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人為什麼喜歡梧桐樹?古代的樹木為什麼那麼小?有什麼特別之處?

古人喜歡梧桐樹,究其原因大概有兩點。其一,《詩經》中說,“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這句詩的意思是,鳳凰的叫聲,響徹高崗,梧桐樹迎接朝陽。梧桐自帶一股祥瑞之氣。其二,梧桐一年四季變化明顯。春天開粉紫色的花,夏天長出大大的葉子,秋天樹葉由綠變黃,冬天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杈。這種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讓文人墨客聯想到了時光流逝這個主題。於是梧桐就成文學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畫家對於梧桐的喜愛始於宋元時期,很多都知道,元四家中的倪瓚性格孤傲,看什麼都不順眼。最後他散盡家財,隱居鄉下,和梧桐樹住到了一起。他愛梧桐愛到了癲狂,找了兩個小童天天給梧桐樹“洗澡”。

有了這麼深厚的文化底蘊,畫梧桐的畫家越來越多,清初石濤也畫過一幅《桐蔭覓詩》,他把梧桐和苦吟覓句的詩人放到一起,進行創作。所謂“覓詩”就是尋找創作靈感,如果一般人來畫,估計會畫一個愁眉苦臉的詩人,在思索著什麼。石濤反其道而行之,畫了一個詩人的背影。

不要小看這個背影,石濤作為畫家,他把思考的空間留給了欣賞者。這就好比,人人心中都會有一個苦吟詩人的形象,這個形象無法統一。石濤讓每一位欣賞者,看到這個“背影”之後,用腦補的形式讓畫面飽滿起來。常說的,好作品要引人入勝,好畫也可以引人入勝。這個“背影”就是引人入畫的埠。

由於這個人物如此重要,石濤勾線的時候用了重墨,故意強調人物的立體感。石濤心思巧妙,後來很多畫家學習了這一手法。比如近代名家張大千的畫中,就能看到很多“背影”。

當然了一幅好的作品,僅有一個亮點還不夠,還需要有筆墨的技巧,完善作品主題。傳統畫家追求墨色的變化,透過濃淡枯溼強調畫面的質感。仔細看下圖擷取的區域性,無需過多的言語,就能看到石濤在水墨運用上的高超手法。

畫中梧桐葉密密匝匝,形成樹蔭,突然穿插出幾根光禿禿的枝條。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來,石濤畫的是秋天的梧桐。一個文人,對著秋天的梧桐,想要寫詩。估計大家都能猜出來詩的主題,一定和離愁別緒有關。

好的畫家不僅追求技法上的完美,還追求作品主題的內在邏輯性。《桐蔭覓詩》就是這樣的好作品。欣賞石濤的畫作,不僅是繪畫技法上的敬仰,還會感受到他的藝術思想。

畫中有一首詩,其中一句是“枝枝葉葉有秋心”。梧桐樹佇立在秋風之中,欣賞者透過畫中情境,補足了作品的內涵。這內涵應該可以稱為“畫心”吧。人有心,就有了生命力,畫有心,就有了意境。