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安史之亂的經濟狀況如何?為什麼會出現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是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更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肅宗上位時,安史之亂正鬧得如火如荼。朝廷的軍費開支捉襟見肘,財政上漏洞頻出。

乾元元年,朝廷不得不鑄造“乾元重寶”,與“開元通寶”的換算率為一比十,史稱這種以一當十的新式錢幣為“乾元當十錢”。到了乾元二年,國家的財政狀況沒有絲毫轉機,無奈之下朝廷不得不再次鑄錢,推行了另外一種“乾元重寶”大錢。因為這種錢幣的外郭為重輪,所以史稱其為“重輪乾元錢”。這種錢幣與“開元通寶”之間的換算率,已經提高到恐怖的一比五十。

朝廷之所以鑄錢,目的是非常明顯的,“用收十倍之利”。這一期間,開元通寶與兩種乾元重寶流通在市場上。因為這三種錢幣之間的換算率混亂,以至於市場環境十分堪憂。因為大錢鑄造工藝簡單,長安城中的富豪及有心人認為大錢有利可圖,於是便鋌而走險偷鑄大錢。一時間,民間豪紳紛紛開始投入到假幣事業中來,甚至廟裡的銅鼎銅鐘都被人拆解下來鑄錢。

僅幾個月的時間裡,長安城的官差就抓住了數千人。這些因為私造錢而身陷囹圄的罪犯,有八百人被處死。在這種環境下,鑄錢的風潮非但沒有消弭,反而湧現了更多的鋌而走險者。畢竟,偽造的工藝並不複雜,再加上犯罪成本比較低(相比於成千上萬的造幣者,被處死的罪犯數量很少)。到了上元元年,朝廷不得不更改了重錢與通寶之間的換算率,將一比五十更改為一比三十,而第一批的乾元小錢與開元通寶等價使用。

這項政策一經出臺,雖然有效杜絕了盜鑄現象,但卻直接導致市場崩潰。

直到唐代宗上臺後,頒佈了新的換算率。當時的換算率被改成一枚乾元大錢折算開元通寶三枚,乾元小錢則折算開元通寶兩枚。由此所引發的社會混亂十分嚴重,但這還只是個開始。

僅三天後,朝廷又頒佈詔書,稱各種大小錢等價換算,以一當一。那些收藏了大量大錢的資產者,在一瞬間破產。由此所引發的市場亂象,一度干擾了整個大唐的經濟。

好在,該政策總體來說穩定了貨幣,使大錢逐漸成為與通寶等價的流通貨幣。因此,在市場的混亂結束後,這場因國家財政所引發的鑄幣問題有所改善。

到大曆年間,朝廷鑄造了一批大曆通寶,並將其投入市場。唐德宗建中年間,朝廷又鑄建中通寶。這兩種錢幣的質量較差,製作工藝粗糙。不過,因為大曆通寶和建中通寶的數量不多,所以對市場的影響也比較有限。

自唐中葉開始,錢幣的數量相當稀缺,所以出現通貨回縮現象是順理成章的。唐武宗上位後,於會昌五年“並省天下佛寺”,在這場規模浩大的宗教運動中,大量佛像、銅鐘、銅鼎的拆毀,熔為鑄錢材料。

據史料記載,在此期間被拆毀的佛寺足有四千五百所,各地政府就地拆毀佛像、銅鐘、銅鼎,以州為名鑄錢。在此期間所鑄的錢幣雖然正面仍寫有“開元通寶”的字樣,但背後的紋樣卻已大不相同。

學界稱這批銅錢為“會昌開元錢”,錢幣背面的“昌”代表的是會昌這一年號,而其他字樣則是鑄錢地的簡稱,如“洛”、“兗”、“荊”、“潭”、“梁”等。迄今為止,史學家和收藏者已經在“會昌開元錢”上發現了二十多種地名的簡稱,由此可見這場“並省天下佛寺”的運動涵蓋了各地。

唐武宗拆除佛像進行鑄錢的政策,對緩解唐中期貨幣不足的現象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唐武宗的兒子唐宣宗繼承大統之後,為父親進行的滅佛運動進行平反,從這以後佛教再次興盛。

宣宗朝的僧人大多痛恨“會昌開元錢”,有些甚至會收集這種錢幣將其熔鍊,重新鑄造成佛像。不過,由於唐中期以後對盜鑄的監管並不嚴格,所以從這以後市面上出現了許許多多仿造的“會昌開元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唐滅亡。

除了這些唐代官方流通的銅錢之外,唐朝時期還有許多流通度不高的非官方貨幣。例如:安史之亂期間,史思明先後鑄造過“得壹元寶”、“順天元寶”,這兩種錢在亂軍佔區一度流通。直至安史之亂結束後,這些錢幣才消失在了市面上。

參考資料:

【《新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