國之人,而董承以呂不韋自比,足以見得其野心。從各種證據中可以看出董承的衣帶詔事件根本不是獻帝所策劃,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其實退一步講,

即便他的計劃成功,真的討伐了曹操,漢室依然不能安穩。

漢王朝早已四分五裂,北方有袁紹虎視眈眈,南方也面臨割據的局面,單憑董承以及年幼的獻帝根本無法壓制局勢,只會讓天下陷入更混亂的局面。

衣帶詔事件的爆發讓曹操徹底憤怒,他心中已經沒有效忠漢室的想法,他只想著為自己的曹氏家族謀求更好的生存環境,為此

曹操和漢獻帝的關係也完全決裂,後來兩人之間已經形同陌路

,就算曹操自己想緩和,他手下的將士們也不同意。

董承的個人私慾讓漢獻帝乃至整個漢室都陷入了危機,這也為後來東漢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曹操生前依然對漢獻帝保持著君王的尊重,

曹丕

繼位後根本不給漢獻帝面子,直接安排手下逼迫漢獻帝退位,直接導致四百年大漢的滅亡。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

衣帶詔事件都是出自董承的一己私慾,對於漢王朝或者漢獻帝本人來說毫無益處

,這一點從結果也可以看出。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偽善的小人,在《三國演義》中卻成為了反抗強權的英雄人物,甚至成為了忠君愛國的典範,這一點固然和小說貶曹操有一定關係,不過也值得我們去反思,

對待歷史需要以辯證的眼光,不然就容易陷入誤區。

參考資料: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