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寺和廟是怎麼區別的?寺和廟分別指的是什麼東西?

古今稱呼有很大的差異,在古代,稱呼對方父母的時候會用到:“高唐”、“嚴君”等,到了現在則直接說:“你爸媽”、“二老”、“父母”等;稱呼丈夫時在古代一般會用到:“良人”、“夫君”、“官人”,而現在則是稱為:“丈夫”、“老公”等。

由此可見,經過歷史的變遷,許多稱呼都有了變化,“寺廟”二字其實也頗為講究,如今,這兩個字一般會連起來用,“寺廟”專指佛教的建築,所以,寺廟二字和佛教有關,同樣,人們經常會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那就是認為,“寺”和“廟”是同樣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

寺、廟其實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寺”字最早出現在西周金文裡,那時候佛教文化還沒有傳入中國,而“寺”的本意乃持取,同樣也通“待”,《說文解字》中曰:“訓寺為廷,即官府、朝廷,是假借義,寺廟是廷的引申義。”所以“寺”也是官府、朝廷的延伸。

但是文字的意義不一定永遠不變,《雲麓漫鈔》中記載:“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陀經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也就是說如今大家都知道的佛教,其實是從漢明帝時期才傳入中土地的,在這之前,中原只有儒家、道教。

儒教是最基礎的,道教則比儒教更進一步,然而真正能夠包羅永珍的乃是佛教;恰好漢明帝夢見了12金人,當漢明帝將自己的夢說出來時,太史傅毅告訴他:“陛下夢到的乃是西方的神,名字叫做佛。”後來,將佛教中人請入了中土,讓他們暫住在鴻臚寺,這時的鴻臚寺和佛教還沒有任何關係,只是一個官署名。

公元68年修建了白馬寺,距今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白馬寺成為了佛教聖地,從此“寺”也就和佛教扯上了千絲萬縷的關係,尤其是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也被稱為中國佛教的“祖亭”。

廟和是一開始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廟”本來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詩經》中言:“雝雝在宮,肅肅在廟。”這裡面的廟也就是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就是“宗廟”,同樣,也表示這些被祭祀的人地位很高,一般都是國家的君王,所以才會受到這樣的重視。

《說文解字》中曰:“廟,尊先祖皃也。從廣朝聲。”也表示廟其實就是“宗廟”,在古代,祭祀是十分重大的儀式,不得有一絲一毫的馬虎,更不能出現差錯。

范仲淹的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名,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裡的“廟堂”則是指朝廷,在廟堂上為官,也自當盡心盡力。其實,作為一個臣子,不管是在朝堂上面,還是被調到外面任官,都應該盡心盡力,將自己的一切做好,不容許有褻瀆天子和神明的舉動。只有當臣子和天子都能夠做好的時候,廟堂之上才會安穩,否則就是國破家亡。

寺廟二字經常連在一起用,指的則不同,就如同佛教和道教一樣,雖然都是宗教,但實質上是不同的,比如,佛教的道場可以稱之為:“寺、院、庵、堂”,前兩個稱呼指的是和尚所住之地,後兩個則是尼姑的道場。而道教的道場則稱為:“宮、觀、廟、祠”,這些不同的道場中,供奉的神像也是有區別的。

寺之所以叫寺,廟之所以叫廟,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都是有理由的,作為華夏兒女,區分兩者,是一種常識性的問題,千萬不能再混為一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